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微信公眾號kopleader)專欄作家 劉學智
美國對華發動全方位的貿易戰可能醉翁之意不在酒,并不僅僅是著眼于貿易領域,而是全方面的戰略考慮,是在“美國優先”主導思想下的具體對外戰略措施。
4月4日凌晨(美國當地時間4月3日), 美國依據“301調查”結果公布了擬對華加征關稅商品清單,對一系列價值約500億美元的中國制造產品征收關稅。這些產品大都屬于非消費品,專注于高科技產品,涵蓋1300種包括工業技術、運輸及醫療產品。擬征收25%關稅,同時申明該清單有60日的攻勢磋商期。不久之后中國采取有力回擊,于4月4日下午決定對原產于美國的大豆、汽車、化工品等14類106項商品加征25%的關稅。能夠做出如此快速的反應,表明中國是時刻做好準備的,及時采取了有效的應對措施。
中美作為全球最大的兩個經濟體和最大的兩個貿易國家,雙方開展貿易戰必將兩敗俱傷。但是中國不畏懼美國的挑釁,面對美國的咄咄逼人必將全力以赴。從目前的制裁措施來看,美國主要針對中國高技術行業,中國主要針對美國農產品行業,似乎像是一個農業大國(美國)與工業大國(中國)之間互掐。
如果雙方貿易戰進一步升級,對中國的影響可能在兩方面。一是對美國大豆、玉米等農產品加征高關稅可能抬升國內糧食消費物價;二是出口相關的制造業需求減弱可能帶來失業增加的風險。不過從整體經濟來看,中美貿易戰對中國的影響整體可控。近十多年以來中國的出口依存度逐步下降,出口占GDP比重從2006年的35.4%降至2017年的18.5%,出口占GDP的比重已經顯著降低。中國已不是當年的那個中國了,就算美國不挑起貿易戰,中國出口占GDP的比重還會下降。
貿易戰對美國的影響其實不小,可能要大于中國。美國處于供應鏈高端,中國處于供應鏈中低端,美國經濟產業對中國的依賴很重。中國從加工貿易中只賺取少量加工費,而美國從設計、零部件供應、營銷等環節獲益巨大,如果整個產業鏈條被切斷,美國受到的損失會更大。并且美國向中國主要進口的產品是玩具服裝等紡織產品、手機設備等通訊產品、橡膠化工等工業產品、電器儀器等機電產品,這些產品的特點是勞動密集型和工業生產型,需要完善的制造產業聚集,短時間內難以找到替代國。即便越南、泰國、馬來西亞等國家有部分類似中國的產業,但難以填補中國巨大的產能。只要美國對這些產品的需求存在,損失的是美國消費者,很多生活日用消費品可能出現短缺和物價高漲。
特朗普多次公開講話談到,美國通過對華貿易制裁想達到兩個目的,降低貿易逆差和增加美國就業。其實這兩個目標難以通過制裁手段實現。如果兩國相互制裁,那么中國對美國的出口減少,美國對中國的出口也會減少,最終結果可能是雙邊貿易量下降但逆差變化不大。要降低美國對華逆差的最有效手段是擴大對中國的出口,重點在于加大高技術產品出口,這一點美國做不到。關于美國就業狀況,目前美國失業率已經低至4%左右,為2000年以來的最低點,遠低于美聯儲設定6%的充分就業目標。并不存在就業壓力,以貿易制裁拉動就業的理由更像是托辭。這些問題美國智囊團不可能不知道。
因此,美國對華發動全方位的貿易戰可能醉翁之意不在酒,并不僅僅是著眼于貿易領域,而是全方面的戰略考慮,是在“美國優先”主導思想下的具體對外戰略措施。美國對中國加征關稅主要集中在高科技領域,這些正是中國正在迅速追趕和崛起的行業,也是國家戰略發展重點。歷史進程總有很多相似之處,這與美國曾經對日本使用的把戲差不多。當年對日本采取胡蘿卜加大棒的辦法,一方面打壓另一方面談判,讓日本一步步妥協求和,后來的結果大家都知道了。美國極有可能將貿易制裁作為談判籌碼,像當年對付日本那樣對付中國,這是需要重點警惕。
先來看看美國的背景:從特朗普入住白宮之后的一系列政策來看,他主導“美國優先”,完全以一個商人的角度去掌舵,重點在于促進美國實體經濟發展不惜采取任何措施。對內大幅削減企業稅和個人稅,對外提升資本利得稅和貿易戰相結合,力求促進海外投資回流美國,重塑美國制造業和核心產業競爭力。當然,作為商人出生的總統,不排除通過減稅對特朗普自己的家族產業獲益的成分。從經貿戰略層面來看,美國否定一切自由貿易協定,力求重新建立以美國為中心的國際新秩序。一方面,排斥WTO,近十年來WTO已經成為一個邊緣化組織,在WTO框架下的多變協議毫無進展。另一方面,否定一切自有貿易協定,不但退出還沒成型的TPP、TTIP,就連早已成立的北美自由貿易協定、美韓自由貿易協定都被否定。美國這樣做的國際背景是,全球經濟多極化發展日益顯著,美國擔心自己的領頭羊地位受到威脅,最大的競爭對手是第二大經濟體中國。
再來看看中國的背景:隨著中國經濟逐漸壯大,經濟總量已經是日本的兩倍多,成為唯一能與美國叫板的大國。即便近幾年中國經濟增速逐漸放緩,但仍然是全球增長最快國家之一。目前中國加大力度推進產業升級,近幾天高技術和高端裝備行業發展很快,過去幾年載人航天、深海探測、量子通信、大飛機、高鐵等硬實力提升,電子商務、移動支付、共享經濟等新經濟走在世界前列。并且中國大力推行“一帶一路”、亞投行、RCEP,力求建立國際新秩序。中國已簽16個自貿協定,涉及24個國家地區,對外影響力在逐漸擴大。
美國對華發起貿易戰的重點領域很可能分布在戰略性行業,根據“301調查”內容,涉及信息技術、機器人、高鐵、新能源,將遠遠超出了最初提議的鋼鐵和鋁進口關稅。這些正好是中國正在迅速追趕和崛起的行業,也是國家戰略的支柱。這樣的狀況在歷史上好似出現過,那就是上世紀80年代的日本。當時有很多經濟研究者盤算著日本經濟何時超過美國,就像今天盤算中國經濟總量何時超過美國一樣。因此,美國對華采取貿易制裁具有當年對日本相同手段的意味。
根據歷史的經驗,中國需要避免幾個風險點,采取有力應對措施。首先,避免人民幣匯率劇烈波動,要維持幣值穩定。貨幣流動性是經濟運行的血液,寧可對美國加大關稅和制裁力度,也不能屈服于放開人民幣匯率自主權,要保持人民幣匯率基本穩定,避免大幅度、趨勢性升值和貶值。
其次,不能坐以待斃,要靈活運用好反擊美國的武器庫。中國可以對美國采取反制的項目有很多,除了針對性提升關稅以外,還可以采取進口替代方式予以還擊。例如中國是美國農產品的第二大進口國,削減對美國進口,加大向南美新興國家進口,也要提升自己的產出水平,其中大豆最為典型;2017年美國向中國出售價值超過100億美元的汽車,不用通用福特可以多用大眾菲亞特;美國波音公司向中國交付民用飛機占全球總量的26%,可以少用波音多用空客,或者C919、C929。
再次,從產業鏈角度入手,切斷對美國終端產業的供給。中國很多產業處于上游制造端,美國處于下游消費和售后端,兩國是互補性質,并且美國對中國的產業依賴很重。如果中國在制造端削減給美國的供貨,那么美國經濟將受損巨大。最后,終極武器是美國國債。截至2017年末中國持有價值近1.2萬億美元的美國國債,作為美國的債主,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有主動權減持美國國債。
在有效應對外部挑戰的基礎上,中國應該做好自己的事情,練好內功強大自己。一是大力發展內需,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促進出口導向型產業向內需拉動型轉變。二是全面推動對外開放,以“一帶一路”戰略為契機,建立全面貿易伙伴關系,提升對外影響力。三是以投資拉動轉變為創新驅動,弱化房地產投資對經濟的拉動作用,讓更多的資源投入到高技術產業發展,為更多社會主體參與科技創新提供政策空間。
(本文作者介紹: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責任編輯:賈韻航 SF174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