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利率市場波動加大,債券基金再次成為市場關注焦點。8月8日,一則“監管不讓發公募債基”傳言不脛而走。券商中國記者從業內多方了解到,基金公司目前并沒有收到這類指導,但債券基金近期的審批節奏的確有所放緩。
實際上,這一節奏從2023年就開始出現,主要是出于“股債基金”平衡發行考慮。隨著債基發行越來越多,且久期越長,債市調整所承擔的風險就越大。數據顯示,債券基金發行規模占比一路提升,從2021年的不足25%到2022年的66.934%,再到2023年的70.87%到2024年(截至8月8日)的突破80%。
基金人士分析稱,前期債市漲幅明顯,市場情緒比較高漲,但同時長端風險也在逐步積累,央行在必要的時候可能還是會使用工具來進行調控。從中長期看,當前宏觀經濟仍處于弱復蘇,貨幣政策或維持寬松,債市仍處于友好環境,整體風險可控。
債基成立已基本不做宣傳
在基金發行鏈條中,申報和發售是兩個不同階段。由于基金申報后需要等待審批,通過審批拿到批文后才進入發售環節,發售之后才是新基金成立。這幾個環節之間的時間跨度,從數月到一年不等。因此,僅從近期債基新成立情況,并不能推導出債基審批節奏變化。以8月8日和7日為例,全市場仍有華商鴻信純債基金、博遠增匯純債基金、紅土創新添益債券基金等產品成立,也有摩根恒睿債券基金、匯添富穩晟純債基金等產品上報。
但從券商中國記者與基金公司私下了解來看,債券基金近期的審批節奏,的確有所放緩。“近期發行或成立的債基,基本是此前已獲批的存量產品。一些公司有一段時間沒債基批文下來了。這種基調不需要也沒有具體文件,這是基金業基于目前市場環境變化做出的產品策略調整。”北京一家中小公募市場人士對券商中國記者說。
“債券基金依然是可以申報的,我們公司上周五剛上報了一只純債基金。就我了解的情況來看,目前沒有說不讓發行公募債基。但和指數基金等其他產品相比,債券基金的審批節奏的確有所放緩,這主要是出于對權益和債券基金的平衡發行考慮。”華南一家中型公募品牌負責人對券商中國記者說。
進一步地,該品牌人士分析說到,一直以來債券基金以機構定制居多,具有持有人數少、戶均持有規模大等特點。大約從2023年開始,中小投資者也逐漸加入債基持有人之列。但另一方面,權益基金不僅難以發行,新成立的基金也是規模偏小,成立后資金很快就贖回,以至迷你甚至清盤。市場的“資產荒”態勢依然存在,資金依然往固收類標的流入。
一個最直接的例證,是債基規模持續增加,推動公募基金總規模一度突破30萬億元甚至是31萬億元。為了平衡市場結構,債券基金的審批從去年就開始放慢了。“近期,基金公司在債基宣傳上也放低了聲勢。我們內部有過考量,債基發行不敢發得太大(50億元左右就差不多了,最多不能超過80億元),發出來后也都不宣傳了。但說實話,在目前市場需求下,如果沒有這個考量,再大規模也可以發出來。”上述品牌人士稱。
債基發行占比突破80%
上述基金人士所言,有著較為直觀的數據印證。
同花順iFinD數據顯示,截至8月8日年內新成立的728只基金中,有235只為債券基金,數量占比雖然不大,但募集規模為5867.91億元,在全部新發基金募集規模7270.90億元中占比超過80%。2023年新發基金規模1.14萬億元,債券基金新發規模8052.08億元占比為70.87%。而在2022年,債券基金新發規模9840.47億元,在整體募集規模1.47萬億元中占比為66.934%。2021年新發基金規模高達2.94萬億元,債券基金發行規模只有7285.25億元,占比不足25%。
從單只基金對比來看,權益基金和債券基金的發行差距更為明顯。以2024年數據來看,截至8月8日全市場共有19只規模高達80億元的債券基金成立,涵蓋到政策性金融債、利率債、純債、綠色普惠金融債等各類品種。但同一時間段,全市場只有23只普通股票基金成立,成立規模為56.23億元,其中有10只為發起式基金;共有150只偏股混合基金成立,成立規模431.60億元。這兩者成立規模合計487.83億元,在年內全部新發基金募集規模7270.90億元中占比不足7%。
在這種情況下,“股債平衡”思路引起基金業重視。“近年來鼓勵發展的產品是權益基金,且先后有過多次政策定調。很顯然,近期以來債券基金成為發展主基調,是顯然有悖于此的。隨著債基發行越來越多,且久期越長,債市調整所承擔的風險就越大。”滬上一家公募內部人士對券商中國記者稱。
債券久期,一般是指債券投資者收回本金和利息所需時間的加權平均值。正常情況下,久期越短,債券對利率的敏感程度越低,受利率波動的影響越小。久期越長,利率風險越大,組合的波動也會越大。對投資者來說,債基的久期可以衡量基金的風險和收益特征,?以及基金對市場利率變動的敏感程度。
從記者了解來看,目前并沒有基金公司要求出具新獲批的債基久期不超過兩年的承諾函。但截至目前,債券基金所處的歷史分位并不低。有券商研報顯示,截至8月4日,全市場債券基金資產凈值為10.64萬億元,環比上升0.11%,其中中長期純債型基金環比上升0.09%。從交易日情況來看,中長期純債基金久期拉長,均值為3.33年,處在近一年10%—25%歷史分位;短期純債基金久期拉長,均值為0.95年,處在近一年10%—25%歷史分位。
整體風險可控
上述對久期過長的考慮,也反應到了交易市場上。
根據金信基金觀察,近一周債市開始回調,10年期和30年期國債收益率開始逆轉。其中,8月5日大行出售債券引起市場小幅調整,8月7日央行進行的零元逆回購操作也提高了市場的謹慎情緒,債市窄幅震蕩。同樣在7日,中國銀行間市場交易協會對多個商業銀行啟動自律調查,并在8日早間發布公告稱,中小金融機構內存在出借債券賬戶和利益輸送的違規行為,對此類案件線索會再加緊調查處理。
在這些消息面疊加影響,截至8月8日收盤,30年期主力合約大幅下跌,收盤跌0.52%。此外,10年期國債期貨主力合約跌0.27%,中短債的影響稍微小些,5年期和2年期主力合約分別跌0.13%和0.03%。“前期債市漲幅明顯,市場情緒比較高漲,但同時長端風險也在逐步積累,央行在必要的時候可能還是會使用工具來進行調控。再加上債市回調,前期獲利盤可能會選擇及時了結,進而引起短期震蕩。但是從中長期看,當前宏觀經濟仍處于弱復蘇,貨幣政策或維持寬松,債市仍處于友好環境,整體風險可控。”金信基金稱。
富國基金指出,當前國內長端利率的定價是明顯低于海外的,倘若后續長端利率持續下行至偏低點位,也有可能會威脅到金融機構的生存能力。所以央行一系列操作可能意在限制長端利率快速下行,同時讓收益率曲線維持向上的形態,以防出現金融風險。以歐元區為例,今年一季度其名義GDP同比增長3.86%,同期10年公債收益率為3.07%。我國今年二季度名義GDP同比增長4.06%,同期10年國債收益率僅為2.23%,30年期國債收益率僅為2.47%。
除了公募基金外,目前也有其他機構投資者也注意到了這些變化。“國內債券方面,我們在之前的債牛行情內沒買,之后買過一些。但從現在情況來看,當下可能并不是買債券的好時候。此前一段時間里,長債收益率顯著超過債券票息,相當于近半年把未來一年的收益率都透支了。央行近期在操作借債賣出,會使得債券的價格走低,長端收益率會有所抬升。”北京一家實業集團旗下自有投資負責人對券商中國記者稱。
責編:李雪峰
VIP課程推薦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