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中國金融》|新發展格局下華僑金融的發展
來源:中國金融雜志
作者:王曉健‘廈門國際銀行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文章:《中國金融》2021年第16期
在構建新發展格局的當下,中國加快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需要華僑金融的支持,筆者從制度經濟理論出發,探討華僑資本的選擇和區域化經濟發展下華僑金融的發展路徑。
華僑經濟的特征
華僑經濟兼具本國與僑居國雙重屬性
華僑經濟的歷史屬性決定了華僑華人的母國情懷。華僑經濟是由華僑在僑居國獨立創建的,華僑資本是華僑在僑居國從經營小本生意著手,在激烈的商業競爭中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但華僑資本的積累有著區別于僑居國和母國的社會經濟特點:一方面,華僑依靠自身及宗親所積累的最初資本,利用母國移居過去的勞動力進行經營,因而帶有明顯的母國民族屬性;另一方面,在僑居國利用當地的生產資料和商品市場等資源進行經營,因而又具有突出的僑居國民族屬性。因此,華僑資本是帶有雙重民族屬性的準民族資本,華僑經濟也就是一種具有雙重民族經濟屬性的特殊經濟形式。
隨著華僑經濟的建立和發展,一些華僑將部分資金轉移到國內用于投資,促進了中國民族工商業的發展和社會生產力的提高。華僑經濟不僅對僑居國的建設、經濟和文化教育、人民生活和社會生產發揮了重要的積極作用,而且對中國的經濟建設和文化發展、人民生活和社會生產力提高,也起著很大的促進作用。這正是它具有二重民族經濟屬性的一個重要體現。
改革開放前后華商投資政策的變化
中國對華僑投資政策以改革開放為界可以分為前后兩個時期。改革開放前華僑投資政策的制定,主要與國家確定的經濟體制和所有制改革相適應。在這個階段,華僑在國內投資國營企業成為其唯一形式,并以國家經營的僑資信托企業的模式存在。改革開放以后,中央和國務院陸續頒布了多項適合當時經濟體制的華僑投資政策,并強調外商投資(包括華僑華人港澳臺商投資)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外商投資企業是混合所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形式之一。
華僑經濟發展的金融支持
華僑經濟的發展與華僑金融政策的相互促進關系也不例外。華僑金融所涉及的銀行主要有以下幾類:一是具有華僑資本或股東的僑資銀行;二是以服務華僑客戶為主要定位、深耕華僑金融業務的銀行;三是重視開展華僑業務且具有較大業務占比的銀行。
制度約束下華僑資本的投資選擇
制度旨在約束主體福利或效應最大化利益的個人行為,是用以降低人們之間的交往成本、規范人們行為、增加人們行為預見性和減少人們之間信息不對稱的。
當前,我國對外開放力度不斷加強,外商直接投資金額年均超過1200億美元,2014年至2019年10月末已累計超過7486億美元,但是,華僑資本的對華投資規模仍有發展空間,以華僑華人占比較多的東盟國家為例,2014年至2019年10月末對華投資金額382億美元,僅占全球外商投資總規模的5%左右,而有學者對1979年至2000年華僑華人對華投資情況進行了統計,至2000年底累計約為763億美元,占全部外資的22%。
區域經濟開發與區域金融發展
區域金融作為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在國家“一帶一路”合作倡議下,發展以沿線國家為重點的區域經濟建設,在區域內制定適合區域經濟發展的金融服務、政策創新,建立產業鏈園區、投資建廠等將中國的產業鏈延伸,從而建立沿線國家的自主產業鏈,形成區域金融結構的升級,促進區域金融的發展,最終“反哺”區域經濟發展,成為全球產業鏈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東南亞國家作為我國最重要的貿易伙伴,在我國“一帶一路”建設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根據2011年國務院僑務辦公室的研究,2008年,全球華僑華人總數達4543萬人,而東南亞的華僑華人超過3300萬人,占全球華僑華人比例近74%,占東南亞國家總人口超過7%,這充分說明東南亞華僑華人對我國的投資存在著巨大潛力。有研究發現,海外華僑華人網絡對中國出口和引進外資有著積極的影響。一方面,國內金融機構追隨客戶“走出去”進行對外投資;另一方面,華僑、華資更愿意在母國投資拓展業務以反哺僑鄉。當前,區域經濟開發在華僑華人聚集地的東南亞國家不斷推進,加之華僑華人天生的民族情懷和后天的資本投資效率雙重作用,在華僑金融的支持下,華僑經濟將有可能獲得空前的發展機會。
華僑金融的發展需建立在與之相適應的政策基礎上
國家“一帶一路”建設不僅要“走出去”,也要“引進來”。華僑經濟和華僑金融在中國的發展是踐行國家戰略的重要部分。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出臺了一系列鼓勵華僑投資的政策,吸引了一大批海外華商來華投資。1983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出關于加強利用外資工作的指示:“對華僑和港澳、臺灣同胞在國內投資給予特殊的優惠。”1985年4月2日頒布改革開放以來第一部關于華僑投資的規定——《國務院關于華僑投資優惠的暫行規定》(以下簡稱《暫行規定》)。《暫行規定》指出,華僑投資者可以選擇獨資經營,同國營企業合資、合作經營,同集體企業合資、合作經營等方式進行投資;華僑在經濟特區和經濟技術開發區以外投資興辦企業,除按我國有關法律、法規執行外,還可以享受11項優惠。1990年8月19日發布了《國務院關于鼓勵華僑和香港澳門同胞投資的規定》。2002年國務院僑務辦公室制定了《涉僑經濟案件協調處理工作暫行辦法》,目的在于依法維護海外華僑在國內投資的合法權益,表明中國對僑資管理的規范化。
吸引華資企業到中國投資,一方面基于華僑華人天然的愛國情懷;另一方面是新時期國內經濟高速發展與對外開放政策的相互作用。從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來看,要促進金融市場的發展必須建立在良好的投資者保護機制基礎上。華僑金融與華僑經濟的相互促進同樣如此。因此,華僑金融在中國市場的發展,需要建立在與華僑經濟、華僑資本相適應的政策措施的基礎之上。
對新發展格局下發展華僑金融的思考
金融的運作對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推動作用愈加明顯。海外華僑華人通過在僑居國數十年的積累,已具備了很強的經濟實力。隨著中國經濟的持續增長,海外華僑華人希望到中國投資的熱情高漲,在構建新發展格局的當下,區域全球化發展尤其是“一帶一路”建設同國家重大區域發展對接的推進過程中,能夠制造良好的華僑金融發展環境,吸引僑資并形成規模化發展,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中國加快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需要華僑金融的支持
2008年以來,國家層面已就區域金融合作尤其在雙邊貨幣互換和本幣結算方面作出了一系列制度安排。以國有大中型銀行為主的國內銀行業金融機構也加快了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布局設點。“一帶一路”倡議的持續推進、RCEP協定的簽署,將有利于構建區域經貿合作多邊機制,在貿易、投資和要素流動的高度自由化和便利化方面“打通”我國經濟雙循環。
華僑資本主要集中在東南亞,東南亞華僑的祖籍地以福建和廣東居多,而華僑華人天然的僑鄉情節使得金融業務與服務對僑資銀行、僑鄉本土法人銀行則更有認同感。福建省作為“一帶一路”的核心區,具有天然的優勢吸引海外閩籍華僑,在打造華僑產業集群的基礎上,提供特色化的華僑金融服務。因此,應進一步推進福建、廣東地區與華僑金融資本家的業務往來,進一步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助力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
構建華僑金融環境下的經濟圈層,擴大華僑金融輻射范圍
當前我國經濟迅猛發展,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和最大的消費市場,國際地位日益提升。近年來,多個國家和地區致力發展經濟、改善民生,都有搭上“中國快車”的強烈意愿。以澳門為例,作為中國“一國兩制”的實踐地,澳門在語言、歷史、文化等方面具有“金不換”的獨特優勢,受到葡語系國家的青睞,成為中國與葡語系國家互動的“金鑰匙”。華僑金融的發展,可以依托葡語系國家和地區之間的聯通、協作,通過客戶分層,形成以澳門為核心的葡語系下的區域聯盟,在此基礎上,加強區域聯盟內的經貿合作關系,以華僑金融的服務模式支持區域聯盟經濟的發展,從而構建華僑金融環境下的經濟圈層,不斷擴大華僑金融的輻射范圍。
設立旗幟鮮明的華僑銀行,支持華僑金融的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支持華僑資本對華投資的政策措施,但與華僑華人投資相配套的金融政策卻較少。在突破了金融支持政策上的壁壘后,華僑華人天然的民族情節和僑鄉情懷,加上中國近年來快速發展的紅利,使其更愿意參與到中國的經濟建設和發展中。而追隨客戶的理論說明華僑華人更愿意與自身具有同根同源的金融機構進行合作。因此,兩者的作用下,支持具有僑資背景的銀行在國內各地區以及僑居國設立機構網點、開展華僑金融業務,對于我國金融機構“走出去”和華僑資本“引進來”,具有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
改革開放以后,華僑資本對中國的建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事實上,早在1985年,廈門就成立了第一家中外合資銀行廈門國際銀行,當時的外方股東就是印度尼西亞愛國華僑李文光先生,廈門國際銀行因此成為國內第一家僑資銀行。2017年,廈門國際銀行收購由愛國華僑陳嘉庚先生于1947年在中國香港創辦的集友銀行,由此成為典型的最具華僑背景的銀行。
隨著華僑在祖國大陸的持續投資經營,華僑經濟日益活躍和發展壯大。例如,蘇州工業園區是由新加坡政府與蘇州市政府共同合作創建,時任新加坡總理李光耀作為中新合作蘇州工業園區的倡導者,為此付出了許多心血,這體現了華族同胞對祖籍國家建設的支持。截至2020年,蘇州工業園區已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907.09億元,進出口總額達941.77億美元。華僑經濟的發展使華僑金融需求不斷增加,因此有必要在國內新設僑資銀行,為華僑客戶提供更加全面和專業的金融服務。
此外,建議在機構和業務牌照上給予僑資銀行或華僑背景的銀行更為開放的政策,支持華僑銀行在國內和東南亞華僑集聚地設立分支機構網點,允許其申請投行、資管、證券、信托、保險等金融機構牌照進行綜合化經營,以有利于加強跨境業務的發展和全球化業務的協同。此外,支持華僑金融的政策不僅僅局限于僑資銀行或華僑背景的銀行,在對外開放不斷深化下,僑資已積攢了較強的經濟實力,應鼓勵內資銀行參與到華僑華人的金融服務中,積極為華僑客戶提供金融支持。
利用僑務部門聯系廣泛的優勢,在華人圈不斷推廣和普及華僑金融業務
近年來,海外華僑、華人商會、華人社團積極開展一系列活動,創造條件幫助華僑、華人與中國大陸進行經貿合作。這在一定程度上對進一步擴大華僑華人合作伙伴范圍具有相當的影響力和積極作用。因此,依托華僑華人與大陸經貿合作的需要,擬定互利互惠的華僑金融支持政策,并在華僑商會、華人社團中不斷擴散和影響,在華僑商會活動與大陸經貿合作自然結合的同時,既服務當地華僑華人對華投資需要,也促進了華僑金融業務的發展。
新發展格局下,抓住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機遇
后疫情時代,中國經濟增長成為世界發展的引擎,在構建新發展格局的當下,中國對外開放的步伐加大。這與中國“一帶一路”合作倡議,積極發展與沿線國家的經濟合作伙伴關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的初衷不謀而合。在區域全球貿易一體化發展的當下,作為連接東盟等發展中經濟體和日韓澳新等成熟經濟體的樞紐環節,中國憑借在區域產業鏈、供應鏈中的地位,可以華僑經濟、華僑金融為紐帶建立和加強區域內聯盟,提升區域內經濟一體化水平,通過區域內多層次合作,促進華僑經濟圈和華僑金融的發展,最終促進中國與區域內國家和地區的共同發展繁榮。
責任編輯:陳嘉輝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