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見領袖丨王一鳴(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
今年以來,受疫情多發頻發、烏克蘭危機、主要經濟體貨幣政策轉向等超預期因素影響,中國經濟運行波動起伏,下行壓力不斷增大。過去三年,中國經濟年均增長4.5%,低于潛在增長水平。加力促進經濟恢復,推動經濟增長回歸正常軌道,實現經濟運行整體好轉,不僅十分緊迫,而且對實現中長期發展目標也尤為重要。
近期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堅持鮮明的問題導向,針對當前經濟復蘇基礎仍不牢固、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仍然較大的情況,提出了一系列推動經濟加快恢復的重要思想,強調堅持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強調堅持實事求是、尊重規律、系統觀念、底線思維,把實踐作為檢驗各項政策和工作成效的標準;強調推動經濟發展在法治軌道上運行,依法保護產權和知識產權,恪守契約精神,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強調更好統籌經濟政策和其他政策,加強與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評估,并在穩增長、擴內需、支持民營經濟發展、穩定房地產市場等方面,釋放出一系列明確積極的政策信號,增強了市場對經濟回穩向好的預期和信心。
2023年,隨著優化疫情防控措施的積極效應逐步顯現,中國經濟有望明顯回升,但經濟整體好轉并不會自然而然地實現。應該看到,長達三年的疫情反復沖擊對經濟運行影響深遠,大量中小企業面臨困境,企業和居民家庭資產負債表受損,債務持續堆積、杠桿率繼續攀升,企業投資風險偏好下降,家庭消費更趨謹慎,各類潛在風險逐步暴露。我們既要增強信心,也要對經濟修復的復雜性有足夠估計,實現經濟運行整體好轉仍需付出更大努力。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明年經濟工作千頭萬緒,要從戰略全局出發,從改善社會心理預期、提振發展信心入手,綱舉目張做好經濟工作。從一定意義上講,改善預期、提振信心是“綱”,“綱”舉才能“目”張。無論是擴大國內需求、還是優化供給結構,都有以改善預期、提振信心為前提。需求端,恢復和擴大居民消費,需要改善消費者預期,保持投資穩定增長,需要提振市場主體投資熱情;供給端,培育經濟新增長點,需要激發企業的創新活力和動力。只有改善預期、提振信心,擴張性宏觀政策才能有效轉化為經濟增長動能。要緊緊抓住當前改善預期、提振信心的窗口期,提振企業家信心,提振消費者信心,采取對增強市場信心有關鍵性作用的務實行動,讓過去三年積蓄的發展動力迸發出來,讓社會創造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一、改善預期提振信心關鍵是提振企業和企業家信心
經濟增長動力來源于企業,源自企業家和企業家精神。改善預期、提振信心,首先要對癥下藥,消除市場顧慮,讓企業和企業家吃定心丸,讓國企敢干、民企敢闖,而最緊迫的是要調動民營企業和企業家積極性。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創造了經濟高速增長奇跡,一條重要經驗就是激活民間投資熱情,把蘊藏在民間的資源充分調動起來。2012年和2013年,我國民間投資分別增長24.8%和23.1%,但近年來,民間投資增速大幅回落,2020年增長1%,2021年增長7%,今年前11個月增長1.1%,民間投資占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2015年曾達到64.2%,目前僅占約55%。民間投資增速下降、占比收縮,疫情反復沖擊和外部環境變化是重要誘因,但最根本的還是預期轉弱,影響預期的主要因素是政策是否穩定,營商環境是否有利于民營企業公平競爭,民營企業家財產權是否得到有效保護。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從制度和法律上把對國企民企平等對待的要求落下來,從政策和輿論上鼓勵支持民營經濟和民營企業發展壯大,依法保護民營企業產權和企業家權益,可謂是切中要害。
產權制度是市場經濟的基礎性制度。健全以公平為核心的產權制度,保障各類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開公平公正參與市場競爭、受到法律同等保護,才能增強民營企業家信心,以恒心辦恒業,義無反顧地擴大投資,心無旁騖地創新創業,民營企業才會煥發生機和活力。提振市場信心,還要營造市場友好型環境,站在企業的角度換位思考,從服務企業和企業家出發,優化市場經濟制度,構建對市場友好的規則規制,強化服務型政府建設,提升政策法規的穩定性、透明度和可預期性,推進創新、創業、投資、服務、貿易等經濟活動便利化,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營商環境。
二、改善預期提振信心需要提振消費者信心
當前,國內有效需求不足是經濟運行面臨的突出矛盾,近幾個月價格走勢反映了總需求不足的態勢。明年全球主要經濟體衰退風險上升,外部需求持續走弱,貨物和服務凈出口對經濟增長貢獻率將明顯下降,或對經濟增長形成拖累,經濟恢復將更多依靠內需驅動。居民消費低迷是總需求不足的矛盾主要方面。受疫情反復和收入預期轉弱等因素影響,今年前11個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下降0.1%,11月當月同比下降5.9%。因此,需要把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
從1998年應對亞洲金融危機、2008年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以及這次應對疫情沖擊,已經形成了一套擴大投資的有效辦法,但在引導和擴大消費需求方面,政策力度和手段都較為有限。隨著擴大投資拉動經濟增長的空間逐步收窄,過多依靠財政投入和信貸投放擴大投資,不僅投資的邊際效率趨于下降,還會增大地方政府債務規模和潛在風險。因此,擴大內需要改變重投資和“重物不重人”的狀況,更加注重擴大居民消費,財稅政策要給居民減稅降費,金融政策要有利于促進居民消費。即使擴大投資,也要更加注重發揮財政資金和政策性金融的杠桿作用,撬動民間資本擴大投資。
明年疫情防控放松后,被壓抑的消費動能會聚集釋放,特別是受疫情沖擊較大的旅游、餐飲、交通、住宿等服務消費或將出現補償性反彈,但消費的持續復蘇仍有待居民家庭資產負債表修復。要通過擴大公共服務支出,提高受疫情影響較大的中低收入居民的消費能力;支持居民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松綁房地產限購限貸政策,鼓勵金融機構降低按揭貸款利率;積極恢復旅游等服務消費,釋放出行消費潛力。消費是經濟循環的終點也是新起點,只有億萬消費者消費熱情被激發出來,愿消費、能消費、敢消費,國民經濟才會形成良性循環,經濟才會充滿活力。
三、改善預期提振信心需要采取務實行動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針對社會上對我們是否堅持‘兩個毫不動搖’的不正確議論,必須亮明態度,毫不含糊。”市場的預期和信心,往往來自于對具體問題的回應。我們應當以實際行動來亮明態度,給市場以明確預期,給社會以明確信號,聚焦市場主體的關切和痛點,抓住關鍵性癥結性問題,以激發市場活力為導向,在切實解決問題中回應市場關切,穩定市場預期,提振市場信心。
比如,針對平臺經濟增勢減弱問題,出臺支持平臺經濟發展的舉措。平臺經濟是數字經濟的主要形態,也是影響各國競爭力消長的重要力量。去年下半年以來,受多重因素影響,我國平臺企業發展勢頭明顯放緩,信心受挫,投資預期不穩,與國外頭部企業差距拉大。這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進一步強調,要提升常態化監管水平,支持平臺企業在引領發展、創造就業、國際競爭中大顯身手,釋放了鼓勵平臺經濟發展的明確信號。要抓緊出臺支持平臺經濟規范健康發展的具體措施,集中推出一批綠燈投資案例。支持平臺經濟發展,還要把握好監管和企業發展的關系。加強監管是為了營造公平競爭環境、鼓勵創新和保護消費者權益,目的還是促進企業規范健康發展,不是緩發展,更不是不發展。要從有利于企業規范健康發展的角度,完善監管方式,提高監管水平,注重時度效,為企業大顯身手營造良好環境。
又如,針對房地產業持續下滑,采取更大力度的政策舉措支持房地產市場平穩發展。房地產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對經濟增長、就業、財稅、居民財富、金融穩定都有重要影響。去年下半年以來,我國房地產市場明顯走弱,近幾個月來出現加速下滑。近期,中央和地方已陸續采取壓實責任保交樓、向優質房企融資紓困、適度放寬限購限貸政策等舉措,出臺了信貸、債券、股權“三支箭”政策組合,但11月房地產數據進一步回落,政策力度仍需加大。要研究出臺改善房企資產負債狀況,以及放寬住房消費限制、促進市場銷售回升等新的政策舉措。本輪房地產調整涉及到房地產業發展體制機制和發展模式重建等深層次因素,還需研究出臺治本之策,構建房地產發展新模式。
又如,針對外商投資企業對營商環境的顧慮,采取措施更大力度改善營商環境。進一步擴大外資準入,提高外商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水平。落實好外資企業國民待遇,加大知識產權和外商投資合法權益保護力度。有針對性地做好外資企業服務工作,加強溝通交流,及時幫助解決外資企業的訴求和關切,為其提供最大程度的便利。
總之,一個行動勝過一打綱領。采取務實行動,讓市場增強信心,讓企業煥發生機和活力,就能為經濟發展注入動力,迎來經濟運行整體好轉的新局面。
本文為作者在中國財富管理50人論壇2022年會上的發言
(本文作者介紹: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
責任編輯:張文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