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任澤平:未來中國面臨著五大新趨勢和新機遇 正處于第三次的能源革命

全文|任澤平:未來中國面臨著五大新趨勢和新機遇 正處于第三次的能源革命
2021年11月30日 11:37 新浪財經

  中國分析師大會直播進行時 戳此鏈接強勢圍觀

  今天,2021中國分析師大會暨第三屆新浪財經金麒麟最佳分析師頒獎盛典隆重召開。著名經濟學家任澤平就“中國經濟的新趨勢和新機遇”主題發表演講。

  任澤平表示,中國經濟處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正處在從高速增長往高質量發展的新的發展階段,未來中國面臨著五大新趨勢和新機遇:全球化的碎片化、人口老齡化、新基建建設、新能源革命和人口城市群聚集。

  他還表示,中國要大力推動新的住房制度改革,來實現房地產長期的平穩健康發展。住房制度改革關鍵是四大方面:城市群戰略、人地掛鉤、金融穩定和房產稅。

  以下為演講全文:

  各位來賓、女士們、先生們,大家好,我是任澤平,今天給大家報告的題目是“中國經濟的新趨勢和新機遇”。

  中國經濟正處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處在從高速增長往高質量發展的新的發展階段,未來中國面臨著五大新趨勢和新機遇。

  第一,從全球化到逆全球化,或者是全球化的碎片化。

  全球化不僅會帶來分工和生產效率的改善,也會帶來強烈的收入分配效應,從而醞釀逆全球化的力量,即全球化會導致全球的經濟增長和分工效率的改善,但是在各個國家的分配,包括國家內部不同的產業的分布是不一樣的。

  中國的制造業在其中受益,美國的金融和高科技行業也從中受益。但是美國的中低端的制造業受損。在過去的十多年中,美國存在巨額貿易逆差,其中有將近46%的貿易逆差是來自于中國。

  中國是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之一,在過去的幾十年,中國經濟保持了9%以上的增長率。2020年,中國GDP規模達到14.7萬億美元,相當于美國經濟規模的70%,中美經濟差距在快速縮小。如果中國以5%左右的速度增長,到2030年,中國有可能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

  更重要的是中國已經不滿足于中低端制造領域,在產業鏈升級方面也取得了積極進展,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數字經濟等領域蓬勃發展。比如在新經濟領域,全球的獨角獸企業最有活力的地方,不在美國,而是在中國,這引發了自2018年以來的中美貿易摩擦。

  中美貿易摩擦具有長期性和隱秘性,是打著貿易保護主義旗號的遏制。中國最好的應對是改革開放。面對著逆全球化和中美脫鉤的風險,中國加大科技的自立自強自強,解決卡脖子技術,加強基礎研發,完善我們的基礎產業鏈。

  另外,中國的資本市場改革也在加速,以支持科技創新。2018年11月份,我們宣布設立科創板,并試點注冊制。2019年7月,科創板開市。2020年3月,新《證券法》正式實施。2020年4月,創業板注冊制通過。在2021年9月,宣布設立北交所,支持專精特新的中小企業。

  第二個新趨勢和新機遇是人口老齡化、少子化的加速到來。

  在老齡方面,1962—1976年出現的嬰兒潮人口是中國最大的人口紅利的來源,現在1962到1976年出生的人口正在加速步入老齡化社會,退出勞動力市場,中國的人口紅利正在逐漸地消失,中國人口老齡化的速度和規模是前所未有的。

  到2033年左右,將會進入超過20%的超級老齡化社會,之后持續上升,到2060年,我們將進入65歲以上人口占比超過35%的社會。

  與此同時,與老齡化相伴隨的是少子化,中國的出生率在持續地大幅度地下降,放開單獨二胎和全面放開二胎的效果均不及預期。2020年中國出生人口只有1200萬,比2019年下降了265萬,降幅為18%,總和生育率下降至1.3%,大致相當于日本的生育率水平。

  隨著老齡化、少子化的加速到來,未來養老負擔、社保支出和政府的債務問題將會大幅度地上升。未來放開并鼓勵生育,延長法定退休年齡,加強普惠托育服務的供給,以及加強女性就業權益的保障,是大勢所趨。

  未來醫藥、養老、醫療、人工智能等行業都是大賽道。2021年大學畢業生將近1000萬,人口紅利開始轉向人才紅利和工程師紅利。與此同時,中國正在推動共同富裕,在調節收入分配和促進社會階層的流動,尤其是在消費領域,來增強社會的活力以及激發未來新的增長潛力。

  第三個大的趨勢和機遇是建設新基建,打造新引擎。

  對沖疫情和經濟下行最簡單有效的辦法是新基建,短期有利于穩增長、穩就業,長期有助于培育新經濟、新產業。在“十四五”規劃當中明確提出,在未來要布局新型基礎設施,加快第五代移動通信、工業互聯網和大數據中心的建設。[1] 

  新基建是有時代烙印的,如果說20年前中國經濟的新基建是鐵路、公路、橋梁,支撐未來20年中國經濟社會繁榮發展的新基建包括三大領域:1.科技新基建:新能源、新能源汽車、充電樁、新一代信息技術、數字經濟、人工智能、數據中心、工業互聯網等等。2.民生新基建:教育、醫療、社保、戶籍等方面的改革。3.制度新基建:包括發展資本市場、減稅降費、擴大對外開放、保護知識產權等等。

  中國在很多領域的基礎設施建設具有超前性,但在清潔能源、互聯網的覆蓋研發強度、醫療、教育等方面還有短板,這些領域將是未來中國發力的重點。[2] 比如新一代信息技術,5G網絡具有低延時、廣連接、大寬帶的三大特點,后續將會促進物聯網、車聯網、AR/VR等應用場景的成熟,推動社會進步和人類生活方式的變革。

  根據中國信通院的統計,2030年的5G直接貢獻總產出將高達6.3萬億,間接將貢獻10.6萬億元的經濟的總產出。

  第四大新趨勢和新機遇是迎接新能源革命。

  人類歷史上有三次能源革命,第一次是蒸汽機,主要的能源是煤炭、交通工具及火車。第二次是內燃機,主要的能源是石油和天然氣,主要的交通工具是汽車。目前中國正處于第三次的能源革命,它的動力裝置是電池,能源是可再生能源、綠色能源,能源的載體是電和氫,交通工具是電動汽車。

  第一次能源革命,英國超過荷蘭。第二次能源革命,美國超過英國。在此次第三次能源革命,中國有望換道超車。新能源革命的整體趨勢是從高碳逐步向低碳過渡,最終達到無碳。

  2020年9月22日,我國在第75屆聯合國大會上正式提出“2030年實現碳達峰、2060年實現碳中和”的目標。未來新能源產業主要包括四大板塊:新能源車、光伏和風電、儲能產業以及電力設備。近年來,中國的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呈現爆發式的增長,2020年,中國新能源車的產銷突破了130多萬輛,但是到了2021年前三季度,我們就已經達到了200萬輛,據預測,2021年的全年中國新能源車可能將近300萬輛,實現翻倍的增長。

  新能源汽車將帶動相關產業萬億級的規模,包括產業鏈的上游,鋰礦、制造動力電池的電解液、正極材料、負極材料、隔膜;中游的“三電”:電池、電機、電控。還有下游的組裝等等相關的行業。

  隨著新能源技術的不斷發展,以軟件定義汽車的概念不斷深入人心,新“四化”的浪潮正在到來,電動化、網聯化、智能化、共享化。按照2020年11月國務院發布的《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提出到2025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將達到汽車新車銷量總占比的20%左右。未來本土的動力電池廠商已經位于全球的第一陣營,中日韓三足鼎立。與此同時新能源車的銷售方面也掀起了國貨的新時代,未來小鵬、理想等中國的新勢力車企迅速崛起,長城、吉利也在快速地增長。

  第五個未來中國經濟的新趨勢和新機遇就是人口向都市圈城市群集聚。

  通過研究全球上百年幾十個國家的人口大遷移發現,都市圈、城市群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中國在過去的幾十年,人口在持續地向珠三角和城市群遷移,尤其是最近十年,人口向珠三角和長三角都市圈城市群遷移的趨勢進一步強化,與此同時,中國的東北、西北面臨著人口大幅地流出,中國的廣東、浙江、江蘇、山東、河南位居常住人口增量的前五位,甘肅、內蒙、山西、遼寧、吉林、黑龍江這些地方的人口面臨著萎縮和流出的壓力。

  人口正在源源不斷地向少數的都市圈城市群和區域中心城市集聚,比如說深圳、杭州在過去這幾年,年新增的常住人口,尤其是年輕勞動力,高達三五十萬人,各個城市也開啟了搶人大戰。未來中國城鎮化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目前中國的城鎮化率是64%,發達國家的城鎮化率普遍都超過80%。所以,中國還有16%的巨大的增長空間,還有十幾年的城鎮化的發展的歷程。

  未來中國的人口將不斷地往都市圈和城市群遷移,將會帶來基礎設施投資、產業分工規模效應,創新創業、住宅投資等機遇。根據我們的預測,到2030年,2億新增城鎮人口的約80%將分布在各大都市圈和19個城市群。

  與此同時,中國要大力推動新的住房制度改革,來實現房地產長期的平穩健康發展。住房制度改革關鍵是四大方面:城市群戰略、人地掛鉤、金融穩定和房產稅。

  女士們、先生們,我們正站在新時代的轉折點上,中國經濟正面臨著新的趨勢和新的機遇。

  對沖經濟下行最簡單有效辦法!任澤平再提”新基建”

  任澤平:中國在清潔能源等方面仍有短板 未來將重點發力

抓緊本年度最后時機!8.xx%理財券搶購通道來了,數量有限,每位用戶限領一次!
海量資訊、精準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

責任編輯:常靖蕾

APP專享直播

1/10

熱門推薦

收起
新浪財經公眾號
新浪財經公眾號

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

7X24小時

  • 12-03 嘉和美康 688246 --
  • 12-02 百濟神州 688235 192.6
  • 12-02 夢天家居 603216 16.86
  • 12-01 迪哲醫藥 688192 52.58
  • 12-01 東芯股份 688110 30.18
  • 股市直播

    • 圖文直播間
    • 視頻直播間
    新浪首頁 語音播報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