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資倍增計劃需以市場主體平等為原則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28日 10:28 南方都市報
面對物價持續上漲、外需減退的內憂外患,有關部門終于以“工資倍增計劃”進行反擊,廣州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局長崔仁泉26日表示,廣州將著力建立健全勞動報酬的公平合理分配制度,全面實施“工資倍增計劃”,從2008年起力爭全市職工平均工資每年遞增12%以上,到2012年左右,實現全市在崗職工平均工資水平比2000年翻兩番的目標。 相關新聞:廣州每年工資將遞增12% 工資倍增計劃雖未實行,其提出卻令人鼓舞。因為這意味著政府已經意識到我國經濟的核心問題。正如去年12月6日本報社論《以國民收入倍增計劃為經濟降溫》所指出的:“到目前為止,我國的經濟發展模式最大的缺憾在于,沒有國民收入培增計劃使國民財富同步增長,反而使國民成為改革成本的長期承擔者,并因此留下內需不振、經濟失衡、社會矛盾激化等種種后遺癥! 我們對“工資倍增計劃”的呼喚乃是基于這樣的一個事實:即我國居民收入增長長期落后于經濟增長,導致國民無法分享經濟增長的好處,根據清華大學研究數據表明,我國初次分配中間勞動收入的比重,1990年為62%,最新的數據,2005年是降到了42%,而一般的發達國家的這一數字為75%左右。由于內需不振,過于依賴外需,我國經濟缺乏持續發展的內在動力。而畸高的貿易順差有導致當前通貨膨脹治理的尷尬:大量人民幣為了維持固定匯率而發行,因此利率政策無法從根源上回收流動性,而驟然提高匯率,又會讓大量依賴外需的制造業瀕臨破產境地。撇除貨幣量增加的因素,由于收入分配差距擴大,消費物價上漲有成本推動的合理因素,而投資品價格上漲則存在大量泡沫。因此,通貨膨脹的輸入性性質,令利率政策和匯率政策陷入兩難,而通貨膨脹的結構性扭曲,又令一刀切的物價管制無法有效抑制物價。而解決這一切唯一的鑰匙,就是提高居民收入,緩解收入差距,刺激內需。 然而,提出了“工資倍增計劃”,是否就能切實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呢?歷年來,政府的工作報告無不把提高人民收入當作“重中之重”來抓,但我國的居民收入一直落后于經濟增長,且收入差距不斷擴大。事實證明,在政府主觀愿望之外,存在抑制勞動工資收入的因素。 在市場經濟下,倘若市場主體的議價權不平等,那么供求關系就無法在價格信號中得以呈現。而市場主體議價權不平等的原因,在于市場主體之間的不平等上,正是議價權利缺失,導致收入分配不公,勞動者收入增長緩慢。因此,必須認清這樣一個事實:“工資倍增計劃”不能理解為“按即定目標提高工資”的指令性計劃,而應理解為在平衡市場主體議價權,恢復價格信號功能的基礎上,逐步恢復勞動者工資欠賬的嘗試。 我們注意到廣州市社會保障局提出的兩個辦法:即全面實施工資集體協商“共決機制”三年推進計劃,實現同工同酬、公平分配,以及建立企業貫徹工資指導線的備案制度。這對勞資之間的權利平衡是有積極意義的。但我國的市場主體不平等問題,涉及城鄉二元對立、國有資源壟斷等諸多方面。其中,城市職工的工資以外來人口的工資為參照,而外來人口的工資又因農村收入過低、城市福利匱乏而被壓低。非壟斷行業與壟斷企業之間的議價權不平等,必然導致從業人員之間的薪資分配不公。這些都不是僅僅將視線集中在“工資倍增”的數字幻覺就可以解決的。 在日本的“國民收入倍增計劃”中,日本當局明確指出“國民收入倍增計劃”必須致力于糾正農業與非農業之間、大企業與中小企業之間、地區相互之間以及收入階層之間的生活上的收入上的差距,以期國民經濟和國民生活得到均衡發展。 “國民收入倍增”計劃造就了20世紀60年代日本經濟高速增長的“黃金時代”,形成了日本社會將近1億的“中產階層”。這說明廣州的“工資倍增計劃”有光明的前景。有意改善居民收入水平、提振內需的政府必須痛下苦功,敢于向既得利益階層的特權開刀,以“市場主體平等”的基本原則,撥正扭曲的價格形成機制,為經濟發展找到長期的內在動力則“工資倍增計劃”取得實效可期。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