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瞬息萬變,投資難以決策?來#A股參謀部#超話聊一聊,[點擊進入超話]
每經記者 張蕊 每經編輯 陳星
日前,國家能源局、農業農村部、國家鄉村振興局發布《加快農村能源轉型發展助力鄉村振興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意見》)。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意見》提出,到2025年,建成一批農村能源綠色低碳試點,風電、太陽能、生物質能、地熱能等占農村能源的比重持續提升,農村電網保障能力進一步增強,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發展壯大,綠色低碳新模式新業態得到廣泛應用,新能源產業成為農村經濟的重要補充和農民增收的重要渠道,綠色、多元的農村能源體系加快形成。
鞏固光伏扶貧工程成效
能源是現代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和動力,也是貧困地區發展經濟、改善民生不可或缺的基本條件。
2014年10月,《關于實施光伏扶貧工程工作方案》印發,決定利用6年時間組織實施光伏扶貧工程。
近年來,光伏扶貧工程取得了明顯成效。2020年10月,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國家能源局局長章建華介紹,光伏扶貧工程收益穩定、見效較快,直接帶動脫貧作用明顯。全國累計建成2636萬千瓦光伏扶貧電站,惠及近6萬個貧困村、415萬戶貧困戶,每年可產生發電收益約180億元,相應安置公益崗位125萬個。
此次《意見》再次把鞏固光伏扶貧工程成效放在重要位置,提出要充分發揮好全國光伏扶貧信息監測系統作用,加強對光伏扶貧電站的運維管理,培育和發展新能源生產運營中心,突破容量和地域限制,建成光伏扶貧電站集中管控體系,提高電站集約化管理水平。
同時,鼓勵能源企業聯合設備廠商,組織專業化團隊對光伏扶貧電站進行精細化管理維護,保證電站可靠運行和穩定收益,做好電站管護員培訓,向脫貧戶提供組件清洗、看護等崗位。電網企業繼續保障全額消納,及時結算電費、轉付補貼。
縣級政府加強村級光伏扶貧電站收益監督管理,定期公開收益資金分配使用情況。積極探索扶貧電站參與碳交易市場的路徑和模式,進一步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
本次《意見》還提出,支持縣域清潔能源規模化開發。在具備資源條件的中西部脫貧地區,特別是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優先規劃建設集中式風電、光伏基地,為脫貧縣打造支柱產業。
鼓勵發展綠色低碳新業態
《意見》提出,要鼓勵發展綠色低碳新模式新業態。具體而言,在縣域工業園區、農業產業園區、大型公共建筑等探索建設多能互補、源荷互動的綜合能源系統,提高園區能源綜合利用率。
“多能互補、源荷互動的綜合能源系統”是怎樣的系統?廈門大學中國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長林伯強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與城市完全依靠電網不同,農村用能相對更獨立、更靈活。因為農村離資源比較近,比如農村有自家屋頂,可以發展光伏,有生物質能,還有農業垃圾、秸稈、沼氣等,都可以發電。
林伯強解釋,要推動綠色能源發展有兩種做法,一種是大規模的,另一種是分布式的。農村更適合分布式的發展。比如縣域工業園區、農業產業園區就可以把區域附近的清潔能源利用起來,這樣成本比較低。
林伯強說,鄉村振興肯定會有一部分工業往農村走,但農村單獨依靠某一種資源的發電量可能不夠,因此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盡可能把附近的清潔能源融合在一起。這樣就能做到有足夠的發電量來支撐清潔發展?!氨热绻夥l電不夠,附近能不能再搞點風電或者秸稈發電等。走的基本上還是分布式新能源的路子”。
《意見》提到,要采用合同能源管理運營模式,引導企業、社會資本、村集體等多方參與,建設新能源高效利用的微能網,為用戶提供電熱冷氣等綜合能源服務。完善配套政策機制,推動增量配電企業發展綜合能源服務,創新發展新能源直供電、隔墻售電等模式。
在林伯強看來,微能網跟分布式類似,范圍比分布式稍大。他舉例說,分布式可能在某個園區、某個村,微能網就可以更大一點,比如某個鎮,凡是靠近的幾個自然村都靠在一起,或者幾個工業園都靠在一起,跟大電網相對獨立。
“而創新發展新能源直供電、隔墻售電等模式實際上都是為配合農村分布式、微能網發展的配套措施,是為了鼓勵農村能源綜合利用。”林伯強說,隔墻售電目前是不允許的,園區自己利用光伏發電,用不完的電量目前只能賣給電網,不可以賣給“隔壁”。
他表示,從宏觀來看,賣給“隔壁”成本更低,整個電網運行也更高效,因為電量不需要回到電網,電網再調配專門拉一條線給別人。但電網要給園區提供電力支持也需要成本,如果允許隔墻售電等模式,政府必須要有配套措施,要有補償機制給電網。
◎同步播報
農業農村部:到2025年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75%
每經記者 張蕊 每經編輯 陳星
近日,農業農村部發布《“十四五”全國農業機械化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十三五”以來,我國農業機械化取得了長足發展,為保障糧食等重要農產品供給安全、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了強有力支撐。數據顯示,“十三五”時期,全國農機總動力達到10.56億千瓦,比“十二五”期末增長17%。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71.25%,比“十二五”期末提高7.4個百分點。
《規劃》明確,到2025年,全國農機總動力穩定在11億千瓦左右,農機具配置結構趨于合理,農機作業條件顯著改善,覆蓋農業產前產中產后的農機社會化服務體系基本建立,農機裝備節能減排取得明顯效果,農機對農業綠色發展支撐明顯增強,機械化與信息化、智能化進一步融合,農業機械化防災減災能力顯著增強,農機數據安全和農機安全生產進一步強化。
具體指標為:全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75%,糧棉油糖主產縣(市、區)基本實現農業機械化,丘陵山區縣(市、區)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55%,設施農業、畜牧養殖、水產養殖和農產品初加工機械化率總體達到50%以上。農業機械化產業群產業鏈更加穩固,農機服務總收入持續增長,農業機械化進入全程全面和高質量發展時期。
《規劃》提出,要著力提升糧食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水平,大力發展經濟作物生產機械化,加快發展畜禽水產養殖機械化,積極推進農產品初加工機械化,加快補齊丘陵山區農業機械化短板,加快推動農業機械化智能化、綠色化,做大做強農業機械化產業群產業鏈,同時,切實加強農機安全管理,強化支持發展政策舉措。
在著力提升糧食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水平方面,《規劃》提出,要補齊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短板。到2025年,水稻種植機械化率達到65%,馬鈴薯種植、收獲機械化率均達到45%,南方玉米、大豆機種機收等水平顯著提升。
責任編輯:陳程
投顧排行榜
收起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