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王雅媛港股圈
編者按:3月底,港股股王“騰訊”開始不堪重壓,直至4月4日,其撤幅近15%,讓人大跌眼鏡。大家不經在懷疑,這還是我曾經對上眼的“股王”嗎?
回首這些年,騰訊股價不斷高升,最大股東Naspers能持有騰訊不作為,自家公司股價也能接連上漲,所帶來的收益甚至高到能將小馬哥推上亞洲首富的寶座。
超神的股價攀升路徑,讓不少人垂涎欲滴。每一次股價創新高,旁觀的投資者都會發自內心祈禱股價能回落。甚至屢次放言,“等股價跌到XXX元,我再買”。
但往往真的跌到那個價格時,大市氣氛一定大壞,不少投資者就以各種理由來推翻當初的想法。
股票短期是投票機,長期是秤重器,股王還是曾經的股王,只是看現在你敢不敢買。今天就借下面文章為大家專業剖析,為什么總是沒有在成長股上賺大錢?希望能一解大家長期買不中成長股的困惑。
文/龍行千里2007
反思自己過去的投資,發現自己在周期股上和消費股上都賺過錢,而且有過1到2倍以上的收益,但是在成長股上卻鮮有大的回報。
眾所周知,在較短的時間內能獲得十幾倍,甚至幾十倍漲幅的大多是優秀的成長股。消費股確實也可以賺到幾十倍的漲幅,時間要拉的足夠長,中間要經受很多次小周期的考驗。周期股短時間也可以賺到好幾倍的漲幅,但是對擇時要求高,稍微遲鈍點,很快的時間收益又可能回撤大半。
其實,優秀的成長股并不難以發現,但早點重倉買入,堅定持有,而且中間不下車,真的很難。結合我自己的投資歷程,發現主要有下列因素阻礙了我投資成長股,而且沒有在上面賺到大錢。
一、嫌估值過高
成長股的估值普遍偏高,相對于市場的估值(PE)溢價率一般是1-2倍,也就是說如果市場平均估值水平20倍,好的成長股估值要在40倍到60倍,甚至更高,80倍或者100多倍的都有。
而且,這個海外股市也是如此。谷歌在剛上市的時候估值也非常的高,而亞馬遜到現在可能還是100多倍。對高估值有天生厭惡的人,確實對如此高估值的公司下不了手。
可能有兩個原因:
(1)如此高的估值水平是否已經過度反應了公司的基本面?股價可能已經極度高估了;
(2)如此高的估值水平可能反應了市場對他較高的預期,但如果公司達不到預期,會面臨巨大的風險。
但是,為什么還有人會在如此高的價格去買入這家公司,難道都是大家頭腦沖動?應該不全是,因為還是有些機構投資者去買入這些股票。比如:剛剛上市時星巴克,估值很高,但是有些喜歡偏門的機構投資者,還是早早買入了星巴克的股票。
其實,背后還是你對這家公司的理解程度,只有你充分理解了公司的商業模式和競爭力所在,你才敢在較高的估值水平買入。
星巴克的商業模式在當時相對傳統的咖啡店,其實就是顛覆式的,他們對咖啡口味,等待時間、內部陳設,操作流程,店址選擇等標準化的模式迅速占領了城市小白領的心智,得以在十幾年的時間內迅速從只有幾家街頭小店的咖啡館變成全球咖啡連鎖巨頭,目前仍然沒有減慢其擴張步伐。
要買入高估值的成長股,你要真的懂才敢買入,而不是隨大流,或者因為股價漲才買入,因為如果沒有對股票持有的堅定信念,隨隨便便就會洗出來,大錢跟你無緣。
二、嫌漲幅過大
很多成長股可能在上市前已經非常知名了,上市之后,很多想買入的投資者再蜂擁而進,股價漲幅非常高了,這個時候你買不買?或者有些成長股在你決定研究和關注的時候,股價開始大幅上漲,這個時候你要不要在更高的位置上車?
當然,不買漲幅過大的股票很大程度上也是好事,避免了承擔過大的風險,但是確實會錯過很多優秀的成長股。
我經常會嘆息這家公司真的很好,但去年已經漲幅一倍了,漲幅過大,還是等等吧,一等這個票就又上去了。比如:2010年上市的康得新,市值從40多億短短1年干到100多億,如果不買,在接著往上漲,從歷史年線看,幾乎每年都在漲,盡管市場的質疑聲很大,但是公司的成長仍然在繼續。
嫌漲幅大其實是個擇時問題,有兩種方式:
(1)從自己發現了這家公司好就無腦買入,不去擇時,不管過去的漲幅;
(2)發現了好的公司后,耐心等待好的買點,比如當公司出現短期的利空時候買入,比如星巴克大家都跟蹤到月度數據,比如有一個月同店增長慢了,市場馬上覺得是不是拐點來了,增速要下滑了,先殺一波再說,這個時候你可以買入。
當然,前提你是真的懂這家公司,而且對這家公司未來有信心,而不是只要認為出現利空了就去買入。
成長股也會有拐點出現的時候,估值和業績雙殺,網宿科技曾經是創業板的大牛股,但是CDN(全稱Content Delivery Network,即內容分發網絡)的行業格局發生變化的時候,公司的增速當期還沒有明顯變化,股價已經下跌了,等出來數據比較差的時候,再接著殺,你這個時候買入(想抄底)會死的很慘。
我曾經在網宿下跌30-40%的時候想抄底,一進去就被套,后來認真研究了行業基本面,覺得短期改善可能性不大,就止損出局了,之后傳言該公司可能被騰訊入股,股價漲了一波,但是已經不跟蹤了。
題外話,騰訊和阿里的戰略略有不同,阿里走的是大而全模式,通常以收購控股的方式,全方位掌控旗下的公司,使之符合自己的戰略,而騰訊是以自己為中心,把自己的社交平臺做好,入股一些和自己協同的公司,而且不控股。
騰訊自己專心主業,給入股公司以支持(引流),建立好生態體系,比如放棄自己的電商入股京東,不做地圖入股四維圖新,不做零售入股永輝等。而阿里是收購優酷,收購高德地圖,收購高鑫零售等,最近又收購了餓了么,公司體量越來越大,業務顯得有些多元化。
哪種模式更好,不好說,也許可以并存。
三、對成長股的商業模式理解不透徹
成長股之所以能夠高速成長,一定有與眾不同的地方,甚至很多時候會違背常識,會同你的慣性思維完全沖突。
反之,如果是一家很容易理解的公司,非常符合傳統認識的公司,怎么可能在激烈競爭的環境中脫穎而出呢?除非他有壟斷權力,他有稀缺資源。
因此,一家成長股的商業模式并不好理解,尤其是你連他的產品都沒有嘗試過,如果是toC(To Customer,即面對用戶)的還好辦,自己直接消費就好了。如果是ToB(To Business,即面對商家)或者toG(To Government,即面對政府)的商業模式,你就只能看二手資料了,而且不一定能獲得最直接最真實的資料。
著名的香港股神曹仁超先生當時非常遺憾錯過了2004年上市的騰訊,其實如果能夠提前1年上市會更好,因為2003年遇到了非典,很多人被迫宅家里,被迫成為qq的用戶,被迫網戀,被迫打網游,騰訊從那時的一個聊天軟件公司變成了一家真正的互聯網公司。
曹先生自己很少上網,更理解不了她女兒經常上網的樂趣,所以根本理解不了騰訊的商業模式,自然就不太可能在這個票上賺大錢。
我當時在上研究生,也是qq的忠實用戶,也偶爾打打游戲,可惜沒有想到去香港買騰訊的股票。
因此說,眼界和生活環境還是很重要的,投資我們身邊沒有領路人(也沒接觸巴菲特),生活在小縣城的家庭背景,家庭對你的期望還是考個公務員光宗耀祖什么的,根本沒想過可以利用股票投資來改變自己的人生。
那個時候最大的期望就是出國留學(造就了新東方)和考公務員(火了好多公務員考試培訓的教育機構)、考研考博司法考試、會計、計算機等級考、英語等級考(考試培訓機構開始誕生并迅速壯大),總之大家當時最大的期望就是找個好公司,進入大央企、政府機構,或大外企,做一名幸福的小白領。
所以,人的生活閱歷和生活背景、眼界,以及你周邊的人(在干什么)會限制你對一家公司(一個行業)的認識,尤其是出現顛覆性的商業模式,和你的陳舊思維模式沖突的時候。你一開始都是拒絕的,等你慢慢認識到了,股價早已經飛龍之天了。
四、對基本面跟蹤不緊密
成長股的商業模式由于期特殊性,市場分歧會比較大,參與者非常重視公司基本面的可驗證性,哪怕不是用業績來驗證,也要找一些可跟蹤的指標,比如收入、流量、日活躍用戶數、月活躍用戶數,同店增長,坪效等。
如果一個新的商業模式出來后,無法建立對他的研究框架,資本市場對他的炒作只能是短暫的,而且擊鼓傳花,到最后下場都是很悲催的。
基本面的跟蹤,按照交易所的要求,需要披露季度報告和半年度以及年度報告,月度經營信息不強制披露。但企業可以自行選擇披露,很多上市公司為了表示自己經營透明,會主動披露自己的月度經營數據,比如國內的萬科、平安、神華、南航等大公司,所以對公司基本面的跟蹤最緊密的要跟到月度數據,如果做不到,對一些成長股可能會面臨較大的風險。
我最近的教訓就是去年的電子股,蘋果產業鏈公司業績非常好,但到了4季度先是蘋果X低于預期,大家沒有在意,去年12月份,國內手機開始大幅下滑,接著影響到了臺灣的供應鏈企業,然后是國內的零部件企業,股價開始大幅下跌,本人動作稍慢,業績回撤了一些。
成長股是典型的高風險高收益品種,高風險主要是體現在基本面的變化會在股價上發生劇烈的反應,這個時候你要做好判斷這個是暫時性的變化,還是永久性的變化(或者長時期的)。
如果是暫時性的就是給予了買入機會,如果是行業格局發生變化,或者公司競爭力出現不可逆的損傷,則早點下車,避免較大的損失。
但實際上,緊密跟蹤上市公司的變化并不容易,一方面公司并不一定愿意披露,你可能得通過特殊通道了解,另一方面公司擔心自己的股價,可能會故意誤導投資者,因為本來基本面相對行業可能存在滯后(比如蘋果產業鏈一家做模切的公司,調研的時候一直說公司基本面沒事,結果股價跌了50%多),有些公司如果你真的跟不住,干脆就放棄吧。
另外,可以通過跟蹤行業的數據來跟蹤上市公司的情況,但是由于各個公司的情況不同,可能也會有偏差,比如現在大家熱炒的次高端白酒,行業盡管在增長,但各個品牌之間的分化在加大,調味品也是如此。
成長股的股價波動比較大,如果無法緊密跟蹤公司的基本面情況,持有的信心會不足,遇到股價大幅震蕩,很容易被洗出去,這是我賺不到大錢的重要原因。
綜上,投資需要逆向思維,正像芒格所說的,凡事從反面考慮一下,想想自己為啥老是從成長股上賺不到大錢,如果從反向做,那么在成長股方面的投資收益可能會有所提高。
責任編輯:謝海平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