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邱處機
2009年2月24日,中南海國務院會議室里正在召開一場《政府工作報告》建言獻策會。
幾位代表發言后,話筒轉移到了一位河南企業家手中。不過還沒等他開口,坐在對面的溫家寶總理便先聲奪人:
我聽過你,你是那個南陽的“學士豬倌”吧,不得了啊,把豬都出口到國外去了,真是為國爭光啊!
這位企業家,就是牧原股份董事長秦英林。
因為高中時期推動家里養豬失敗,秦英林毅然放棄保送河南大學的機會,跑去河南農業大學讀了畜牧獸醫專業。
他立志要把養豬干出一番事業!
30年后,當年那句被人嘲笑的“豪言壯語”變成了一段創業佳話,秦英林把牧原股份打造成了一個生豬年出欄量達4026萬頭的養豬帝國。
據牧原股份財報顯示,公司2021年營收為788.9億元,凈利潤是69.04億元,其最新市值也達到了2658億元,是A股當之無愧的“豬王”。
按照53.2%的持股比例計算,秦英林夫婦的身價接近1500億元,穩居河南首富的寶座。
那牧原的成長之路到底有何秘密呢?秦英林曾經告誡員工的一段話,或許可以讓我們窺一斑而知全豹:
我們養的是豬,要給自己爹媽吃,給自己的孩子吃,給天下老百姓吃的。養豬一定要先養良心,只有良心養好了,你才能做好任何事情。
牧原股份董事長 秦英林
離經叛道
拒絕保送,我要學養豬
“月亮走,我也走,我給月亮趕牲口,一直趕到馬山口........”
1965年4月,唱著民謠長大的秦英林出生于河南省南陽市內鄉縣馬山口鎮河西村的一個農民家庭。
秦家世代以種田為生,再加上養育了五個孩子,日子一直過得清貧。
秦英林依稀記得,小時候常常是紅薯就著野菜吃,有了上頓沒了下頓。
但即便如此,秦父還依然堅持供幾個孩子讀書。在秦父看來,做農民太苦了,他希望孩子們不要走自己的老路。
不過秦英林一開始學習并不爭氣,到了初中,連乘除法都沒有搞明白。班主任甚至直接告訴秦父:“孩子腦子這么笨,還是退學務農吧。”
最后在秦父的堅持下,班主任還是讓秦英林留級了一年。
一方面看到父親為自己如此奔波,秦英林有些羞愧。另一方面看到高考恢復后,有些鄰居哥哥姐姐們考上大學,變成了吃喝不愁的城鎮戶口,秦英林又有些羨慕。
于是,他決定改頭換面,爭取考上大學,擺脫自己受苦受窮的命運。
經過一番奮發圖強,秦英林高中順利考上了當地最好的中學:內鄉縣一中。
錄取通知書收到的那一天,秦父非常高興,他破天荒地提回一壺白酒。觥籌交錯間,秦父不禁老淚縱橫:“我的堅持沒有白費,老秦家有指望了........”
秦英林上高二時,改革春風已經吹進了河西村,但秦家依然過著拮據的生活。看著父母一天天逐漸變得佝僂的身影,懂事的秦英林滿是心酸。
有一天,秦英林在《人民日報》上看到一則消息:中國出現了第一個靠養豬致富的萬元戶。他很是激動,回到家中便鼓動父親也去養豬。
秦父當然相信眼前這個已經讀到高中文化的愛子。為了湊到本錢,秦父當時冒著嚴寒幫別人挖了三個月蓮蓬,才賺來800元。
但天有不測之風云。就在秦家買回20頭小豬,準備憧憬未來美好生活時,一場瘟疫讓這些豬仔毀于一空,最后只剩下了一頭長白豬。
看著父親唉聲嘆氣的樣子,秦英林倍感自責。自己本來是想改善家里的環境,可最后卻竹籃打水一場空。
那段時間,我到處都注意養豬知識,甚至報紙上的小廣告都不會放過,晚上也經常躺在床上,拿著手電筒看養豬的相關書籍。
后來秦英林回憶道。
養豬失敗對秦英林的觸動,還影響了他高考的志愿填報。
本來按照秦英林的高中成績,班主任已經幫他爭取到了學校唯一保送河南大學的名額。但誰曾想秦英林卻回絕了這個讓人夢寐以求的機會:
我要上農大,去學習畜牧養殖技術,將來要養豬!
班主任聽到秦英林的決定,瞬間懵了,趕緊勸他不要意氣用事。
秦父更是直接給了秦英林一個耳光:“你把我老秦家的臉都丟盡了!”。他實在想不明白,自己勒緊褲腰帶供兒子讀書,最后他卻要去養豬。
消息傳開之后,秦英林便成為左鄰右舍茶余飯后的談資。他們感慨,老秦家這回怕是出了個“傻子”喲。
可不管外界的聲音再如何紛擾,秦英林心意已決,他要通過知識和技術實現自己的養豬致富夢。
最后,他在報考志愿時,毅然決然地選擇了河南農業大學的畜牧獸醫專業。
辭職下海
不懼嘲笑,從22頭豬仔起家
為了練就一身養豬的本領,秦英林在大學除了上課,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在圖書館度過。反正只要是和養豬相關的書籍,他都收入囊中。
理論知識之外,秦英林的動手能力也是一流。
據秦英林回憶,大三那年,他還拿到了學校“解剖學”課程自創建以來的最高分:92分。
秦英林對畜牧養殖的熱愛和理想也吸引了一位女孩,她就是秦英林的高中同學錢瑛。
錢瑛大學考到了鄭州牧業工程高等專科學校(現河南牧業經濟學院),就讀的是獸醫專業,和秦英林算是興趣相投、志同道合。
兩人閑暇之余經常互相交流,一來二回,就喜結了一段美好的姻緣。
“你養豬,我也陪你一起養豬”。這是錢瑛在秦英林表白時的一個承諾。
不過可惜的是,1989年,一畢業的秦英林沒有直接去養豬,而是接受組織的分配,來到了南陽國營肉聯廠。錢瑛也被分配到南陽市屬的一家畜牧單位,當了技術員。
中學時就立志為養豬事業而拼搏,但大學畢業分配時,我卻因為虛榮心驅使而選擇了端鐵飯碗,還進了總經理的智囊團,真是白白浪費了我學了一肚子的‘豬經’。
秦英林后來接受《央視財經》采訪時感慨道。
雖然因為種種原因先進入國企工作,但秦英林并沒有完全放棄養豬的執念。
他一邊繼續鉆研各種畜牧的書籍,一邊還在業余時間幫助朋友設計豬舍、調配飼料。
三年后,隨著體制人員“下海潮”的興起,秦英林再也按捺不住自己內心的沖動:我要回家養豬!
1992年11月,秦英林辭去國企的工作,帶著妻子錢瑛回到了老家馬山口鎮河西村。
這則消息仿佛一道驚雷,在這個小村莊再一次炸開了鍋。
“秦家小子這次又發什么瘋,放著好好的鐵飯碗不干,非得回來養豬,這是舒服日子不想過了?”一時間,各種閑言碎語此起彼伏。
其實秦英林面臨的壓力不小。一方面是大家的議論,另一方面則是啟動資金。
這次秦英林養豬,可不是按照中國農民傳統的養殖方式,他要用科學化的管理來規模化養豬。
所以養豬的第一步,就是要蓋一個現代化豬場,正常需要耗資幾十萬元。
可是雖然已經工作三年,但回到老家的秦英林夫婦口袋里只有262元。即使向外面借了一圈,也才湊到5千元,離目標相去甚遠。
好在秦家兄弟感情深厚,最后大哥拿出壓箱底的存款,弟弟拿出準備結婚的彩禮錢,一起湊了3萬元借給秦英林,他才勉強開始啟動豬場的建設。
為了趕進度,秦英林在豬場旁邊用玉米桿搭起一個窩棚,直接就吃睡在那里。
為了省錢,秦英林自己搬磚、打井、架電線、建水塔,承擔起了建設豬場的大部分工作。
期間,他還開創性地采用雙級磚拱結構建設豬舍,直接節約了80%的建設成本,在國內實屬獨一無二。
可即便如此,豬場快要完工時,秦英林還是斷糧了。
各種精打細算后,豬場還需要一萬元才能建設完成。但老秦家那時再也拿不出這些錢了,秦英林一時間急得上躥下跳。
哥哥見此心有不忍,便勸說秦英林:“實在不行,你要不把豬場能賣的東西都賣掉吧,自己家的錢你能還多少就還多少,然后回去正常上班算了。”
見到哥哥如此大度,秦英林心里很不是滋味,這里面不只有哥哥的存款,還有弟弟的彩禮錢啊。后來他在央視節目上提到:
“那時候真是走投無路,希望地下有個縫,鉆下去就最舒服了。”
不過開弓沒有回頭箭。壓力歸壓力,但為了自己的養豬夢,為了以后全部還上家人的錢,秦英林沒有放棄,他選擇繼續尋找資金。
最后,他硬著頭皮在6天內,往農村信用社跑了12趟,才拿到了1萬元貸款。
1993年6月,秦英林終于把豬場蓋好。在從鄭州和南陽引進22頭豬仔后,便開始了他轟轟烈烈的養豬之旅。
重視科學
危機頻發,篳路藍縷的探索
秦英林預想過養豬的困難,但他沒想到即使自己準備了那么多年,依然逃不過一波三折。
創業伊始,那22頭豬仔就是秦英林的心頭肉。
為了觀察它們的生長習性,秦英林幾乎整天泡在豬圈喂豬、打掃衛生。有時豬仔排便困難,他甚至還伸手幫它們掏出糞便。
村里人笑話秦英林果然是傻子,居然把豬當祖宗一樣供著,但他總是不以為然。
后來秦英林談到,當你全身心投入到你所愛的事業時,就不會覺得臟和累。
眼看這些小豬慢慢長大,秦英林的心里滿是歡喜。但好景不長,就像十年前歷史重現一樣,突發的一場瘟疫,讓他的小豬再次死了個精光。
秦英林懊惱不已,為什么自己和妻子學了那么多年畜牧養殖和獸醫,還是難以逃脫這個瘟疫的枷鎖。
真正的企業家在至暗時刻,都要學會用左手溫暖右手,最后能幫你挺過難關的只有你自己。
沒過多久,即使身邊親朋好友再次紛紛勸退,但秦英林依然選擇擦干眼淚,重新上路。
他硬著頭皮,四處求爺爺告奶奶,又借錢買回了一批豬仔。
有了第一次的教訓,秦英林對生豬的照料更加精細,到了1994年,他的養豬場規模已經擴大到了2000頭。
但秦英林的創業命運多舛,或者說畜牧養殖本來就是個高風險的行業,要不然古時怎么會有“家財萬貫,長毛的不算”這種說法。
1994年的一天,秦英林豬場里的3頭小豬,在吃飽喝足后暴斃。
秦英林夫婦趕緊跑過去進行病理解剖,也翻遍了所有書籍,但沒有發現任何問題。
沒過幾天,正當兩人一頭霧水時,底下的飼養員再次急忙跑來:“又死了4頭!”
秦英林頓時慌了,一種覆滅的危機感襲上心頭。他趕緊一邊封閉豬場、隔離消毒,一邊取樣求助母校河南農業大學的專家。
等待病理檢測結果的同時,小豬又陸續死了70多頭,秦英林的心里簡直就在滴血。
好在三天過后,母校發現了問題:是“偽狂犬病”。
最后在省畜牧局的幫助下,秦英林從哈爾濱一家獸藥企業買來疫苗,避免了2000多頭生豬再次全軍覆沒。
生豬的養殖期一般在8個月左右。1995年年初,秦英林第一批300頭生豬終于出欄。本以為自己終于要苦盡甘來,但殘酷的市場又教會了他兩樣東西。
一個是周期。
中國養豬行業大概每四年會經歷一個波動的周期,故事和情節非常類似:
豬肉價格下跌——養殖戶大量淘汰母豬——生豬供應量減少——肉價再次上漲——養殖戶倒過頭來大量補欄——母豬存欄量大增——生豬供應劇增——豬肉價格再次下跌
另一個則是品種。
一個豬販子告訴秦英林,他們的收購標準有四個。第一看背膘,第二看臀部大小,第三看體長,最后看瘦肉率。
在周期和品種的疊加下,當時豬販子給到秦英林的收購價是每公斤1塊錢。“低到連成本都收不回來”,后來秦英林吐槽道。
雖然篳路藍縷,歷經波折,但秦英林總算把養豬的整個流程跑通,他準備大干一場。
1995年的夏天,秦英林跑遍四川樂山、山東聊城等全國15個縣,最后敲定長白、杜洛克兩個種豬品種。
借著“大學生養豬”的光環,秦英林頗受南陽市政府看重,因此秦英林從銀行貸款150萬,一口氣引進1萬頭豬,開始了大規模養殖。
有了之前幾次的經驗和教訓,秦英林在接下來幾年里,更加注重養豬的科學和技術。
在傳染病防治上,秦英林建立了一套隔離和防疫制度。除了飼養員和特定人士,一般人都不能靠近豬舍,他在偽狂犬病的防治上還為國內養豬業提供了寶貴經驗。
后來,秦英林還在人大會議上提議,在全國推廣養殖保險與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的聯動機制,切實降低養殖戶無害化處理的實際成本,進一步確保了食品的安全。
在豬飼料上,秦英林用自己學過的營養學理論精心配制飼料。最后達到的效果是,豬一天能長一公斤肉。
在養殖流程上,秦英林四處向別人學習。他到過美國、法國、巴西等國家的養豬場和獸醫站,學習別人先進的養殖和經營方式,回來后還給自己的員工開了多期培訓班。
此外,秦英林還注重自主創新。
像雙曲磚拱結構豬舍、液體供料系統、自動化養豬飼喂設備技術、豬舍溫度自動控制技術等,都是他親自帶隊研發的專利技術。
在秦英林的用心經營下,到了1999年,豬場的存欄規模已經達到了10萬頭。
品質優先
良心第一,把豬當成兒子養
如果說2000年以前,中國的養豬模式主要以農村散養為主的話,那2000年以后,就主要是專業化養殖戶崛起的階段。
而秦英林也在那年成立了南陽內鄉縣牧原養殖有限公司,開始將養豬事業公司化運營。
公司之所以取名為“牧原”,其實來源于秦英林兒子秦牧原的名字。可見,秦英林是真的把豬當成兒子來養。
秦英林經常向員工念叨:“品質是我們的生命,養豬先養良心。”事實上,他也一直用行動踐行著這句諾言。
2000年的時候,用瘦肉精喂豬已然成為行業的一種潛規則。
當時也有一個豬販子找到秦英林:“我免費提供瘦肉精,你只管喂,我全部包銷,收購價每公斤還漲3毛錢。”
“不行,即使儀器檢測不出來,我的良心也能檢測出來!”秦英林知道瘦肉精對人體的長期危害,便一口回絕了這個財路,即使這讓他每年少賺了200萬元。
底下的飼養員有些覺得可以一試,但得到的卻是秦英林嚴厲的批評:
誰用,我開除誰!我們養的是豬,要給自己爹媽吃,給自己的孩子吃,給天下老百姓吃的。養豬一定要先養良心,只有良心養好了,你才能做好任何事情。
但不用瘦肉精,怎么提高豬的瘦肉率呢?秦英林選擇從飼料和生長環境入手。
為了讓豬喝上純凈天然的泉水,秦英林把豬場建在清澈的水源旁邊,還給他們吃當地優質的小麥和豆粕。
為了測量哪種飼料更適合豬的生長,秦英林針對保育豬、育肥豬、懷孕母豬、哺乳母豬等所處不同狀態的生豬,設計出6類32種飼料配方。
為了讓豬保持愉快的心情,秦英林還讓豬睡上了鋼絲床,并擴大了每間豬舍,讓它們吃飽后還能轉悠兩圈,這樣肉質能更結實。
為了保證豬舍的干凈和資源的高效利用,秦英林更是通過沉淀池和固液糞便處理機,將豬排泄的糞便進行處理。
用當地官員的話來說,就是“液體發酵成沼氣,沼液用于澆灌農田,循環使用,一舉兩得。”
如此用心的培育下,牧原豬的口感和瘦肉率穩步提升,逐漸在河南小有名氣。
到了2005年,牧原養豬廠每年出欄的生豬數達到20萬頭,秦英林個人資產也超過了1億。
更大的轉折點,發生在2006年。
那年上海爆發了瘦肉精事件,300多人同時中毒入院,一時之間謠言沸沸揚揚,大家對豬肉的安全問題擔心不已。
這時,從不使用瘦肉精、專注提供優質豬肉的牧原生豬開始走進大家的視線,《東方時空》還特意對秦英林做了專題報道。
從此,綠色天然、瘦肉率高的牧原生豬一炮走紅,中聯肉食、天津寶迪、上海五豐等大型肉類食品公司紛紛成為秦英林的忠實客戶。
而在2007年,牧原生豬更是被日本人看中,一簽就是1000噸的采購合同,要知道日本可是全球食品檢測最為嚴格的國家。
搞定日本后,美國、法國等歐美國家也相繼跟進,到了2008年,牧原出口的生豬達到了20萬頭,位居全國第一。
“我們每公斤要比當地的豬肉貴2美元。”后來接受采訪時,秦英林自豪地對記者說。
牧原豬的名氣不僅遠揚海外,還傳進了中南海。
2009年2月,作為養殖業代表,44歲的秦英林受邀到中南海給《政府工作報告》建言獻策。會上提到秦英林的時候,溫家寶總理還親切地稱他為“學士豬倌”。
誠信經營
鐵肩擔道義,引無數資本競撐腰
在國內生豬專業養殖戶中,有兩種經營模式。
一種是以溫氏股份為代表的“公司+農戶”模式,另一種則是以牧原為代表的“一體化自育自繁自養”模式。
牧原一體化養殖模式
溫氏“公司+農戶”養殖模式
2014年,王健林響應國家政策,決定帶領萬達去貴州養豬扶貧。
本以為蓋個豬場花不了多少錢,但聽到當地政府的報價后,這位曾經的中國首富還是大吃一驚:“什么?我沒有聽錯吧,你蓋個豬場要幾個億,我們蓋個五星級酒店才多少錢啊?”
不僅王健林如此吃驚,后來因利潤驅使,跨界進入養豬行業的不少房地產巨頭也發現,這門古老的技藝已經成為一項耗資巨大、管理精細、技術密集的生意。
特別像他們這種養豬門外漢,不擅長跟農民打交道,只能選擇自繁自養的牧原模式。
但這種模式是名副其實的重資產投資,每10萬頭豬的投資額超過1億元,再加上節節上漲的飼料和人工成本,難怪連王健林都抱怨嫌貴。
最后,王健林還是放棄了養豬,改為將旅游地產作為產業扶貧的項目。
而牧原后來之所以能夠不斷高速發展,除了自身品質過硬、養殖科學,背后還有大量的資本支持。
當然這種支持的獲得,離不開秦英林的誠信經營和社會責任擔當。
2006年,農業銀行進行上市股改,擬剝離部分資產并打包處置。
牧原當時在農行存量貸款為2540萬元,可以設法完善手續后免去。但秦英林堅持制定還貸規劃:“企業不還錢,這不是好的風氣,別人咱管不了,但牧原要還。”
那時候很多人罵他是傻子,但秦英林不以為然:
這筆貸款的錢是國家的,必須還。我們擔起的是一份責任,不是負擔,是在修自己的路。
秦英林的這股“傻勁”不僅表現在還貸上,在與農戶的合作中也展現得淋漓盡致。
2009年的麥收時節,河南內鄉縣和周邊幾個縣市遭遇罕見的持續暴雨天氣,十幾萬農戶家里的小麥都發芽賣不出去。一時間,百姓和政府的臉上都愁云密布。
關鍵時刻,秦英林挺身而出,他覺得擔起農民的損失是他的責任。于是,他按照正常價格收購了幾個縣的所有芽麥。
不得不說,當時的秦英林確實承擔了不小的風險。如果豬真不吃芽麥,牧原當時有可能就倒下了。
秦英林記得,當時在豬舍里研究了幾天幾夜才發現,豬不愿吃粘稠的飼料,最后他把芽麥做成烘干的顆粒,才解決了這個難題。
也許是善有善報,第二年,全國飼料價格大漲,秦英林反而從之前的囤積中獲益匪淺。
除了還貸和芽麥事件,秦英林后來還帶領牧原在全國完成200多億的扶貧產業投資,幫助40萬人成功脫貧,其個人還累計向各類事件和慈善工程捐贈了數十億元,當然此是后話。
秦英林的誠信經營和社會責任擔當,贏得了政府部門和金融機構的信任與支持,為牧原后來的融資之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首先第一個站出來的是農業發展銀行,先給我們3000萬,又給8000萬,后來再給了3個億。我說我沒有那么多抵押物,但銀行告訴我,沒事,你有信用!
后來,秦英林接受采訪時表示。
除了農業發展銀行,2010年,中信銀行、農業銀行等商業銀行也陸續主動向牧原提供累計6億元的信用貸款,用于支持牧原新養殖場的擴建。
同年,牧原開啟股份制改革,引入中金資本的2億元戰略投資,開啟了大規模的擴張。
這里有一個顯著的變化。
2010年,牧原生豬出欄量僅為36萬頭,營收4.45億元。但到了2013年,生豬出欄量就暴漲至130萬頭,營收達到20億元,凈利潤也達到3億元。
攜帶如此亮眼的業績,2014年1月28日,牧原股份成功在深交所敲鐘上市,市值一度突破300億元。
而擁有牧原股份55%股權的秦英林夫婦,也在那年首次成為了河南首富。
對于牧原成功的原因,秦英林一向都很謙虛,后來在一次夜話訪談中他就表示:
豬養得比牧原好的人比比皆是,為什么我們能上市?為什么我們的成長過程那么快?上市后,我反思許久才意識到,真正支撐我們發展的,就是當年堅持還銀行貸款的行為!
對抗周期
長期主義,做時間的朋友
早先說過,中國的養豬行業大概每四年就會經歷一次價格波動的周期。
因為在中國2600萬養豬場戶中,有99%是年出欄500頭以下的中小場戶。他們就像股市中的散戶一樣,容易隨著豬價的波動殺跌追漲,從而進一步推動豬周期的輪回。
秦英林就曾說過:
每一次豬周期波動都是行業的一次升級,周期低谷和疫情會讓弱勢企業和農戶徹底退出,但對優勢企業來說是盈利和發展的機會。
而隨著行業集中度的提升,未來是有可能打破豬周期,實現豬肉價格的平穩。
牧原股份剛上市那會,就經歷了一波周期變動。
利潤驟降導致股價跌跌不休,不少股民在網上群起聲討,說牧原就是個大騙子。甚至,就連證監會都向牧原發來問詢函。
但經歷過四五個周期的秦英林卻不以為然,也不多加解釋,他想用實力和事實說話。
果然,過了一年,牧原的年凈利潤又同比增長了642%。
有股民不敢相信,質疑牧原在美化數據。但招商證券一份調研報告打消了大家的疑慮:
“鑒于一體化科學養殖的模式,隨著出欄規模的擴大,牧原的成本優勢慢慢凸顯。行業內養豬成本普遍在每百公斤1200元左右,牧原則可以控制在1000元左右。”
這種成本優勢在2018年的非洲豬瘟事件中,得到了進一步的體現。
當時依靠“公司+農戶”養殖模式的全國豬企龍頭溫氏股份,因為種豬引進和農戶粗放養殖,抗病毒能力低下,最后損失慘重。
而牧原憑借一體化工業養殖的方式,其防疫管理能力承受住了豬瘟的襲擊。
所以牧原不但沒有受豬瘟的影響,還因為近幾年不斷逆周期擴張,在豬肉批發價格一度高漲至每公斤40元時,生豬出欄量引領風騷,賺了個盆滿缽滿。
2020年,牧原股份生豬出欄量達1811.5萬頭,營收為562億元,凈利潤有274億元,市值一度突破4000億元,首次超過溫氏股份,成為中國A股新的“豬王”。
但即使成為豬王,牧原在國內占據的市場份額直到今天都不足6%,據央視財經報道,中國人一年大概要吃掉7億頭生豬。
看到養豬如此暴利,那兩年不少企業也紛紛跨界加入。但他們低估了這個行業的門檻,也低估了豬周期的威力。
俗話說盛極必衰,從2018年開始的超長漲價周期已經創造了歷史,但輪回終究還要上演。
自2020年下半年以來,生豬價格就開始大幅回落,小麥、玉米、豆粕等價格持續上升,生豬養殖行業整體盈利不斷被壓縮。
到了2021年,情況繼續惡化,新希望、溫氏股份、正邦科技等養豬明星企業都陷入了巨額虧損,更不要說那些中小豬企。
而行業唯一值得一提的就是牧原,它在當年還實現了69億元的凈利潤,比其他豬企擁有更強穿越周期的能力。
面對行業的回調,秦英林在一場行業論壇上不免感慨:
當初一聽說養豬利潤高,很多老總找我說要養豬,怎么勸都勸不住。過了兩三年,現在不說話了,咬著牙把豬場賣掉,賠錢都賣掉。
寫在最后
早年牧原剛成為河南名企時,就有不少人鼓動秦英林多元化發展。在那些時間點,也確實有不少業務比養豬賺錢。
但秦英林不為所動,他只想把養豬這件事做好,就一生足矣。
正是他的這種專注和執著,牧原才得以成為今天市值近3000億的養豬帝國。
成功不能復制,智慧可以傳承。
除了秦英林,處機還研究過白象方便面姚忠良、胖東來于東來、隆基股份李振國、泡泡瑪特王寧等河南籍企業家。
結果發現,這些人大多都有一些相同的特質,他們都秉承著吃苦耐勞、穩健發展、誠信經營、重視技術、講究品質、積極履行社會責任的豫商精神。
這種底色支撐他們團結身邊各種力量,從而一步步實現自己的夢想。
進入2022年以來,豬價下行周期還未結束,牧原開始出現季度性的虧損。
不過對于穿越過幾個周期的秦英林來說,這點壓力不值一提,他的信心依然如當年初出茅廬時那樣堅定:
我要辦個受人尊重的企業,做個受人尊重的企業家,再苦再難也要堅持。趟過困難這條河,前面就是一片天。
最后,祝大家像秦英林一樣,能夠盡早找到自己熱愛的事業,并不懈地為之奮斗一生!
主要參考資料:
1、《中國養豬往事》,飯統戴老板
2、《A股新“豬王”的誕生》,虎嗅APP
3、《秦英林:中國第一“豬倌”煉成記》,棱鏡
4、《養豬三巨頭沉浮錄:從造富天堂到巨虧深淵》,AI財經社
5、《河南首富是如何煉成的?》,礪石商業評論
6、《秦英林夜話:誰會是退出者?》,農牧前沿
7、《‘豬中茅臺’深陷財務造假疑云的背后:實在太賺錢了》,36氪
8、《17歲立志養豬,整整堅持23年,硬是從0做到300億》,碩士博士圈
9、《‘內方外正’秦英林》,企業觀察家
責任編輯:彭佳兵
投顧排行榜
收起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