來源:經濟日報
在日前召開的中央人才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一個重要命題——大力培養使用戰略科學家,并明確要求“形成戰略科學家成長梯隊”。從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到2050年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戰略支撐,高水平創新型人才特別是戰略科學家隊伍,則是這一戰略支撐的“關鍵因子”,不可或缺,無可替代。
何為戰略科學家?明者見事于未萌,智者圖強于未來。戰略科學家,就是這樣的明者和智者。他們是戰略層面的科學家,看得遠、悟得透、握得準,能夠站在學科前沿,凝練和破解趨勢性、引領性、根本性的重大科學問題,建立獨創性研究體系,精準指引關鍵領域突破,引領學科發展新的方向。他們是科學領域的拓荒者和戰略家,高瞻遠矚、見微知著、未雨綢繆,能夠樹立自己在某一科學領域的權威性身份,在統領學科發展基礎上,帶領科研同行一起投身創新,率領一門科學走到時代的前列,促進科技應用與相關產業發展并產生顯著效益。
以社會熟知的科技領軍人才作類比,形象地說,戰略科學家就是科技領軍人才中的“領軍人才”,是擔綱“國之重器”、突破“卡脖子”技術難題的領軍人物,屬于“領袖型科學家”的范疇。
在空氣動力學、航空工程、噴氣推進、物理力學等領域作出開創性貢獻的錢學森,為我國甩掉“貧油”帽子立下不可磨滅功勛的李四光,帶領團隊創造多項“中國第一”、使中國正式進入“深地時代”的黃大年……他們都是戰略科學家的代表。“千軍易得,一將難求”,“得之,可得天下”。正是戰略科學家群體的引領性探索、開拓與奮進,有力助推新中國實現了從“站起來”到“富起來”、邁向“強起來”的偉大躍升。戰略科學家本身就是戰略性創新資源,就是“國之重器”。
立足當下,放眼全球,一些重要科學問題和關鍵核心技術呈現出革命性突破的先兆。國家間的競爭更加倚重于創新能力的提升,聚焦于戰略性創新資源的爭奪。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以及保護主義、單邊主義上升的現實也一再提醒我們,誰占據了科技創新的制高點,誰就掌握了國際競爭的話語權和決勝權。審視國內,我國科技創新進入了跟跑、并跑、領跑共存的階段,如何加強前瞻布局去改變一些關鍵技術被“卡脖子”的尷尬局面,需要系統謀劃與統籌。
復雜嚴峻的形勢,更加凸顯了“大力培養使用戰略科學家”的重要性與緊迫性。破解這一命題,離不開戰略眼光。從國家層面加強頂層設計,制定遵循教育基本規律、適應國家戰略需求、符合人才成長規律的科技創新人才培育機制,完善支持政策,創新支持方式,著力實現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突破,培養造就我國的創新科學家群體、“高精尖缺”人才。在此基礎上,當戰略科學家“冒”出來,就能在基數較大的科技人才群體上發揮引領效應。
形成戰略科學家成長梯隊,同樣離不開戰略眼光。沖破條條框框,積極探索人才跨條塊、跨領域、跨層級交流的舉措;按事找人、因事用人,積極拓寬人才發現識別途徑,把人才放到最合適的地方、最關鍵的崗位;給科學研究以環境、給科學家以時間、給科技人才以施展才華的舞臺,把政策的水澆透、把制度的肥施足,等待科學研究特別是基礎科研的破土發芽、開花結果。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科技競爭歷來就是時間和速度的賽跑。當天下英才聚神州、萬類霜天競自由的生動局面出現,當更多堪比“國之重器”的戰略科學家涌現,我們一定能從勝利走向勝利、從輝煌走向更大的輝煌。
“掌”握科技鮮聞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掃描左側二維碼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