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8日上午,在經過安檢和被搜查是否帶有錄音機后,原告、被告以及所有的旁聽人員才被允許進入一個小型法庭。記者當時有一種預感,業內關注的企業狀告中國證監會第一案,海南凱立十有八九沒戲了。誰知9時40分,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女法官林民華突然起立宣判中國證監會一審敗訴。
意外判決
海南凱立1997年經推薦被納入當年A股上市計劃。次年6月,它按照證監會要求遞交了預選申報材料,此后便沒了消息。一年之后,證監會在呈送給國務院領導的報告中指出“凱立公司97%的利潤虛假”,決定取消其股票發行資格。2000年4月,證監會又以財務會計資料不實為由,發函退回凱立的申報材料。7月,凱立起訴證監會,10月,法院開庭審理。
對于庭審結果,海南凱立總經理廖斌、代理律師李江掩飾不住內心的高興,但是他們還是非常謹慎,僅僅表示“原則上接受”;中國證監會的代理人對于是否上訴,則當庭表示“回去研究之后再作決定”。或許是來不及消化的緣故,輸贏雙方一時似乎都無法準確解讀這份長達11頁的行政判決書。
沒有法律規定的行政行為
判決書確認證監會退回凱立申報材料的行為違法,責令其恢復對凱立股票發行的核準程序,并在判決生效之日起兩個月內作出決定。海南凱立的上市申請,在忙活兩年以后又回到了起點。
法庭判決的依據是1999年7月1日實施的《證券法》和2000年3月16日實施的《中國證監會股票發行核準程序》。
前者規定,證監會受理股票發行申請文件后,應在規定的期限里作出核準決定或者不核準決定,并予以說明。該核準程序應當公開,并依法接受監督。
后者規定,股票發行核準程序為:受理、初審、審核、核準、復議。在核準程序中規定,予以核準的,出具核準公開發行的文件;不予核準的,出具書面意見,說明不予核準的理由。在受理程序中,將屬于1997年股票發行指標內的企業劃歸該程序調整。
審判長林民華告訴記者,沒有法律規范可以允許退回申報材料,因此,證監會退回凱立申報材料是一種“沒有法律規定的行政行為”。
證監會被告已經引起一些媒體關注,法庭對此案的判決則引來了中外媒體的關注。凱立律師李江對他們表示,法庭作此判決的推論天衣無縫,相當漂亮。
被駁請求實際受到了支持
海南凱立的訴訟請求實際上并沒有完全得到法院的支持。它要求撤消證監會對其作出的“財務會計資料不實”和“97%利潤虛假”的認定,法院駁回了這一請求。
如果法庭否定了這種認定,那實際上已經表示凱立符合上市的標準,林民華成功地繞過了這一道機關。
她說,既然法院已經確認證監會退回行為違法,并責令其重作,那就是說上市審核行為尚未產生,證監會的這種“認定”就還沒有對凱立產生法律上的效力,也不屬于本案的審查范圍,因此“本院不對該認定作出判斷”。
有法律專家認為,林法官所謂的該請求“不屬于本案的審查范圍”,就是因為它已經涉及具體到行政行為,法庭如果作出認定,實際上就是把司法權延伸到行政權里,而這就超出了司法機關的職能所在。
然而,仔細閱讀判決書就會發現,雖然法庭對爭議的“認定”不做判斷,但是它對該“認定”賴以形成的事實卻作了否定。
證監會一直說,1994年的時候,1.9億元工程款已經是結算款;法庭則查明它是預付款。
證監會援引海南省高院的判決說,凱立很大一部分收益屬于他方;法庭則用海南省高院的一個裁定說明凱立應該享有這份收益。
所以,如果證監會最終敗訴,那么它在核準凱立是否能夠上市時,上面法院查明的事實它無法再次推翻。某種程度上可以說,凱立被駁回的請求實際上得到了法庭的支持。
證監會沒有回應
有業內人士指出,證監會現在很難找到上訴的理由。相反,它還要面臨這樣一個尷尬問題:在新舊世紀交替之際,它要審核的竟然是凱立1995年到1997年的財務資料。
無論如何,此次判決實際上已經給中國股票申請上市的所謂預選程序劃了個句號。判決書為此專門寫道:“證監會是行使國家證券監督管理職權的行政機關,其對股票的公開發行,負有核準的職責和權力。但其行使該職責和權力時,必須依照相關的法律和程序進行。”
曾在一審判決前對此案大膽發表過意見的股份制專家劉紀鵬[微博],12月19日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用司法手段解決舊的行政審批制內部當事雙方的矛盾,極有創意。這一案例暴露了我國現行證券發行體制的制度性缺陷,即證臨會在擁有行政審批大權的同時,又成了矛盾的焦點,它不僅導致一級市場發行環節會把證監會推上風口浪尖,而且在二級市場上市公司的監管責任上,人們也在產生日益增多的聯想--既然我國上市公司和基金都是按現行行政審批制產生的,那么一旦上市公司和基金出了問題和“黑幕”,行政審批者到底該不該負責?
“顯然,凱立事件的意義并不在于澄清其本身是否為一錯案,而其利潤的虛假與否最終也應由負無限責任的中介機構給出判斷。”劉紀鵬說。
剛剛參加“中國證券市場十年論壇”的中國證監會首席顧問梁定邦,在得到判決消息后表示,司法機構的介入和判決會優化證券監管水平。他相信中國證監會會以積極的態度看待此案,并從中總結經驗教訓。
然而,在方方面面積極看待此事的時候,記者打電話至中國證監會相關部門,沒有人愿意就此事表態。(賈可)《南方周末》
進入【新浪財經股吧】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