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商報訊(記者 崔啟斌 實習記者 宋亦桐)盡管春節長假已經結束,但多家銀行的理財產品仍延續著春節期間的熱度。3月4日,北京商報記者從多家商業銀行官網處獲悉,大部分理財產品預期年化收益率仍處于5%左右的高位。
據了解,在國有大型商業銀行中,中國銀行推出了兩款“元宵節專屬”,產品期限分別為109天和189天,該兩款產品起售金額分別為10萬元和5萬元,預期年化收益率均為5.25%。農業銀行也推出了5萬元起售,3個月預期收益率為5.15%的非保本浮動收益的理財產品。和國有銀行相比,部分股份制銀行產品收益率更高,比如,廣發銀行就推出“元宵節特別款”,其產品期限為217天,起售金額為5萬元,預期年化收益率為5.45%。
對于銀行理財產品的高收益依然保持較高走勢的原因,中南財經政法大學金融協創中心研究員李虹含認為,近期銀行資金面較為緊張,特別是銀行仍需大量吸收資金以維持流動性和滿足監管指標。
事實上,隨著2017年金融去杠桿的不斷推進,市場流動性整體偏緊,銀行理財收益率一直持續上升。融360監測數據顯示,2月23日-3月1日銀行理財產品發行量共3350款,創近一年最高水平,較上周大幅增加了2513款。
融360分析稱,投資者在挑選銀行的時候,要重點考慮三個因素:一是收益率,二是產品類型,三是發行量。收益率很容易理解,大家都想挑收益高的銀行;產品類型也很關鍵,比如外資銀行發行的結構性產品和中高風險產品太多,不適合普通投資者;發行量也是考核因素之一,如果銀行發行量太少的話,投資者的選擇余地就會很少。
然而業內人士表示,隨著春節氣氛逐漸進入尾聲,市場資金的流動性也將有所緩解,銀行理財產品的收益率或將在元宵節后逐漸走低。投資人不妨根據自身的資金使用情況,趁現在用閑置資金購買中長期理財產品,盡量鎖定較高收益。
從目前看,銀行保本理財產品雖然還沒有發生明顯的整體產品調整,但未來隨著新規的逐步落地,銀行保本理財產品或將逐漸退出市場,銀行理財的凈值化轉型已迫在眉睫。
據悉,給銀行理財轉型凈值型產品立下“規矩”的是,2017年11月一行三會發布《關于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其中明確提到“金融機構開展資產管理業務時不得承諾保本保收益。出現兌付困難時,金融機構不得以任何形式墊資兌付,封閉式資產管理產品最短期限不得低于90天”。
值得關注的是,3月2日,在“銀監會化解金融風險引領銀行業服務經濟高質量發展”發布會上,銀監會創新部主任李文紅介紹,銀監會一直高度重視理財業務風險和監管問題,不斷完善銀行理財業務監管框架。近期,根據資管新規的總體要求,銀監會對現行監管規則進行了系統梳理,研究借鑒國內外監管實踐,起草了銀行理財業務監管辦法,擬作為配套細則適時發布實施。
李文紅還提出,下一步希望商業銀行統一認識,主動作為,積極推動理財業務規范轉型。認真分析理財業務發展趨勢,研究制定理財業務戰略轉型規劃,及早啟動系統開發改造工作,抓緊推進理財業務規范治理,為新規出臺后更好實現平穩過渡奠定良好的基礎。要進一步做好金融理財知識的宣傳普及工作,對客戶加強信息披露和風險提示,防止誤導銷售。強化投資者適當性管理,向投資者銷售與其風險承受能力相匹配的理財產品,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
“凈值化管理其實是浮動收益不保本的另一種說法,而凈值管理是基金公司管理的一種方式,已經存在多年,保本理財產品將成為歷史,或將被剝離至銀行傳統部門而非資產管理部,凈值型理財產品將對銀行的主動管理能力、資金管理水平提出挑戰。”李虹含說道。
責任編輯:謝海平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