贖回如潮,“三觀”顛覆
本報記者 江沂 深圳報道
7月以來債市的接連調整已經令債基收益率慘不忍睹,近兩周債市的急轉直下又讓業內人士始料不及,更令人郁悶的是,債券研究的傳統價值判斷方法幾乎失效,價值修復行情就如等不來的戈多一樣遲遲未現,令人不禁感嘆,這“毀三觀”的債市!
“非標”抽水 贖回如潮
融資難,賣券也難,贖回卻在后面追趕。過去的兩周在一些固收交易員和基金經理眼中,仿佛一場醒不過來的噩夢。
“煎熬”的直接原因是開放式債基的巨額贖回。前兩周,業內紛紛傳聞一些保險在贖回,某一些債基快撐不住了。例如一些剛剛打開的次新債基,贖回率甚至達到90%。然而,“這還不是最慘的”。在債券基金經理的觀察中,陸續有同行“淪陷”——交易所債券的收益率迅速上升,緊接著國債收益率甚至升到數年內新高,集體無意識的行為造就了一場債券暴跌。
急劇變化的債券市場,令試圖預測的人們即便猜中了開頭,也難以猜中結尾。“五月底債券收益率比較低,這讓我比較警惕,當時就不再新增債券投資了。但當時認為錢荒過后銀行‘非標’發展的速度會有所收斂,但事實卻不是這樣的。”鵬華基金固定收益部總經理初冬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正是“非標”的急劇膨脹,逐漸“吸”走了本該流入債市的資金,這才是債市一直萎靡不振的內在原因。
初冬認為,事實上,6月“錢荒”以后,央行對流動性的掌控一直沒有大動作,資金面并不緊,但債市跌跌不休,這種情況以前沒有出現過。
初冬提出一系列數據作為佐證,今年上半年債券發行并沒有太大問題,但到了下半年難度明顯加大,現在的情況是除了國債還能發,其他債券都很難。整體來看,債券的融資規模較去年增長不大,債券市場今年1-9月發行規模為2.34萬億,與去年全年2.8萬億差不多。“但是全社會的融資中‘非標’占比上升非常快,據不完全統計,‘非標’在前9個月已經做到4萬億,預計表內加表外有近20萬億的余額,增速有30%左右。”初冬說。
錢荒之后,銀行資金意識到央行調控的盲點,變本加厲的發展“非標”,“除了興業、民生這些最早大力推廣‘非標’的銀行,原來保守的招商銀行也在下半年大干快上,明年計劃要翻番,農行也把金融理財部獨立出來,準備增加‘非標’規模。”深圳一位基金業高管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
初冬解釋,“小銀行‘非標’增長迅速,給出的理財產品利率較高,吸引資金迅速流到小銀行,大行存款流失,就缺少資金用于債券投資。債券屬于資金配置鏈條上被擠壓的對象,所以我們看到債券在7月份以后一直萎靡不振,沒有行情。”
“人家5%、6%發的理財產品,怎么可能買國債、信用債?8號文出臺的時候,大家預計資金回流債市而歡欣鼓舞,現在回想,太幼稚!”深圳一位債券基金經理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
初冬算了一筆賬——銀行在前端發行收益率不到6%的理財產品,轉手配置“非標”資產可以做到10%左右,利差可能有4個點,這比貸款利潤還好,令銀行欲罷不能。“我們了解到,銀行正常貸款額度一般每個月前5天就用完了,市場客戶的融資需求仍在,加上較大的利差誘惑,令銀行信貸部門傾向于說服客戶接受‘非標’,造成后期銀行又快速擴張理財規模,傳統上的資金流動格局發生了很大變化:銀行傳統的存款增長有限,導致傳統貸款額度趨緊,無形中,拉高了全社會資金的收益率要求,債市就一直沒有起色。”
值得注意的是,自去年年底放開保險資管“非標”投資之后,增速迅猛,今年年中有保險公司稱,計劃將“非標”業務占總資產的比例增至50%,業內的平均水平約為30%,而新增的資金以往恰恰是用來買債的。
多因素疊加 風波加劇
“池子變淺了,一點點的風吹草動就會令風波變得很大。”小孫,深圳一位債券基金經理如此描述他對近期債市最直觀的感受。2005年入行的小孫,也經歷了數個債市牛熊轉換。
業內分析近期債市大跌的幾個直接原因:股票漲了,資金賣債買股;保險、銀行猜測9號文即將出臺,準備資金最后做一把同業;央行遲遲不放逆回購。實際上,這幾個因素每一個都不足以致命,疊加起來卻威力巨大。
“以往幾次的熊市,給我的感覺是非常劇烈地猛沖式下跌,但這一次是逐漸下行的,雖然某個時點沖擊不大,但持續時間長,也比較難受。”小孫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近兩周,資金面較6月底稍松一點,6月底時不管多少利率都很難借到錢。現在在銀行間市場借錢,能借到,但要費大半天時間。在交易員的群里,有著諸多對借錢的成語新編:“朝九晚五——早上求爺爺告奶奶借了9個,到了下午發現,還差5個!”“朝三暮四——早上聽說國債收益率4.3%,下午已經變成4.4%了”………“6月錢荒狠狠地教育了大家,現在大家非常審慎地對待流動性的問題。”小孫說,本來早上應該劃出的錢,硬要拖到下午發,本來應該做債市投資的資金,為了安全投了協議存款,這樣的心理令資金成本急速上升,國債收益率一路飆升。在過去幾周,一級市場利率低迷,帶動二級市場收益率上行,導致整個債券市場越來越低迷。
今年,債券從業人員一直面臨去杠桿的問題,小孫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一些開放式債基總體在贖回,杠桿被動地增加,比起以往,其杠桿不一定很高,但也不見得低到哪里去。”不少公司反映,一些老基金需要降杠桿,就非常頭疼。
“現在做債的比較悲催,7月初,市場變好卻買不到債,申購又來了;市場不好的時候賣不掉債,贖回又來了,流動性問題很大。”深圳一位債券專戶經理如此感嘆。
實際上,為了保證流動性,基金經理的首選不是賣債,而是借錢,借不到錢,只能賣債,令市場出現很多極端行為,從交易所債市可以看到,基金經理為了變現,不惜將一些流動性差的“剁”出去。“砸凈值就是為了變現,不管多低都會變,都是為了保流動性,某種角度也是合理的。這種流動性不高的,持有在手里也不好。賣掉流動性不好的,可以換成流動性好的品種。”有基金經理稱。
另據了解,剛剛推出的國債期貨對債基的緩沖作用微乎其微。“期貨因為有杠桿,即使看對了趨勢,中間的一個小的波動,可能會把你消滅掉,可能會爆倉。有可能你走開喝口水,組合已經爆倉。我覺得如果看好債市,沒必要買一堆債,然后買期貨做對沖。若不看好債市,你可以做存款、回購,可以用其它的方式來做,也沒必要參與國債期貨。另外,期貨交割,你還要找債平倉,也比較麻煩。”深圳一位固定收益總監如此看待國債期貨。而這樣的看法代表了相當多的公募基金的心態,目前來看,公募基金中具備國債期貨投資資格的就在少數,其中已開戶的更是微乎其微,大多集中在專戶中,而近兩周實際參與交易的更是鳳毛麟角,僅有少數債券專戶參與了國債期貨套利,基本上,國債期貨仍然難以達到對沖風險的目的。
傳統“價值觀”顛覆
與收益率超預期波動相對應的是,債市傳統的價值判斷方法被顛覆了。自7月以來,在“超調”后博反彈的動機驅使下,交易性資金反復陷入“介入—被套—止損”的怪圈,修正行情不斷落空。殘酷的現實教育了債券基金經理,據了解,現在基本上沒有債券基金經理敢于做左側交易,相反,即便手上有現金,也首先保證流動性,大部分資金用來放回購、做協議存款,等待市場局勢明朗之后再作右側投資。
有基金經理反映,形勢的發展令大家有點迷茫。“十年期國債能飆升到4.6%,金融債能飆升到5.6%,這在以往都是沒法想象的。可能整個債券市場發生變化,是大家沒有想到的。現在會重新審視這個問題,新的均衡收益率在什么位置?”
大家普遍認為,收益率處在高位一定會回落,但最大的可能是收益率曲線鈍化,資金想要入場抄底,短期獲得正收益,難度也很大,沒有見到明顯的拐點,大家傾向于等待。
而初冬則認為,現階段,債券收益率基本達到歷史最高水平,風險有限,而且債券有票息保護,“我們計算過,在目前收益率水平上,絕大多數品種,即使收益率再上升50BP,持有半年發生虧損的風險也極小。”她認為,今年年底到明年年初,債券投資或有喘息之機,但11月、12月,財政存款投放可能多一些,資金壓力沒那么大,同時很多債券推遲或減少發行,也有助于減輕市場壓力,理論上會有喘息之機,預計收益率曲線可能會持平或略有下降。另外,明年一季度債券發行沒有那么多,也能緩解一下資金之困。
“非標”不滅,債券不興,在采訪中,幾乎每一位基金經理都向中國證券報記者闡釋了這一觀點。銀監會“8號文”出臺并沒有令“非標”的狂奔降速,市場又在熱議即將出臺的銀監會“9號文”能否扛起規范監管“非標”的大旗。但是,據中國證券報記者了解到,“非標”的偽裝術相當高明,未來不排除又有很多新的手法規避監管。初冬表示,“僅就目前市場傳言來說,可能會有一定效果,但如果不是一刀切式的整治,規避的方式有很多,我覺得實體經濟對資金的需求仍在,銀行做‘非標’的熱情也是難以抑制的。另外,如果一刀切,企業破產情況可能會出現,銀行壞賬上升,我們是否能夠接受這樣一種結果,也需要考慮。”而更加悲觀的看法是,在銀監會“9號文”正式實施前,不排除銀行會追逐最后的瘋狂,變本加厲地做“非標”,“抽水機”的作用更不利于債市。
社會融資結構的巨大變化,令傳統債券投資思路不再奏效,“現在的思路主要看供求,如資金的供給、信貸的增長、外匯占款,另外也要看‘非標’、新發債的規模。短期著眼于供求來做投資,長期看經濟的發展趨勢和政策的變化。”一位固定收益總監告訴記者,“緊盯供求”是最重要的思路,大量的資金都做最保守的處理,“保住流動性,這是最最重要的。”
新浪聲明:此消息系轉載自新浪合作媒體,新浪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