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國北方邊陲、距離中蒙邊境不足80公里處,12月的內蒙古自治區烏拉蓋大草原,從高空俯瞰,千里冰封、蒼莽遼闊。筆者剛下飛機,一陣寒風襲來,頓感刺骨冰冷——此刻零下十八攝氏度。這里就是烏拉蓋,是蘇能創業者深扎根、強基建的堅定哨所,是他們斗嚴寒、拼速度的火熱戰場。
驅車深入草原,只見道路兩側冰雪覆蓋、風吹雪走。雪丘起伏間,繪有“蘇能股份”標識的兩座高大的冷卻塔躍然眼前,國內首臺、國際首創的蘇能股份錫盟烏拉蓋2×1000MW高效超超臨界燃煤發電機組項目正在北國雪原中崛起,令人震撼不已。截至目前,該項目建設進度達90%,預計2025年兩臺機組投運。
浴“雪”建設戰正酣
大項目建設進度如何?冬季施工又是怎樣的場景?帶著疑問,筆者換上棉大衣、戴上“雷鋒帽式”安全帽,深入施工現場一探究竟。
從項目部出發,經過可存儲煤量約13萬噸的“穹頂”式圓形煤場,向著機組主體走去,腳下積雪吱嘎作響,不時狂風乍起,卷起“白毛風”。施工現場卻是熱火朝天,運輸物料的貨車來往穿梭,高聳的塔式吊車運轉不停,工人爭分奪秒施工拼進度。走進機組內部,伴隨著機器轟鳴聲,焊花四射,項目建設各項工作有條不紊推進中。
作為“錫盟—泰州”直流特高壓通道配套電源和“蒙電送蘇”重點推進項目,該項目的建設意義非凡,不僅是新時代賦予蘇能股份的重任,更是肩負服務能源資源安全使命的蘇能人需要用行動作答的考卷。
該項目所在地屬于高寒地區,一年中長達半年時間被冰雪覆蓋,最低氣溫可達零下四十攝氏度,冬季“白毛風”等極端天氣時常發生。
惡劣的環境讓許多人“望而卻步”,但風雪嚇不退蘇能人。從項目設計勘探,到技術攻關,再到建設調試,蘇能(錫林郭勒)發電公司始終秉持“嚴謹規范、誠信務實、雷厲風行”的工作作風,克服了人力資源不足、物資供應匱乏等困難,堅決扛責任、保大局,搶抓施工“黃金期”,在天邊草原唱響奮斗進行曲,樹立“蘇能”品牌,各項工程建設按計劃節點有序推進。
2021年11月,電廠樁基工程開始施工;次年6月16日,主廠房澆注第一方混凝土;7月3日,#1鍋爐鋼架開始吊裝;12月地下管網建設基本完成。2023年5月完成汽輪發電機基礎施工;2024年6月29日,成功制出合格除鹽水;7月15日,#1機組DCS受電一次成功;8月,圓形煤場彩鋼板順利封頂,#1鍋爐一次系統升壓成功;11月27日,#1機組“倒送電”受電一次成功,其配套500千伏送出工程線路新建路徑長度達370千米,鐵塔1736基,500千伏開關站1座,途經西烏珠穆沁旗、東烏珠穆沁旗、錫林浩特市等4個旗縣……
時間坐標鐫刻著奮斗者足跡,3年,1000多個日日夜夜,從最初的18名先行者,到如今230余名骨干力量,越來越多的蘇能建設者匯聚于此,扎根邊疆,以敢為人先的氣魄、堅守奉獻的勇氣以及不怕困難、奮勇向前的拼搏精神,不斷刷新著項目建設的烏拉蓋“速度”,成為天邊草原上一顆耀眼的蘇能“明珠”。
敢為人先爭“首創”
在烏拉蓋,最大的挑戰不是極寒低溫的氣候,不是地理位置的偏遠,也不是堅守異地的孤獨,而是來自技術上的挑戰。
近日,國家能源局綜合司發布了《關于公示第四批能源領域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的通知》的公示名單,蘇能錫電2×1000MW發電項目相關技術成果成功入圍。
寶劍鋒從磨礪出,“國之重器”的鍛造絕非一蹴而就。該項目所在地屬于高寒地區,所用褐煤熱值低、含水量高,加之鍋爐大型化等帶來一系列技術難題,百萬級褐煤發電項目在國內至今仍是空白。
沒有范本,就創造典范;沒有先例,便開辟先河。“建設首臺百萬級褐煤發電項目意味著多項技術參數為國內之最,與常規百萬機組相比,該機組鍋爐重量是其1.3倍、入煤量是其1.8倍、煙氣量是其1.4倍,燃煤水分是其4.1倍,多條技術路線、技術方案為國際首創。”蘇能(錫林郭勒)發電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
蘇能股份堅持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為引領,加快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圍繞國際首創百萬褐煤發電機組項目建設與運營、高寒地區生態綜合治理等課題,明確了30項技術研發和應用攻關項目,通過技術人員“走出去”與先進經驗“引進來”相結合的方式,全力攻堅行業難題。
采用前后墻對沖π型鍋爐,配置中速磨耦合熱一次風再加熱系統,實現高水分褐煤鍋爐的大型化和清潔化;設置機爐深度耦合系統,實現尾部煙氣余熱的深度梯級利用……一個又一個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成果競相涌現,搭建起大項目建設的理論基石。
保護草原生態,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實現褐煤的高效、綠色發電也是蘇能股份亟需攻克的重要課題。針對褐煤熱值低、含水量高的實際,該公司自主研發脫硫煙氣提水系統,發揮褐煤全水分高的優勢,從鍋爐燃燒后的煙氣中提取水分,單臺機滿負荷每小時可提水150噸以上,能夠降低燃煤電廠對外的耗水量,從而實現全廠全年生產“零補水”的標準。該項技術不僅減少電廠運行對當地水資源的影響,實現高效綠色發電,甚至還能將利用多余水量用于廠區綠化的維護,實現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協同共進。
草原洋溢幸福暖
行走在施工現場,樓宇廠房由一座座封閉式連廊勾連相接,暖氣穩定供應,施工人員足不出戶,只需穿著單衣便可自由地在各場所間穿梭,不受外部天氣影響。
烏拉蓋地區地處高寒地區,一過9月,西北風席卷,草原氣溫驟降,大風與暴雪天氣成為常態。為有效緩解極端天氣對生產生活的影響,該公司采用連廊設計讓職工冬季工作通行安全有保障,筑起了職工心中“暖廊”。
通過連廊走進即將建成的職工生活區,文體活動中心已進入施工收尾階段。拾級而上,從寬敞明亮的健身活動室、籃球場、羽毛球場,到占地160平方米的職工書屋,再到與職工生活息息相關的職工理發室、洗衣房等,各類實用設施一應俱全,預計今年年底正式投用。
在冰雪茫茫的烏拉蓋,暖心事不止如此。來到該公司占地1000余平方米的生態棚,陣陣暖意與蔬果的清香撲鼻而來,仿佛走進夏天。黃瓜、芹菜、白菜、辣椒、莧菜……一壟壟綠意映入眼簾,熟透的果實隱藏其間。
“為了讓職工吃得健康吃得放心,我們生態棚里種的所有蔬菜全部不打農藥,無污染,口感好。你看這西紅柿,圓潤飽滿、色彩鮮紅,全部都是自然成熟。”該公司后勤部部長毛作勇驕傲地向筆者展示。為了能讓現場建設人員吃上新鮮蔬菜,2023年,該公司在生活辦公區開辟出一片種植區,建設生態大棚,并在生態棚里裝上溫濕度記錄儀,實時監測大棚溫濕度對蔬菜的影響。
經過近兩年的摸索、試驗,如今大棚里近40個品種的蔬菜,為冬季的草原平添一抹綠意。生態棚也成為了職工工作之余休閑、種植、采摘體驗的熱門“打卡點”。
此外,該公司還積極推行系列辦在職工心坎上的“民生實事”,改造職工食堂和增加供暖鍋爐,加快廠區景觀綠化工程建設,開設公交站點,提高職工生活幸福指數;成立職工興趣協會,組織群眾性體育比賽,邀請烏蘭牧騎紅色宣傳隊進廠演出,豐富職工業余文化生活,打造職工共同的精神家園;持續推進產業工人隊伍建設,制定人才激勵政策,執行職稱補貼,讓人才留得住、成長好、擔棟梁。
當天下午4時,朔風漸止。此刻,烏拉蓋已是傍晚,夕陽下的百萬級褐煤發電機組,如即將振翅而飛的雄鷹般佇立于天際線與地平線間,見證著蘇能建設者用堅守與奮斗、拼搏與智慧不斷刷新的烏拉蓋“蘇”度,有力推進內蒙古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為江蘇省能源安全保障提供堅實支撐。
李毅
VIP課程推薦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