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房價問題根源仍在體制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30日 14:41 經濟觀察報
呂尚春 從2007年中期開始,資本市場的左右引擎金融與房地產互為輔翼,帶動了前所未有的資產價格膨脹速度。而現在,在貨幣緊縮的大環境下率先陷入低迷的,也是這兩個百日之前仍風光無限的明星行業。 一方面CPI居高不下,糧油等基本生活品尚處于價格高位,貨幣從緊之勢難以趨緩;另一方面,由于銀根大幅收縮導致的“輸血急停”,致使企業自我循環難以為繼,而其中以房地產企業為甚。從北京、廣州等地傳出的第二套房貸標準放松,似乎微露新意,但對于急需資金的房地產企業而言,這樣的變動有如隔靴搔癢。 新任住房與城鄉建設部部長姜偉新對于房地產市場存在的問題,表明基本態度:一、前兩年暴漲不正常,二、抑制房價首選經濟手段。既然“暴漲不正常”,就要予以調整,前兩年市場資產價格的飛速上揚,房地產或者土地的推動毫無疑問地起到了重要作用。看一看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主任尹中立提供的數據:“從數量看,很多城市的房地產總量 (按照目前的市場價格計算)已經遠遠超過了GDP,以北京為例,北京的房地產價值大約為GDP的5倍以上。這些數量巨大的房地產資產在理論上都可以很方便地變成貨幣。”這就是房地產與GDP的較量,如果把便宜買的房改房,按市場價格計算,如果把原本廉價的農田,按照招拍掛產生的“地王”價格算,由于制度安排產生的房產價格的拉升,早把GDP遠遠甩在了后面。從某種意義講,雖然當下通貨膨脹有方方面面的原因,但是來自于房地產的資產溢價——并且是50余年一直沒有向市場釋放的家庭最大宗存量資產——堪稱前所未有,其產生的社會貨幣流量焉能不讓印鈔機快馬加鞭,而貨幣供應量加大的直接反應就是流通商品的總價格必然上揚。 房產值錢了,資產價格上漲了,糧油價格變貴不是正常現象嗎?問題在于,在土地與房產由制度因素驅動、從資源轉換為可交換的商品的過程中,分配是不公平的,有的分到了福利分房,有的沒分到;有的大肆囤積不動產,而有的家庭卻在首付款的高門檻前,徘徊不已。 因此,我們有理由期待政府對于“前兩年房價暴漲不正常”予以制度層面的補償。俗語說的好,“解鈴還需系鈴人”。我們先看一個數字,在今年年初的全國國土資源管理工作會議上,披露了2007年的土地出讓收入高達9000億元,而2008年廉租房的支出安排,前建設部在向國務院匯報的資料中陳述,僅僅“70億到100億元能夠落實”,缺口達到400億元以上。400億元不過是9000億的4.4%而已,即便由于分稅制度之后,事權與財權背離,地方的賣地收入,還要有教育、衛生等等諸多公共事務需要應付,但用1/20的支出,來解決一個足稱重要的事情,借口“安排不開”似乎難以解釋。 制度因素導致的資產價格上漲,理應從制度安排上,彌補由于資產價格泡沫化帶來的分配不公平。當然,“彌補”二字,畢竟還是修正而已,如果要抑止資產價格非理性上揚,治本之道應為打破資源要素的壟斷配置格局。這個格局就是:一方面,壟斷出讓通道,土地只能走單一出口,地方政府對于“賣地財政”高度依賴;另一方面,又采取了本應在充分競爭市場才適用的拍賣出讓,這就不僅僅是對市場價格的壟斷,而是壟斷了對價格最大限撥高的權力,在只能通過惟一的窗口競價購買的商品,誰又想象得到價格的終點呢? 如果事權、財權倒掛的分稅模式下的地方財政窘局無法改變,如果土地仍然是壟斷出讓,那么房地產資產價格上漲的誘因就時時存在。所謂經濟手段,市場自由調節的一個基本前提是資源要素配置的“市場化”,一種被行政管控的資源,其價格的走向怎能不被扭曲?而當有了資本市場的金融工具作為放大價格的杠桿,資產價格就有可能把未來若干年的預期價值一下子計入囊中,貨幣供應量怎么能不大? 可以斷言,不從打破這個格局入手,以化解推動全社會資產價格上揚的主要推動力,一旦金融管制放松,流動性復蘇,房地產仍然會成為趨之若鶩的投資熱點,由此帶動的社會資產價格仍將面臨強勁上浮的壓力。 新浪財經獨家稿件聲明:該作品(文字、圖片、圖表及音視頻)特供新浪使用,未經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轉載。來源:經濟觀察報網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