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曝光臺315特別活動】近年來,銀行卡被盜刷、買理財遇飛單的案例屢見不鮮,金融消費者維權舉步維艱,新浪金融曝光臺將履行媒體監督職責,幫助消費者解決金融糾紛。 【在線投訴】
來源:環球老虎財經
從子保理公司違約,到大公國際唱空,再到踩雷龍力生物債務違約,歷經磨難的陸金所在陣痛之中被迫完成了轉型——其從一家高大上的“非標圈淘寶”,成為了一家老套的P2P+第三方財富管理公司。
制度配套,資本期待,眾星捧月的“獨角獸”陸金所被傳上市計劃已經3年之久,如今卻依舊不見成行。
3月21日,在中國平安2017年年度業績發布會上,有媒體報道平安集團副首席執行官、首席信息執行官兼首席運營官陳心穎表示陸金所今年沒有上市計劃。
有意思的是,為了防止投資者對該措辭過度演繹,平安集團董秘隨后進行了澄清,表示“陸金所今年沒有上市計劃”曲解了原意,而陳心穎的原話是“科技類公司會根據市場情況及業務發展情況來決定這些公司的上市時間表。”
而根據英國《金融時報》援引知情人士消息,陸金所擱置了上市計劃,原因是等待主管部門預計將實施的一項新牌照制度明朗化,而該牌照或許與網絡借貸有關。
時間回到2015年,中國平安舉行2015年度業績發布會。集團總經理任匯川向記者透露:旗下最大互聯網金融交易信息服務平臺—陸金所將不早于今年下半年啟動上市計劃,如今,陸金所的上市時間,已經變成了一個資本市場未解之謎。
胡潤2017獨角獸榜上,陸金所以超過1千億的估值水平,雄踞獨角獸榜單第七,在互金獨角獸中,陸金所的地位僅次于同樣沒有上市時間表的螞蟻金服。事到如今,獨角獸上市的環境天時地利人和,陸金所一再推遲,難言之隱在何處?
資產管理規模僅增5%,P2P業務回光返照
根據《金融時報》報道,陸金所2017年上市計劃擱淺,與網貸遭遇強監管不無關系。
2017年,現金貸迎來了名利雙收的一年。這名利雙收的“利”,是趣店、拍拍貸的暴利和市值神化;而這名,除了聞名,也有罵名。裸貸,資金池,暴力催收,砍頭息,動輒100%的利息,無不考驗著現金貸模式的商業倫理。
而原本定位非標金融資產交易平臺的陸金所,在2017年經歷了從金融資產交易平臺,向傳統P2P轉型的“回光返照”。
根據平安年報披露的數據,陸金所全年管理貸款規模2884.34億,同比增幅達到96.7%;但相應的,陸金所全年資產管理規模增福為4616.99億,其僅同比增長5%。作為眾星捧月的獨角獸,我們似乎難以想象有任何一家獨角獸公司的擴張速度比陸金所還低。同樣,對比平安旗下的三大獨角獸和子業務條線,我們也近乎找不出主要業務數據增福低于10%板塊。
再簡單做一個計算——自詡非標淘寶的陸金所,目前的“貸款管理規模”在“資產管理規模”中的占比,已經從2016年年底的33%,驟然提升至62.47%,其儼然成為了一個以借貸為主業的公司。
而在管理資產大部分轉化為管理貸款的背景下,陸金所在中國平安的年報中被披露完成全年盈利。但是對盈利具體數據以及盈利主要來源,平安似乎羞于啟齒。
年報披露的另一項數據顯示,中國平安持有陸金所控股43.74%,持有陸金所年末資產凈額為119.96億,據此推算陸金所全盤資產凈額達到274.25億,占其貸款管理比例僅為9.5%。而根據最新的2018年非系統重要商業銀行資本要求7.5%、8.5%和10.5%,如類比商業銀行的統計口徑,陸金所資本充足率的水平尚且達不到對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的要求。
而考慮到陸金所的并購活動密集,推算核心資本比例或將更低。
根據老虎財經獲知的信息,近月,監管機構已經對一部分涉獵借貸業務的公司進行風險評估,而其中最大的緣由,就是部分機構行商業銀行業務之實,貸款業務風險偏大,凈資本率卻遠遠不足。
錯位競爭,優勢淪喪
2015年,中國平安董事長任匯川在描述陸金所定位時旗幟鮮明的表示,陸金所不等于P2P。2015年中國平安的年報,將陸金所描繪成“最大的互聯網金融交易信息服務平臺”,而隨著互聯網金融風云巨變,非標理財管理趨于嚴格,平安的產品目標,開始日益傾向傳統的,類似天天基金、好買基金等第三方財富管理公司。而上述商業模式即使在披上了互聯網的遮羞布后,仍然是維持了五年多的紅海行業。
事實上,陸金所過往三年的年報,同樣透露著類似的信息。
從2015(上)、2016(中)、2017(下)三年中國平安年報對陸金所措辭變化不難看出,消費金融的重要性,已經從2015年的只字不提,逐漸變成了2017年位居機構間交易之前。而所謂的平臺型業務的本質,與金融科技密切相關的交易信息服務,已經被放在了末端。
不過,即使從業務范圍橫向對比其他借貸類企業,陸金所亦無優勢。
根據中國平安2017年年報,陸金所截止2017年年末的平臺注冊數,活躍用戶數,累計借款人數分別為3383萬人、961萬人和749萬人;對比陷入風暴之中的趣店,后者的注冊用戶數,授信用戶數分別達到6240萬與2620萬,活躍借款人為690萬人,其與陸金所的累計借款人數量趨同,并有趕超趨勢。
有分析認為,陸金所初期獲得成功,一方面依靠其起步偏早,另一方面依托平安子公司的地位,采取了販售平安系原生資產,并采取關聯擔保增信的模式,同時切割降低標的投資門檻,才一舉獲得“獨角獸”的稱號。隨著監管趨嚴,以及大公國際的“差評”等等負面影響,陸金所的優勢在三年中開始被逐漸蠶食。
如今,平安系在陸金所系列資產中扮演的角色,更多為增信,代銷以及通道(平安大華基金,陸基金等)。而這一轉變,或許與陸金所自2015年以來的股權變更有關。
陸金所股權迷霧
事實上,陸金所早期以內資為主的公司存續結構已經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名為陸金所控股(Wincon Hong Kong Investment Company Limited)的外資實際控制陸金所的全盤業務。
根據中國平安2017年年報顯示,中國平安對陸金所控股的持股比例為43.76%。由于外資持股的原因,無公開資料明確支持,陸金所子公司控股結構在外界看來仍然是一團迷霧。
根據相關資料,從2014年開始,中國平安通過一系列眼花繚亂的運作,令陸金所的持股從74.91%降為49.99%。而這個“敏感”的49.99%,代表著陸金所能夠被平安集團剔除在其合并報表的范圍之外,僅以權益統計的方式納入年報。
而通過工商信息軟件反查Wincon Hong Kong Investment Company Limited(陸金所控股),工商在冊數據僅顯示其投資過一家公司,為陸金所(上海)科技服務有限公司,其為陸金所2015年在上海自貿區試驗設立的新業態子公司之一。除此之外,陸金所控股再無任何投資。
根據媒體對一些公開資料梳理,陸金所2011年成立時,股東之一史良洵即為當時陸金所的首任總經理,股東謝虹為平安科技副總經理。2013年,陸金所做了股權變更,單獨成立一家西藏林芝金生公司,股東為陸金所的5名高管人員。2015年3月,陸金所完成A輪融資4.85億美元,根據2015年6月登記的股權變更信息,平安將持有陸金所股權的三分之一,約25%,都轉讓給了平安集團高管和陸金所高管所控制的企業。
責任編輯:張文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