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發于:21世紀經濟報道
未來五年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局起步的關鍵時期。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從現在起,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并指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
12月15日至16日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當前我國經濟恢復的基礎尚不牢固,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仍然較大,外部環境動蕩不安,給我國經濟帶來的影響加深。但要看到,我國經濟韌性強、潛力大、活力足,各項政策效果持續顯現,明年經濟運行有望總體回升。要堅定做好經濟工作的信心。
會議要求,2023年要堅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加大宏觀政策調控力度,加強各類政策協調配合,形成共促高質量發展合力。
近日,原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全國政協常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楊偉民接受了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專訪。他強調,包括明年在內的未來五年,非常重要、非常艱巨的任務就是促進經濟增長重回合理區間。“近三年的增長是4.5%左右,這一增長,相對于其他發達國家是高的,但相對于我們的目標要求是低的。我們不能滿足于僅是高于發達國家,還要力爭高出一定的幅度。我國還是發展中國家,我們必須保持增長快于發達國家一定幅度,才能在經濟總量和人均GDP方面縮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
談及如何擴大內需,楊偉民認為,經濟政策要更多聚焦既有利于擴大內需,又有利于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結合點。
他還建議,目前,企業因一些不確定性而不敢干、不想闖、不愿投,有些干部因怕被問責而缺乏擔當精神。企業是經濟發展的主體,政府是推動經濟發展主體,推動經濟重回合理區間,需要充分調動企業家和領導干部“兩個關鍵少數”積極性,真干、敢干、干正確的事。
首要任務應該是力促經濟增長重回合理區間
《21世紀》:今年前三季度我國GDP增長3%,超預期形勢變化下,你認為今年乃至明年的增長目標應如何完善與確立?針對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的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合理的增長目標如何規劃?
楊偉民:今年一季度我國經濟增長4.8%,二季度受疫情影響滑落到0.4%,三季度企穩回升至3.9%,前三季度經濟增長3%,10月、11月主要指標又有所下行,全年增長將較大幅度滑出合理區間。
在這種形勢下,明年的首要任務應該是力促經濟增長重回合理區間。什么是合理區間?2019年我國經濟增長6%,今年“兩會”確定的目標是5.5%。我國經濟增長的合理區間在5%-6%。當然,合理區間,不一定就是預期目標。還要從當前和長遠兩個角度綜合考慮。
從當前看,目前的防疫措施已經優化,明年的經濟活動將逐步回歸正常,這是經濟回到正常狀態的必要條件。但是,疫情三年來,對經濟內在機理的沖擊不小、傷害不小,疫情結束不意味著經濟自然而然就恢復常態了。需要力度較大的政策措施來修復受傷的經濟肌體。所以,剛剛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定了一系列有力度的政策措施。比如,加大宏觀政策調控力度,財政政策要加力提效,貨幣政策要精準有力,把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支持平臺企業大顯身手,對不正確的議論必須態度鮮明“亮劍”,確保房地產市場平穩發展,等等。這些,都十分有利于重塑市場信心。信心不足是行動的大敵,當前的問題,說到底可以歸結為市場信心不足。除了疫情帶來的信心不足外,民企、外企、居民等主體,房地產、平臺經濟等領域都存在信心不足問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定的大政方針、總體要求、政策措施等,很大程度上是圍繞著重塑市場信心展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及其明年的政府工作報告等“兩會”文件,為明年增長重回合理區間提供強大的思想動力和政策動力。
從長遠來看,我們的目標是到2035年人均GDP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這是衡量我國基本實現現代化的重要標志。去年我國人均GDP是1.2萬美元,今后13年如果年均增長5%,2035年我國人均GDP將達到2.4萬美元左右,加上價格和匯率因素后,可以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考慮到經濟增速會隨著GDP基數增大而遞減,我們應該爭取前期高于5%。近三年的增長是4.5%左右,這一增長,相對于其他發達國家是高的,但相對于我們的目標要求是低的。我們不能滿足于僅是高于發達國家,還要力爭高出一定的幅度。我國還是發展中國家,我們必須保持增長快于發達國家一定幅度,才能在經濟總量和人均GDP方面縮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
總之,包括明年在內的未來五年,非常重要、非常艱巨的任務就是促進經濟增長重回合理區間。
《21世紀》:未來五年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局起步的關鍵時期。增長速度過低對經濟發展會帶來哪些沖擊?如何盡快扭轉疫情對我國經濟潛在增長率的影響,保障經濟增長處在合理區間?
楊偉民:疫情沖擊,對經濟發展而言,雖然屬于外在沖擊,但三年持續下來會形成對經濟肌體的內傷,損害經濟發展后勁,傷害經濟內在韌性。所以,在力促增長重回合理區間的同時,還要聚焦經濟肌體的內傷綜合施政。對此,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都提出了鮮明的態度和有力度的政策措施。除了經濟政策和發展方向外,我覺得三個方面對今后的發展十分重要。
一是思想認識。黨的二十大報告莊嚴宣告,從現在起,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并指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要把思想統一到“兩個任務”上來,把工作重心轉到“兩個任務”上來。要全面辯證認識高質量發展,高質量發展是質量與數量的統一,只有數量,沒有質量,不是高質量發展;只有質量,沒有數量,也不是高質量發展。在推動高質量發展階段,仍要使增長速度保持在合理區間,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對此,認識也要統一。
二是工作方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了“六個統籌”,除了第一個統籌外,不僅是針對明年的,也是針對長遠的。“六個統籌”屬于方法論范疇。目標任務確定后,方式方法就起著決定性作用。近年來經濟發展中出現的一些問題,有些就是有關工作沒有統籌好、方式方法不當帶來的。如,去年一度出現的“拉閘限電”,就是沒有統籌好碳達峰碳中和與經濟發展的關系。
三是積極性。黨的二十大提出,要調動各方面積極性,激勵干部敢于擔當、積極作為。12月6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要激發全社會干事創業活力,讓干部敢為、地方敢闖、企業敢干、群眾敢首創。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求科學精準問責,為擔當者擔當。這些,都很有針對性。目前,企業因一些不確定性而不敢干、不想闖、不愿投,有些干部因怕被問責而缺乏擔當精神。企業是經濟發展的主體,政府是推動經濟發展主體,推動經濟重回合理區間,需要充分調動企業家和領導干部“兩個關鍵少數”積極性,真干、敢干、干正確的事。
消費是明年以及未來經濟增長在需求端的關鍵點
《21世紀》:近日,國家發改委對外印發《“十四五”擴大內需戰略實施方案》,明確“十四五”時期實施擴大內需戰略的主要目標。在你看來,新時期擴大內需的方向具體應該是怎樣的?
楊偉民:我國在2008年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時實行了擴大內需政策,防止了經濟的大起大落。經過一段時期后,擴大內需政策的邊際效果遞減,面臨“三期疊加”的復雜局面,2015年黨中央及時調整宏觀政策主基調,從擴大內需轉向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了增長企穩、結構優化、效率提升和總供求平衡。
黨的二十大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沒有再提“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而是提出“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意味著明年和今后一個時期宏觀政策的總基調,是需求端的擴大內需和供給端的結構性改革的結合,不再是單純擴大內需,也不是單純的供給端的結構性改革。
經濟政策要更多聚焦既利于擴大內需,又有利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結合點。比如,黨的二十大提出的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就是一個這樣的結合點。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面臨兩大難題,一是戶籍制度,二是住房制度。黨的二十大提出“加快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并舉的住房制度”。其中的“租”,主要是針對農業轉移人口和新畢業的大學生等非本地戶籍人口。他們中的大多數,在超大特大城市、在一定時期,很難依靠自身的收入購房,只能先租房。
過去的政策主要是幫助有戶籍的城鎮居民購房,今后的政策,既要繼續面向購房的剛需,也應面向租房的剛需。解決好3億左右人口在非戶籍地的居住問題,促進其在城市穩定就業、安心生活,本來就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應有之義,可以增加全社會總的勞動時間、延長人口紅利期,也可以起到增加3億人口一生的總收入,擴大3億人口一生的總消費作用。
《21世紀》:我們關注到,消費在擴大內需中的作用被進一步強調。你如何看待這一重點?在擴大內需中,居民消費擴大要注意哪些問題?
楊偉民:疫情三年,受影響最大的是居民消費。今年4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降至-11.1%,之后逐步恢復至8月的5.4%,9、10月再呈下降趨勢,11月降至-5.9%。從包括居民服務消費在內的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看,前三季度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同比增長只有1.5%。11月商品房銷售面積和金額分別降至-22.3%和-26.6%,若加上居民住房消費的大幅萎縮,居民總消費已大幅萎縮。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推進共同富裕,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最終要看居民消費的增長。居民消費增長,既是人民生活改善的標志,也是拉動經濟增長的動力。當前的需求收縮主要是居民消費收縮,內需不足主要是居民消費不足。消費是明年以及未來經濟增長在需求端的關鍵點。所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求,要把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為此,要改變以擴大投資為主的擴大內需政策,轉變為以擴大居民消費為主,實行給居民讓利的金融政策、給居民減稅降費的財稅政策。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使居民收入增長快于經濟增長,提高居民收入占國民收入的比重。
要為民營企業解難題、辦實事
《21世紀》:如何扭轉企業家群體預期轉弱等問題,在全社會形成一個好的氛圍、提升全社會的信心?
楊偉民:民營經濟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支撐增長、吸納就業、推動創新、增加稅收、擴大出口等方面的作用越來大。黨的二十大在重申“兩個毫不動搖”的同時,首次提出“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這是再次宣告,民營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推動高質量發展、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主體,發展壯大民營經濟是我國基本經濟制度的內在要求,必須長期堅持。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提出要針對社會上對我們是否堅持“兩個毫不動搖”的不正確議論,必須亮明態度,毫不含糊。這是針對近年來出現的對我國是否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堅持“兩個毫不動搖”,針對時不時冒出來的“民營經濟離場論”“新公私合營”“共同富裕是殺富濟貧”等不正確議論提出的。對那些不正確、容易影響民營經濟預期的議論,必須亮明態度、敢于“亮劍”,表明中央鮮明的態度和敢于斗爭的決心。
同時,從根本上、長遠上,要從制度和法律上把對國企民企平等對待的要求落下來,從政策和輿論上鼓勵支持民營經濟和民營企業發展壯大,各級領導干部要為民營企業解難題、辦實事。這些要求,意味著今后將逐步廢除對民營經濟不公平的有關文件,破除對民營經濟的各種隱性壁壘。總之,這些要求落實下去,將會有力改善民營經濟的預期,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
《21世紀》:在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設過程中,政府和市場怎樣各司其職?如何有針對性地支持國企、民企、外企的發展?
楊偉民:黨的十四大確立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修改了這一定義,改為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從基礎性作用到決定性作用,兩個字的修改,具有重大意義,是我們黨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再認識,是告訴全黨、各級政府、市場主體,在經濟發展中要更多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市場的作用是配置資源,政府的作用是宏觀調控、市場監管、公共服務、社會管理、保護環境。
在全面建設現代化國家階段,目標多元化了,不僅需要在經濟發展中正確處理市場和政府的關系,在生態環境保護、碳達峰碳中和、共同富裕、安全生產,防范金融風險等領域,也需要正確處理市場和政府的關系。比如,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更多依靠層層分解的能耗“雙控”指標,還是更多發揮碳市場的激勵作用,還原能源的商品屬性,讓能源價格發揮調節能源總供求的關系。在生態壞境保護中,是更多依靠行政性的關停企業、礦山、養豬場,還是更多發揮環境成本內化、排污權交易、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作用。防范房地產風險,是更多依靠限購限價,還是更多依靠房地市場優勝劣汰的市場機制等等。
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最重要的是把思想認識統一上來,緊緊圍繞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深化經濟體制改革,以完善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為重點,加快完善產權保護、市場準入、公平競爭、社會信用等市場經濟基礎制度。
(本文作者介紹: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
責任編輯:張文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