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專業,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
證券時報記者 賀覺淵、孫璐璐、江聃
近期,證券時報發起“時報經濟眼:經濟學家2023年中國經濟展望問卷調查”,受訪者包括來自政府部門、研究機構、知名院校的權威經濟學家。希望調查結果有助于準確把握經濟運行態勢,并為下一階段穩定經濟大盤提供決策參考。問卷分別從2023年經濟走勢研判、經濟形勢展望、宏觀政策預測三個維度共設計16道問題。截至2022年12月26日,共收集到64份答卷。
調查顯示,多數受訪者對2023年經濟基本面、政策面有樂觀預期,看好中國經濟加速修復。受訪者認為,新的一年宏觀調控政策料將加碼發力,2023年中國經濟或將從二季度開始顯著恢復,且無需過度擔憂通脹壓力。2023年應重點關注房地產市場、消費以及企業需求側的恢復進度,注意應對好外部沖擊。
“證券時報經濟預期
熱度指數”為40.22
本次調查中,本報正式推出“證券時報經濟預期熱度指數”,以期觀察經濟學家群體對未來一個季度到半年內我國經濟發展的預期。根據本期問卷調查結果編制形成的2023年一季度“證券時報經濟預期熱度指數”為40.22,比上季上升 8.31個百分點,但仍位于50榮枯線以下,顯示經濟學家們雖然對未來一個季度到半年的經濟預期有所好轉,但普遍預期短期內經濟難以快速恢復。
具體來看,有45.31%的受訪者預期2023年上半年經濟形勢維持在適度水平, 42.19%的受訪者認為“偏冷”,9.38%的受訪者認為“偏熱”,3.13%的受訪者認為“過冷”。
隨著新冠病毒防控措施持續優化、存量政策和增量政策疊加發力,配合基數效應對經濟數據的支撐,2023年經濟企穩回升已成為普遍共識。不過,近期各地新冠病毒感染高峰接踵而至,度過此輪病毒感染潮尚需時日,增量政策還未發力見效,經濟社會發展動能難以在短期內明顯釋放。
中國銀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劉鋒對證券時報記者表示,新冠病毒防控措施優化后經濟調整的短暫陣痛在所難免,雖然預計2023年一季度經濟或將繼續承壓,但隨著新冠病毒確診峰值退潮、生產生活秩序逐步恢復,在政策的有效呵護和刺激下,市場預期和信心有望修復,下半年或將迎來經濟的復蘇拐點。
在部分受訪者看來,新的一年中國經濟顯著修復或將從二季度開始。民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溫彬對記者說,新冠病毒流行期之后,預計二季度社會生產生活秩序會加快恢復,經濟活力加速釋放,消費、服務業生產和就業都將會有明顯改善。整體判斷2023年我國經濟走勢大概率呈現前低后高。
光大證券(維權)董事總經理、首席宏觀經濟學家高瑞東同樣指出,待天氣轉暖,廣義財政和結構性貨幣政策將繼續提升基建投資和制造業投資,新冠病毒防控政策調整和居民收入結構性改善引導消費需求深度釋放,經濟將整體向好發展。
2023年經濟增速
預計在5%-6%區間
回顧2022年,面對風高浪急的國際環境和艱巨繁重的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經濟社會大局整體保持穩定。多數受訪者認為,2022年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速水平將高于3%。其中,29.69%的受訪者預計全年GDP增速將處在3%-3.2%區間,26.56%的受訪者認為全年增速有望在3.2%-3.4%區間,還有23.44%的受訪者預期全年增速能達到3.4%以上水平。
受諸多超預期因素沖擊,2022年全年經濟增長與年初的預期目標存在差距。財信研究院副院長伍超明對記者表示,整體來看,全年投資端呈現“基建制造業支撐、房地產拖累加深”的格局;消費端受新冠病毒短期沖擊加大導致消費場景受限,企業盈利下降推動失業率上升,進一步降低居民消費能力與消費意愿的影響;出口增速受外需加速放緩和價格支撐減弱影響。
展望2023年,中央財辦有關負責同志明確指出,我國經濟韌性強、潛力大、活力足,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資源要素條件可支撐。綜合研判,2023年世界經濟增速可能明顯下滑,而我國經濟有望總體回升,形成一個獨立的向上運行軌跡。
受訪者同樣對2023年的經濟增速抱有樂觀預期。近6成(56.25%)受訪者預計2023年GDP增速將處在5%-6%區間,32.81%的受訪者認為將在4%-5%區間,另有9.38%的受訪者預計2023年經濟增速有望達到6%以上。
中信證券宏觀經濟首席分析師程強向記者指出,從2023年經濟運行的宏觀條件看,實現5%左右的經濟增速有基礎、有條件。首先,新冠病毒感染形勢、地產對經濟的制約程度相對2022年會有減輕。其次,2022年經濟增速客觀上會形成低基數效應。再次,我國通脹水平可控,穩增長政策空間依舊較大。在落實好中央一系列政策的基礎上,如果社會心理預期和發展信心能夠有效提振,中國經濟有望更快走出新冠病毒感染潮、實現超預期修復。
調查還顯示,多數受訪者對2023年上半年就業和民企投資信心持樂觀態度。近7成(67.18%)受訪者認為2023年上半年就業形勢將有所改善;65.62%的受訪者預期2023年上半年民間投資信心將有提升。
“隨著經濟運行恢復,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秩序恢復正常,2023年就業形勢應當比2022年好。”北京大學國民經濟研究中心主任蘇劍告訴記者,2023年穩就業的重點還是要想方設法穩增長,其次是想方設法給企業構造一個良好的營商環境,尤其是對于吸納就業能力比較強的中小微企業。
對于民企信心的建立,蘇劍還表示,民營企業家信心不是“自來水”,沒有開關閥。讓企業家群體、老百姓的信心恢復建立,需要給大家看得見、摸得著的“定心丸”,比如建立起一個良好的法律體系、產權保護體系。
受訪者重視需求側修復
強調防范化解金融風險
2022年,面對新冠病毒擾動、海外主要經濟體衰退等一系列超預期因素,我國宏觀政策在加大調控力度的同時,不“大水漫灌”,確保了物價走勢平穩可控。
對于2023年上半年可能出現的國內經濟風險,過半(56.25%)受訪者仍關注國內新冠病毒感染對經濟社會活動的擾動。多數受訪者同樣重視需求側的修復,擔憂房地產市場、居民消費與企業投資意愿可能恢復緩慢的受訪者分別占到全部受訪者的56.25%、59.38%、59.38%。
“預計著力擴大內需是2023年經濟的重點工作。”高瑞東表示,新的一年將著力提升居民消費意愿,力促內需有效改善。
受訪者同樣關注來自海外主要經濟體經濟衰退帶來的外部沖擊。調查顯示,85.94%的受訪者認為要關注接下來海外主要經濟體出現經濟衰退對我國出口的影響,56.25%的受訪者關注地緣政治沖突帶來負面影響,還有54.69%的受訪者強調供應鏈定向脫鉤可能加劇的問題。
溫彬稱,2023年面臨的最大挑戰是出口增速放緩。隨著發達經濟體的連續大幅加息,全球經濟正在明顯降溫,我國出口面臨的壓力將大于2022年。出口增速放緩將會對一部分制造業投資產生拖累,并在一定程度上加大就業壓力。
英大證券研究所所長鄭后成還向記者指出,2023年我國制造業投資增速或低于2022年,且不排除全年持續下探的可能。從歷史走勢上看,一旦PPI(生產者物價指數)當月同比進入負值區間,我國制造業投資增速將持續下行,而2023年PPI當月同比大概率處于負值區間。
此外,對于2023年可能召開的全國金融工作會議,9成(90.63%)受訪者認為,下一階段金融業發展的重點在于防范化解金融風險,筑牢金融底線;超7成(73.44%)的受訪者認為下階段要進一步加強對實體經濟的讓利;43.75%的受訪者強調,金融業需要進一步支持節能減排、綠色發展等經濟轉型。
防范化解風險是金融業永恒的主題。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副所長陳道富對記者說,新的一年需要關注的金融風險包括中小銀行、信托、銀行理財等與城投和地方債務風險直接相關的金融風險,以及匯率、債市波動共振等風險。未來5年需要關注的金融風險可能來源于經濟領域傳遞給金融體系的,也可能來源于政策性金融過度擴張帶來的功能異化、流動性喪失和市場萎縮等供給側風險。
受訪者對股市高景氣度
預期升溫
2022年,以注冊制為牽引的資本市場全面深化改革持續推進。日前召開的證監會黨委會議認為,我國經濟總體回升的格局進一步鞏固,影響資本市場運行的基本面因素將顯著改善,我國資本市場總體將保持穩中向好的態勢。
調查顯示,67.10%的受訪者對2023年上半年股市景氣度預期中性,且高分組占比較上季度提升21.06%。其中,有53.13%的受訪者給2023年上半年的股市景氣度打3分(滿分5分,分數越高代表景氣程度越高),較上季度略微提升4.45%;28.13%的受訪者打4分,14.06%的受訪者打2分。
證監會黨委指出,將加快建設中國特色現代資本市場,不斷健全資本市場功能,更好支持科技自立自強,有效管控各類風險,更好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展望后市,劉鋒認為,如何更有效提升資本市場功能是資本市場將面臨的最大問題。要保證入市、交易、再融資、兼并重組、退市等各個環節的公平性、公正性和公開性,將有限的資金通過有效的資本市場機制更多配置給高質量的、符合國家發展戰略、能有效補短板的新經濟企業。
調查還顯示,7成(71.88%)受訪者預期人民幣匯率在2023年上半年的大部分時間里將維持6.8-7.0區間;預期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在7.0以上水平的受訪者占到21.87%。反映出多數受訪者認為2023年上半年人民幣兌美元匯率的走勢有望保持穩健,進一步貶值的空間不大。
中銀證券全球首席經濟學家管濤告訴記者,若2023年美國經濟成功實現軟著陸,人民幣匯率政策調整難度將上升,不僅要持續承受中美利差壓力,擾亂貨幣政策調整節奏,還要關注市場對中美經濟前景的預期調整。若2023年美元出現經濟衰退期間的避險式上漲,則在美聯儲寬松周期開啟的情況下,中國政策空間也將進一步打開,而全球危機期間中國經濟的韌性也是有目共睹的。
在管濤看來,不論是哪種預計情形,經濟基本面都是2023年匯率政策的核心。2023年中國經濟基本面的看點,一個是在外需拐點來臨之際,能否及時實現經濟增長內外動力的切換,保持經濟的合理增長;另一個是優化防疫措施和房地產調控,能否有效擴大消費和投資。只要中國經濟好,匯率問題也將迎刃而解。
受訪者對未來通脹擔憂較小
在2022年,中國物價始終保持溫和水平。在本次調查中,受訪者對2023年上半年我國所承受的通脹壓力擔憂較小。調查顯示,57.81%的受訪者指出2023年上半年的通脹壓力不大,無需過度擔憂。另有21.88%的受訪者建議關注接下來豬肉、能源等短期結構性通脹壓力。
高瑞東認為,2023年國內通脹讀數將整體溫和,但服務領域漲價壓力較大,表現為服務型結構性通脹。主要在于疫后服務消費修復空間最大,尤其是接觸性服務,其需求恢復斜率較快、疊加前期服務業供給主體收縮,供需缺口走闊,將階段性推動服務價格上漲。
對于大宗商品價格,溫彬表示,盡管全球商品價格已進入下降通道,但地緣政治風險、極端天氣或災害都有可能影響全球商品價格,造成巨幅波動。同時,若中國需求復蘇較快,也會擾動全球商品。此外,全球氣候變化帶來的能源結構調整,也會在中期影響能源成本,特別是新能源相關的有色金屬、硅料等價格仍可能保持強勢。
此外,在討論2023年上半年的外部風險問題時,仍有15.63%的受訪者強調輸入型通脹壓力可能加大。
國泰君安證券首席經濟學家何海峰向記者指出,近期美歐通脹前景有邊際改善,但當前通脹形勢依然嚴峻,尤其是深受能源危機困擾的歐元區,因此遏制通脹仍是美聯儲和歐央行的首要任務。雖然美聯儲和歐央行均放緩加息節奏,但這不意味著其緊縮態度就此轉向寬松,高通脹、高利率、強勢美元持續的時間仍存在一定不確定性。
受訪者建議房地產
穩需求政策加力
2022年,面對房地產市場持續清冷態勢,中央與地方在堅持“房住不炒”的基調下,紛紛加大政策調控力度,在需求側積極下調房貸利率,降低稅費,在供給側出臺房地產“金融16條”,支持房地產融資“三支箭”先后落地。
在本次調查中,受訪者對房地產市場銷售熱度的預期有所升溫。近6成(59.38%)受訪者預計2023年上半年房地產銷售熱度將小幅提升,較上季度提高25.17%;25%的受訪者認為銷售熱度不會出現明顯變化。
仲量聯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兼研究部總監龐溟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預計近期密集出臺的支持房地產市場和行業的各項需求端與供給端政策將逐步釋放效能。2023年上半年尤其是二季度房地產市場銷售有望出現較為明顯的回暖勢頭,銷售端、融資端、投資端數據將逐步呈現企穩反彈態勢。
在討論2023年上半年維護房地產市場“三穩”(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所需的政策措施方面,84.38%受訪者建議進一步下調按揭貸款利率,降低居民還貸成本;79.68%的受訪者建議進一步放松限售限購限貸等限制性政策;還有60.94%的受訪者建議推出更大力度措施“保交樓”。
劉鋒認為,當下,地產銷售表現仍弱,政策應更多考慮在需求端發力。改善房地產需求端主要是滿足剛需和改善性購買需求、多樣化的租賃需求,因此暢通銷售的回籠資金主渠道要從租購兩側發力,在貸款利率、首付比例、交易稅費、規范租賃市場、保障性住房REITs試點等層面調整優化。
在龐溟看來,房地產需求側尤其是個人住房貸款合理需求仍需得到金融積極、穩定、持續的支持,有條件的城市可繼續優化差別化住房信貸政策,調整限購、限貸、限售、限價等政策,并適時考慮針對剛需群體采取下調首套住宅貸款首付比例、降低房貸利率、有序縮短按揭貸款審批與放款周期、提高公積金貸款額度或以公積金覆蓋首付的比例、減免交易稅費、提供購房補貼、逐步降低落戶標準和購房門檻等差異化支持措施。
看好政策面加碼
展望2023年上半年,近9成(87.5%)受訪者認為宏觀政策的進一步加碼發力將是推動中國經濟企穩回升的主要因素;近8成(79.69%)的受訪者相信國內新冠病毒感染形勢將不斷好轉,經濟也將隨之持續修復;還有42.19%的受訪者預計2023年房地產市場將實現邊際回暖,帶動經濟回暖。
2023年的經濟工作千頭萬緒,必須以超常的政策力度應對發展壓力。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要求,2023年要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加大宏觀政策調控力度,加強各類政策協調配合。總的來看,財政政策要“加力提效”,貨幣政策要“精準有力”。
對于新一年的財政政策,調查顯示,87.5%的受訪者預計2023年的財政赤字率有望上調,另有67.19%的受訪者預計2023年的新增專項債務限額將有所提高。
溫彬認為,考慮到2023年財政收支矛盾仍較為突出,而可用結余資金相比往年略顯不足,預計2023年財政赤字率目標將比2022年預算調高0.2個百分點,為3.0%左右,為保持財政可持續和今后應對風險挑戰預留政策空間。2023年的新增專項債規模有望適度調升以支持基建投資增速,預計新增專項債規模約3.8萬億元,發行進度將繼續前置。
還有45.31%的受訪者預計2023年將增發新一輪特別國債。不過,伍超明指出,特別國債是在特殊時期服務于特定政策、支持特定項目而發行的一種國債,不是一種常態化工具。發行特別國債刺激經濟亦有副作用,如果用來刺激消費,會提高通脹水平,壓縮貨幣政策支持高質量發展的空間,財政和貨幣政策難以形成合力。
在展望2023年上半年貨幣政策將采取的舉措時,75%的受訪者相信能看到人民銀行出臺更多的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73.44%的受訪者預計央行將在上半年實施新一輪降準;68.75%的受訪者認為央行將在上半年下調MLF(中期借貸便利)等政策性利率,以此帶動LPR(貸款市場報價利率)下行。
“2023年上半年降準、降息的概率較大。”伍超明表示,當前海外主要經濟體加息進入尾聲階段,對國內貨幣政策牽制減弱,降準、降息操作對跨境資金流動和國內金融穩定影響有限。而2023年初經濟運行還面臨新冠病毒感染擾動、外需下行等因素,需要貨幣政策予以支持。
何海峰認為,貨幣政策需進一步加大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2022年12月初央行降準0.25個百分點的力度較市場預期尚有差距,隨著2023年貨幣政策更加精準有力,預計年中適度降準的可能性再次增強,LPR將進一步下調20個基點,5年期以上LPR或加大下調幅度。
責任編輯:呂成飛
VIP課程推薦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