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短纖供需及進出口概況 來源:原創
短纖現貨基礎知識(二)
供應方面,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短纖生產國,2019年,短纖產能為758.5萬噸,產量為615萬噸。近幾年國內短纖產能、產量持續增長。自2014年起,隨著原油價格不斷下跌,原生短纖價格下滑,與棉花、再生短纖等紡織原料相比,其性價比優勢增強,促進了短纖產能、產量的穩步增長。
截至2019年年底,國內共有34家短纖生產企業。年產能在50萬噸以上的企業有3家,產能合計235萬噸,占全國總產能的31%;年產能在20萬—50萬噸之間的企業有11家,產能合計318萬噸,占比41.9%;年產能在10萬—20萬噸之間的企業有13家,產能合計174萬噸,占比22.9%;10萬噸以下的企業有7家,產能合計31.5萬噸,占比4.2%。
從區域上看,短纖產能主要分布在江蘇、福建、浙江等東部沿海省份。江蘇、福建、浙江三地產能占84%。三地產能較多,一方面是因為當地的原料PTA產能豐富,另一方面是這些區域具有經濟發達、交通便利、便于出口、接近下游消費市場等優勢。
需求方面,短纖作為紡織行業的重要原料,下游主要是服裝和家紡行業。隨著我國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對服裝、家紡的需求也逐漸擴大,短纖消費量逐年上漲。
2015—2019年以來,國內短纖消費量一直保持增長趨勢。其中,2016年國內原生短纖消費出現較快增長;2017年、2018年增速重回較低水平;2019年國內原生短纖消費量為545萬噸,同比增長14.9%,消費量及增速均創近幾年新高。其中紡紗消費占比75.2%,無紡布和填充領域的消費合計占比24.8%。
2015—2017年紡紗用短纖消費量從356萬噸穩步增長至385萬噸。2018年消費量下降至367萬噸,主要是因為下半年聚酯原料價格大幅上漲,減少了短纖需求,另外短纖價格上漲慢于原料,因此短纖生產利潤被壓縮,企業主動降低開工率,影響了短纖產量。2019年紡紗用短纖消費量增長顯著,同比增長11.72%,達到410萬噸。
紡紗用短纖的消費與我國紡織行業的發展分布有關。我國紡織行業主要分布在福建、江蘇、山東、湖北、浙江、江西等地。福建省是目前國內最大的純滌紗生產地,也是紡紗用短纖消費量最大的地區,消費量占全國的28.1%。江蘇省作為紡織服裝大省,消費量占比17%。
進出口方面,我國短纖國際貿易以出口為主,2019年原生和再生短纖合計出口97.8萬噸,進口21.8萬噸。進口短纖中以差異化、高端產品為主,主要進口來源地區為韓國和泰國。隨著短纖產能逐年增加,國內市場整體供大于求,生產企業積極開拓國外市場以消化自身產量。近幾年,東南亞地區憑借廉價的勞動力優勢,正在積極發展紡織行業,對短纖等紡織材料的需求不斷增長,成為國內短纖擴大出口的重要市場。
短纖出口面臨較大的反傾銷壓力,2015年短纖出口量達到94.3萬噸之后,出口增速開始放緩,并在2017年首次出現0.4%的負增長。這是由于部分出口目的地如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亞、印度等對我國短纖采取反傾銷政策,影響了短纖出口。2018年出口量回升至近幾年新高,為102.7萬噸,2019年再度降至97.8萬噸。從近五年數據來看,短纖出口量基本維持在100萬噸上下。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