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蔬菜自由,發達國家也做不到

中國的蔬菜自由,發達國家也做不到
2021年03月31日 07:00 新浪財經-自媒體綜合

股市瞬息萬變,投資難以決策?來#A股參謀部#超話聊一聊,[點擊進入超話]

  中國的蔬菜自由,發達國家也做不到

  一個人如果走投無路,心一窄想尋短見,就放他去菜市場。

  ——古龍

  文 / 巴九靈(微信公眾號:吳曉波頻道)

  什么時候會覺得作為一個中國人很幸福?

  小巴覺得,去菜市場買菜的時候絕對算是其中之一。蔬菜水果品類豐富,價格多年來基本穩定,幸福感便油然而生。再想想鄰國那五顏六色的泡菜與按個賣的草莓,幸福感就更強烈了。

  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統計,在2017年時,中國人的人均蔬菜消耗量就已經高居全球第一了。

  世界各國人均蔬菜消耗量地圖

  (數據來源:聯合國糧農組織)

  我國的人均GDP雖然才越過1萬美元大關,但卻達成了很多發達國家都無法達成的成就——國民蔬菜自由。

  中、美、日、韓人均蔬菜消耗量變化

  (數據來源:聯合國糧農組織)

  這樣的成績,全都要歸功于一項已經開展了30多年的公共工程——“菜籃子工程”。

  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我國農民吃的蔬菜都是自己種的,自己吃不掉的部分才供應給鄰近的城鎮。農民種菜沒有積極性,商業化很低,專業化更低,小城市勉強可以自給自足,中大型城市的農副產品則經常會出現短缺。

  在南方,情況稍好,無非是“貴還是便宜”的問題;在北方,冬季寒冷,蔬菜產量少,問題就變成了“有得吃還是沒得吃”。

  怎么辦呢?只有囤了。

  人們會提前囤積一些便于保存的蔬菜,比如白菜、土豆、蘿卜,作家汪曾祺就曾感嘆過:“北京人每個人一輩子吃的大白摞起來大概有北海白塔那么高。”在很多城市,老一輩居民至今都有囤白菜過冬的習慣,便是這一時代的后遺癥。

  囤積大白菜仍是不少居民的生活習慣

  那么,“菜籃子工程”是怎么改變這一局面的呢?最關鍵的是兩招。

  第一招,規模化、專業化生產。

  1987年,由農業部牽頭,京、津、滬三大城市開始建設肉、禽、蛋、奶生產基地,獲得成功,證明了規模化生產可以解決大型城市的農產品短缺問題。次年,在此基礎上,農業部正式提出了“菜籃子工程”,在全國各地分批建設優質農產品基地。

  規模化生產既能發揮地區的稟賦,又有利于專業化的形成和積累。

  舉個例子,北京市民吃的大蔥,原先都來自于北京市郊一塊塊零散的田地,現在則大多來源于山東章丘——因為那里的土壤、氣候條件更適合種大蔥。在多年的種植后,章丘人民種大蔥的水平也穩步提高,出產的大蔥質量越來越好,得到了“蔥王”的美名。

  章丘大蔥的高度紀錄超越了姚明的身高

  在山東、江蘇、河南、安徽等地,像章丘這樣的縣區還有很多,比如世界西蘭花種植量第一的江蘇響水、供應了韓國90%泡菜的山東平度、年產蔬菜400萬噸的山東壽光……

  第二招,供應鏈建設。

  “菜籃子工程”上馬的前五年,全國建成了2000多個農副產品批發市場,以及8萬多個城鄉集貿市場,但這只是把一個個節點建立起來了,還談不上供應鏈網絡。

  產地的蔬菜批發商并不知道哪里有需求,消費地的蔬菜經銷商也不知道哪里有多余的供給。打個比方,章丘的大蔥豐收了,但是當地人不知道把大蔥運到北京去賣能不能賺;北京很缺大蔥,但當地批發商也不知道跑到千里之外的章丘去買大蔥,會不會比到別處買更便宜。

  于是,在1996年,農業部將各大“菜籃子”產品批發市場的價格信息聯網,建成了中國農業信息網網站。

  中國農業信息網上的蔬菜均價趨勢圖

  對,你沒看錯,是1996年。當時,電腦在中國還是個稀罕物件,騰訊、阿里巴巴、百度都還沒有誕生,而我們的政府部門就已經高瞻遠矚地運用互聯網工具來保障民生了。三十多年來,這一網站一直都在運營,維護著“菜籃子工程”的穩定。

  可能有人會覺得,這看起來也沒什么難度嘛。

  其實不然,菜籃子工程有幾個重大難點,難住了世界上大多數國家。

  中、歐、美、日、韓、印蔬菜產量變化

  (數據來源:聯合國糧農組織)

  ?? 第一,菜籃子雖然對老百姓的日常生活非常重要,但對GDP的貢獻卻不明顯。搞好了出不了多少彩,搞不好則會被罵,地方政府推動這項工作的積極性難以保證。

  ?? 第二,菜籃子聽起來親民,但工程的復雜程度卻并不低。蔬菜的育種、抗災是農業問題,批發市場、零售網點的建設是城建規劃管理問題,調控和保障蔬菜價格平穩是經濟問題,讓廣大市民滿意是公共關系問題。想要辦好,對政府的綜合能力是一項很大的考驗。

  ?? 第三,菜籃子工程時間跨度長達幾十年,光是工作重心就轉變過好幾次。如何保證歷屆政府班子都朝著同一個方向努力,又是一項考驗。像美國那樣前總統公布一個法案,新總統上任立刻廢止,當然是做不成的。

  我們是怎么克服這些困難的呢?

  最重要的是思想建設。

  每年兩會,中央都會三令五申,重視農業問題;各地官員履新,走訪視察菜市場也是必備工作。

  實際上,這一點是老傳統了。

  1949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剛成立,就和舊經濟勢力打了“兩白一黑”的戰爭,穩住了棉花、糧食和煤炭的價格。

  “兩白一黑”戰爭

  1985年,江澤民同志剛剛履新上海市長,第二天就去了菜場了解蔬菜的價格行情。

  除了思想建設外,近些年我們還完成了制度建設:

  ◎ 2007年,“菜籃子”市長負責制開始實施。

  ◎ 2017年,《“菜籃子”市長負責制考核辦法實施細則》出臺。

  ◎ 2021年3月,“考核實施辦法”修訂。

  《“菜籃子”市長負責制考核辦法實施細則》變化

  實事求是,采取正確的辦法,用思想來指引目標,以制度來激勵行動,并通過及時修正制度來完善細節,這就是我們的解題思路。

  需要承認的是,我們的“菜籃子工程”還有很多不足的地方。

  比如,我們的蔬菜單位面積產量還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不少蔬菜品種生產的勞動力成本遠高于發達國家,水果在運輸流通過程中的損耗率更是高達30%,遠高于發達國家的8%。簡單來說,我們雖然產出了很多蔬菜,但也用掉、甚至浪費掉了更多的資源。

  中國與發達國家的食品物流水平對比

  背后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點,是原有的“菜籃子工程”的供應鏈體系有點跟不上社會的發展步伐了。

  農民將菜賣給產地的批發商,產地批發商再賣給銷售地的經銷商,然后再散給一個個攤販,最后才到消費者手中。上下游牽涉太多的環節,而且,效率還不高,一個批發商可能只倒賣幾種蔬菜,比如倒賣大蔥的批發商就不收購西紅柿,而我國的常用蔬菜有150多種,如此冗雜的供應鏈,能不浪費嗎?

  理論上,接下來的舞臺很適合互聯網企業發揮。它們有大數據、有技術,可以將蔬菜直接從田間地頭送到消費者家門口,進而帶動整套供應鏈體系的優化。可惜,不少入場的互聯網企業只惦記流量,采取粗暴的補貼換市場模式,引發了很多爭議。

  “菜籃子”問題到底是個什么問題,非常值得財資雄厚的互聯網企業深思,也同樣值得所有“菜籃子工程”的參與者深思。

  其實,在幾捆白菜的問題上,也有科技創新的星辰大海;能讓中國人吃得更好,同樣會令人心潮澎湃。

  作者| 林克 |當值編輯 | 武新月

  責任編輯 |何夢飛| 主編 |鄭媛眉 

免責聲明:自媒體綜合提供的內容均源自自媒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并獲許可。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新浪立場。若內容涉及投資建議,僅供參考勿作為投資依據。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海量資訊、精準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

責任編輯:梁斌 SF055

APP專享直播

1/10

熱門推薦

收起
新浪財經公眾號
新浪財經公眾號

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

7X24小時

  • 04-02 博亞精工 300971 --
  • 04-01 新風光 688663 14.48
  • 04-01 格林精密 300968 6.87
  • 03-31 諾禾致源 688315 12.76
  • 03-31 曉鳴股份 300967 4.54
  • 股市直播

    • 圖文直播間
    • 視頻直播間
    新浪首頁 語音播報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