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低利率環境下求破題,銀行理財積極入市 |2024中國經濟年報
來源:華夏時報
作者:盧夢雪
資管新規發布后,首批成立的銀行理財公司已走過五年。經歷了轉型、凈值波動和“贖回潮”,銀行理財公司在資管市場上的定位逐漸清晰,在資產配置上呈現出明顯的穩健型固收類為主導,權益類資產占比較低的格局。
然而,2024年受到非標資產收益率下降、手工補息取消、同業存款利率受限等事件的影響,理財公司高收益、低波動的商業模式受到了巨大的挑戰,不得不向權益類資產尋求新的收益增長點,謀求“二次轉型”。
多家銀行理財公司表示,此前“重資產”的運營策略已不能滿足市場需要,理財公司需要加快布局權益類資產投資,以平衡整體收益水平,為投資者提供更多元化的選擇。
數據顯示,2024年,銀行理財發行的權益類產品正在增多,投資權益類資產的比例正在上升。
銀行理財的收益焦慮
銀行理財仍是長期保持固收類產品為主,權益類產品為輔的產品格局。金融數據平臺普益標準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11月末,全市場存續理財產品達37942款。其中,固收類產品占比高達92%,混合類產品占比4.75%,而權益類與商品及金融衍生品類產品合計僅占1.65%
這種產品格局的形成并非偶然。銀行理財公司起步相對較晚,脫胎于銀行固定收益投資部。由于客戶群體風險偏好相對保守,自資管新規實施后,銀行理財將穩健性長期作為主要的產品定位,較少涉獵權益市場,導致權益投研能力相對不足。
然而,雖固收類仍是銀行理財產品的主流,但從收益率看,銀行純固收類產品收益率在2024年年內長期下滑。
普益標準數據顯示,年內銀行現金管理類產品近1月平均年化收益率持續下行,截至12月24日達到了1.67%,創2024年以來新低,較年初的2.30%下降了0.63個百分點。1月至10月,銀行純固收類產品近1月平均年化收益率整體下行,由4.36%降至2.81%,自11月以來才有所回升。
收益整體下行之下,銀行理財與公募基金規模的差距也進一步拉開。
2022年、2023年,受“破凈潮”“贖回潮”等因素影響,銀行理財行業規模分別為27.65萬億元、26.8萬億元,連續兩年下降,直到2024年上半年才企穩回升。普益標準數據顯示,截至今年三季度末,銀行理財產品規模29.27萬億元。而基金業協會披露的統計數據顯示,三季度末公募基金規模32.07萬億元,較去年同期大幅增長近5萬億元,已超過銀行理財同期規模近3萬億元。
融360數字科技研究院高級分析師艾亞文在接受《華夏時報》記者采訪時指出,投資人風險偏好發生變化,以及理財產品收益率整體下滑,導致銀行理財產品規模與公募基金的差距拉大。而固收類產品收益率下降,與底層資產收益率下行有關。
從資產配置來看,債券類和存款類資產是銀行理財底層資產的主要投向。中國理財網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6月末,銀行理財行業投向現金及銀行存款資產占比為25.3%;銀行業理財登記托管中心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6月末,銀行理財投資的資產中債券類資產配置占比達55.56%。
“2024年來政策利率中樞下移以及市場資金利率變化,導致固收類理財產品收益呈現下滑趨勢,此外,‘資產荒’及債市波動調整,也對固收類理財收益產生了較大影響。”艾亞文表示。
自2023年至2024年上半年,債市走牛,以債券為主要投資標的的銀行理財產品積累了較高收益。但9月以來,股市上漲,債市急剎車,債券市場回調,眾多固收類理財產品凈值大幅下跌。
截至12月17日,10年期國債活躍券收益率逼近1.7%,30年期國債活躍券收益率逼近2%,均較年初下降超80bp。債券利率持續下探,加上“手工補息”被叫停、非銀同業活期存款利率納入自律管理、城投債發行規模與利率持續走低等因素相互作用,國內市場無風險利率不斷降低,這成為年內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下行的主要原因。
工銀理財總裁高向陽指出,在當前“低利率、低利差、資產荒、高波動”的大環境下,10年國債收益率已接近1.7%的歷史低位,理財行業資產收益與負債成本之間的匹配難度越來越大。在“凈值化”下,市場波動容易直接引發產品凈值波動,滿足客戶低波穩健投資需求面臨較大的難度和挑戰。
向權益類資產要收益
9月26日,中央金融辦、中國證監會聯合印發《關于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的指導意見》,鼓勵銀行理財和信托資金積極參與資本市場,優化激勵考核機制,暢通入市渠道,提升權益投資規模。
面對產品端、負債端規模的快速增長和“低利率”“資產荒”的大環境,加強權益投資能力建設、入局資本市場成為眾多理財公司共識。
年內,工銀理財、興銀理財、中郵理財、貝萊德建信理財、招銀理財、華夏理財、信銀理財等多家銀行理財公司均公開發聲,強調銀行理財進行權益類資產投資的重要性。
自9月末股市行情啟動以來,銀行理財入市的積極性明顯提高,三季度,大部分理財公司略提高了投資權益類資產的比例,混合類、權益類理財產品發行明顯增加。Wind數據顯示,今年三季度末銀行理財投資權益類資產比例為6.76%,較6月末的1.72%明顯提高;截至12月19日,2024年內共發行權益類理財產品206只,較去年同期的113只同比增長了82.3%。
然而,走出固收的舒適圈,加碼權益市場投資,銀行理財仍面臨一些限制。
一方面,銀行理財的客戶群體有較強的低風險偏好,當前銀行理財產品中,95%以上的資金都聚集在風險等級相對較低的R1、R2產品當中。權益類資產波動相對較高,投資者接受程度和投資者教育需要跟上。另一方面,投資者購買R4風險級別以上的銀行理財產品,仍需要去銀行營業網點進行面簽,這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投資者的積極性。此外,銀行理財產品銷售渠道有限,目前還無法在互聯網平臺、券商等渠道代銷。
招銀理財總裁鐘文岳表示,在這種情況下,銀行理財公司要把產品線努力向上延伸,其中三五年之內將以R3風險的理財產品為重點。
“理財公司做R3風險級別的產品有很多優勢。”鐘文岳指出,與其他資管相比,理財公司不僅可以做股、債、商、期貨、衍生品、非標產品的投資,還可以投資管計劃,投資范圍非常廣泛,因此理財公司做R3風險級別的產品相對更有優勢。
此外,布局被動投資策略理財產品、開展指數化投資成為理財公司增配權益資產的重要途徑。中銀理財、民生理財、華夏理財等理財公司均在年內發布了被動指數投資策略的理財進行權益資產投資。業內認為,理財公司發展被動指數型產品,可以規避投研短板,強化銷售渠道優勢,分享資本市場發展機遇。
“雖然被動指數型產品是被動的,但是開發創設此類產品是主動的過程。如何在控制跟蹤誤差前提下打造出持久穩定的超額收益,對于資管機構的系統能力、投資交易能力、流程改造能力等方面也有較高的要求。”華夏理財董事長苑志宏指出,銀行理財如果聚焦于被動管理的指數型權益產品,投研能力、投資交易能力、投顧能力、客戶陪伴能力都非常重要。
中郵理財多資產投資部總經理孫洪喜則提出,銀行理財含權產品要以實現絕對收益作為基本理念,在做好長期投資的基礎上,要積極探索高彈性產品,例如定期分紅、目標止盈等特殊機制產品,通過銀行理財絕對收益特色的權益投研框架來提升客戶的持有體驗。
中信建投發布研報預測,2025年銀行理財的監管將沿著理財資金入市進一步拓展邊界。預計2025年銀行理財規模將增長15%左右,達到35萬億元;在低利率、資產價格回升周期中,銀行理財資產配置中現金及銀行存款占比將下降,而公募基金和權益類資產占比會顯著回升。產品結構方面,銀行理財發行的混合類和權益類產品的規模和數量將顯著提高。未來,無論是在負債端還是資產端,理財資金入市規模大致在2萬億—3萬億元。
責任編輯:秦藝
VIP課程推薦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