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世界經濟:樂觀還是悲觀?

2025年的世界經濟:樂觀還是悲觀?
2025年01月05日 22:22 第一財經

  在地緣政治沖突、貿易摩擦不斷、潛在的緊縮政策、能源革命,以及大規模人口結構變化等諸般沖擊下,2025年全球經濟將作何表現?

  2024年9月,全球利率環境雖因美聯儲降息而稍得緩解,但美通脹態勢或未來仍存不確定性,通縮政策潛行,對全球經濟而言,2025年仍將是多事之年。在地緣政治沖突、貿易摩擦不斷、潛在的緊縮政策、能源革命,以及大規模人口結構變化等諸般沖擊下,到底能期待全球經濟作何表現呢?

  地緣政治沖突——進一步惡化全球經濟表現

  新年伊始,鑒于烏克蘭與俄羅斯于2019年簽署為期五年的合約到期而不展期,兩國分別宣布,切斷了俄羅斯途經烏克蘭輸往歐洲的天然氣供應。歐洲由此立即陷入天然氣短缺,而不得不尋求來自美國等的高價天然氣供應。歐洲能源危機長期化已然成為事實,歐洲的綠色能源之路可謂是雪上加霜,歐洲人正期盼一個溫暖的冬季,而歐洲去工業化已然門洞大開。

  已近三年的俄烏沖突沒有結束,烏克蘭糧食出口受到遏制,工業設施遭受嚴重打擊。受此影響,全球糧食價格和化肥供應將趨于波動。

  中東方面,敘利亞局勢更趨動蕩,越來越多的國家卷入了中東沖突,停戰和平的前景黯淡,或對全球油價造成持續的沖擊。東亞方面,韓國持續政治動蕩,一系列國家都在調整乃至重估其地緣政策走向。

  即便2025年地緣政治沖突有所收斂,沖突區域的長久和平進程仍懸而未決,對全球經濟的長期負面沖擊甚或進一步累積與惡化,經濟全球化或將遭受進一步的挫敗。

  貿易摩擦——特朗普的不確定性

  特朗普回歸所帶來的政策不確定性將在2025年讓經濟全球化變得更加糟糕。特朗普所任命政府效率部的負責人馬斯克承諾,將削減高達2萬億美元的美政府開支。這意味著美國家庭將連帶收入減少而被迫縮減開支,進而減少進口,這將對全球貿易造成重大沖擊。

  然而,特朗普新任命的財政部長貝森特在《經濟學人》的一篇文章中表示,完全放棄國際貿易體系對美國人民和我們的盟友來說將是一場災難。他暗示特朗普最激進的關稅建議應該更多地被視為一種談判策略而非真正的政策。

  對馬斯克來說,大多數支出削減都必須通過國會。必須正視的是,國會過往許多雄心勃勃的緊縮計劃均失敗。削減開支需鋼鐵般的意志,更需老練的政治經驗及高超的政治技巧,馬斯克或可成功,但不太可能在短短的一年之內達成。換言之,前期的挫折或將不可避免。最重要的是,大幅削減開支和超高關稅,均將沉重打擊美國股市,令美民意動蕩,而特朗普大刀闊斧的改革須基于民意,其本人亦頗敏感于民意走向。

  當然,特朗普的國內減稅承諾將頗受歡迎,這也將使美國人能夠增加進口支出,有利于減弱超高關稅及削減開支的負面沖擊。

  全球債務危機深化——緊縮抑或金融抑制

  截至2023年底,中低收入國家所欠外債總額達到創紀錄的8.8萬億美元,比2020年增長8%。當前,全球主要國家的政府債務與GDP占比處于歷史最高水平,利率也比以往更高。這種高債務水平的償還成本越來越高。最重要的是,正如2022年英國經濟所顯示出的那樣,高額政府債務、更高的利率和增加的支出都會增加貨幣危機的風險。那么,如何才能降低政府債務呢?迄今為止,除了進一步發展經濟,并無更多選擇。

  糟糕的是,預期經濟增長將非常緩慢,應對債務危機只有采取某種形式的緊縮政策,或推行嚴厲的金融抑制政策。前者意味著政府將增加稅收或減少支出;后者本質上即迫使人們更多地投資于債務或貨幣來降低政府借貸成本。長期以來,發達經濟體奉行金融自由化的政策,并著力推行量化寬松,而今,如何才能在債務重壓之下全力轉向金融抑制呢?

  2025年,預測各國政府將越來越不得不做出這種艱難的選擇,要么選擇緊縮政策,要么采取金融抑制。接下來,埃及、法國、意大利、英國、加拿大、日本、巴西等增長緩慢的高債務國家面臨的風險最大,它們經歷了債務危機,或正力圖阻止其債務危機的發生,這就需要其采取更為明確的政策選擇或更趨嚴厲的政策措施。阿根廷采取了強力緊縮的政策,其糟糕的經濟情勢得以緩解,而其經濟情勢的走向仍有待進一步觀察。

  當然,美國的債務問題頗為巨大,政府公債、個人或家庭部門債務情勢都不令人樂觀。雖然利率將持續調降,但通脹態勢仍須格外警惕。

  全球經濟或將陷入長期低增長困境

  2024年,移民推動了美國、英國、澳大利亞和加拿大的勞動力增長。即便如此,全球老齡化在2025年仍將繼續惡化,同時,全球生產率正在趨勢性地放緩,大多數國家經濟增長放緩。2024年結束時,西方世界七個工業國中有六個陷入停滯或徹底衰退,以人均GDP衡量,美國表現亦不佳,其他諸國也處于停滯狀態。

  經合組織對全球經濟謹表略為樂觀。其預計,2025年世界經濟將增長3.3%,高于2024年的3.2%,美國經濟將放緩至2.4%。聯合國貿發會議則悲觀得多,“全球經濟面臨低增長、高債務、投資疲軟和貿易中斷的新常態”。其預計,2025年全球經濟增速將達到2.7%,低于2011~2019年3.0%的年均增長率,也遠低于全球金融危機前4.4%的平均水平,發展中國家經濟放緩幅度更大。

  經過通貨膨脹修正后,包括美國在內的所有主要發達經濟體的增長也都持續放緩、走軟。根本原因在于,在有限資源的約束下,新技術并未能持續全面提升全球經濟;反而,由于地緣政治沖突、債務危機,以及人口老齡化等趨勢性的經濟現實,令全球生產力不斷放緩。

  為了保持技術進步,全球需要更多受過教育的人投入研究領域,而人力資源的提升也將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發達國家年輕一代的受教育結構在發生變化,更多的年輕人選擇接受金融、財務、商科等教育,而不愿選擇技術、工程等。因此,有充分的理由懷疑低增長趨勢將在2025年持續,而經濟增長中的結構性問題也將日趨深化。

  綠色能源革命與人工智能

  由于中國的巨額投入,2024年全球太陽能電池板安裝使用呈指數性增長,而2025年將延續這一態勢;同時,電池的制造與使用成本也將繼續下降。太陽能電池板領域的投資越來越踴躍,太陽能革命及其上升勢頭日益穩固。雖然德國與美國相繼取消了電動車補貼政策,但是全球電動車仍將繼續大幅增長。同太陽能光伏產業一樣,全球電動車產業的主要驅動力來自中國,仍將保持持續增長的勢頭。

  在太陽能電池板、電池和電動汽車等方面的政府補貼將走入歷史,產業將全面迎來蓬勃發展的未來。在諸如充電樁等推動技術應用等所需的基礎設施方面,投資正在逐步放大,中國已初步具備了強大而完善的國內市場以支持相關技術產業的全球性商業擴張。

  一旦電池和電動汽車在世界其他地區變得具有成本競爭力,它們注定將占領這些市場,實現替代式的發展,恰如正在中國所發生的那樣。更便宜的能源及廉價的電動汽車,是一件在2025年值得期待的事情。

  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或將彌補經濟低增長中的短板,不過一切遠不會來得那么快,更不會在2025年有立竿見影的表現。越來越多的跡象表明,人工智能作為股市投資題材而趨于泡沫化。正如計算機技術的緩慢采用所表明的那樣,即使人工智能不是泡沫,也需要相當長的時間才能大規模采用新技術來推動經濟生產力,而非一蹴而就。

  經濟社會動蕩加劇

  不應忘記的是,去年美國碼頭工人聯合會所發起的大罷工的鮮明訴求正是拒絕碼頭自動化,以確保工人就業。去年,美歐爆發多起大罷工事件。國際勞工組織(ILO)發現,2024年,扣除通貨膨脹因素后,大多數勞動者的工資減少或沒有提高;而2025年這種情況不太可能有太大改善。世界許多地方的實際工資仍低于疫情前的水平。全球最高薪和最低薪工人之間的收入差距仍然很大。

  2024年上半年,德國、法國、意大利和英國以及日本和韓國的實際工資仍低于疫情前的2019年。美國的實際工資較高,但僅增長了1.4%。事實上,英國、日本和意大利等一些國家的實際工資仍低于2008年(大衰退之年)的水平。相比之下,中國的實際工資比2019年增長了27%,巴西的實際工資也大幅上漲。2024年,全球極端貧困減少速度已放緩至幾乎停滯狀態,2020~2030年將成為失去的十年。約有35億人每天的生活費不足6.85美元,這一貧困線與中等收入國家更為相關,這些國家占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三。如果不采取有力行動,消除極端貧困可能需要數十年時間,消除近一半世界人口的貧困則需要一個多世紀的時間。發展中國家的利息支出激增近三分之一,達到4060億美元,導致這些國家在衛生、教育和環境等關鍵領域投資的資金減少。世界不平等實驗室更新了其對全球收入和財富不平等的最新估計。美國是經合組織中最不平等的國家,21%的國民收入流向了最富有的1%的人——與墨西哥(21%)相同,略高于南非(19%)。數十億人的實際收入停滯不前或僅小幅上漲,而超級富豪的收入和財富卻以創紀錄的速度增長。

  貧困、收入不平等在全球游走、蔓延、惡化,相較2024年,這些經濟社會問題在2025年很難發生顯著改進,其所帶來的社會沖擊浪潮或將更為洶涌。

  (作者系浙江現代數字金融科技研究院理事長)

海量資訊、精準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

責任編輯:何俊熹

全球經濟 特朗普 債務 歐洲

VIP課程推薦

加載中...

APP專享直播

1/10

熱門推薦

收起
新浪財經公眾號
新浪財經公眾號

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圖文直播間
  • 視頻直播間

7X24小時

  • 01-14 富嶺股份 001356 --
  • 01-13 興福電子 688545 --
  • 01-13 超研股份 301602 --
  • 01-06 思看科技 688583 33.46
  • 01-06 惠通科技 301601 11.8
  • 新浪首頁 語音播報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