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41家外資銀行在華經營境況:資產規模邁過3萬億,對公強于零售

拆解41家外資銀行在華經營境況:資產規模邁過3萬億,對公強于零售
2024年08月12日 20:46 21世紀經濟報道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黃子瀟 深圳報道

  2006年圣誕節前夕,中國履行WTO入市承諾,原中國銀監會批準了9家外資銀行在中國境內的分行轉制為法人銀行,開啟了外資銀行在華展業的新起點。

  18年后的今日,我國外資法人銀行數量已增長至41家,但整體資產規模僅與一家頭部城商行相當。有業內專家認為,外資銀行的發展與預期相比還有一定差距,其市場滲透率不高,且面對的監管環境比較復雜。

  國家金融監管總局8月9日發布的二季度數據顯示,外資銀行上半年共實現149億凈利潤,約占銀行業整體1.2%;凈息差為1.46%,低于銀行業1.54%的平均水平,但同比收窄幅度較大型銀行、股份行略少。

  從業務特點來看,外資銀行相較中資銀行更聚焦于對公業務,部分外資行在中國內地不做個人業務。

  此外,外資銀行正加速以資本方式入局中國內地。今年初,多家外資銀行增持了中國城農商行股份,專家表示此舉有助于中資銀行在短期內充實資本金,長期帶來更多國際資本,從而資金實力和全球資本運作經驗。年初,監管取消外資對銀保機構持股比例限制,為外資銀行的擴展提供了新契機。

  面臨著行業性的息差收窄,對公業務的路徑依賴,在華業務限制的不斷放開,外資銀行的未來十年又將如何?

  梯隊分化的外資銀行

  據年報數據,從資產規模來看,41家外資法人銀行總規模約為3萬億元,與一家頭部城商行體量相當。從凈利潤來看,據國家金融監管總局8月9日發布的數據,外資銀行上半年共實現149億凈利潤,約占銀行業整體1.2%,相較去年同期的116億有所提升。

  整體規模利潤占比不大,是否意味著外資銀行在華發展與預期仍有一定差距?

  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主任曾剛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外資銀行份額相對較低,原因在于中資銀行規模的迅速擴張。過去二十年,得益于房地產城投的拉動模式,中資銀行規模實現了數十倍的增長;而外資銀行的對公業務多在跨境制造業,與地產模式相對不匹配,難以達到中資銀行增速。但自外資銀行法人化以來,機構數量的不斷增加,對中國市場的介入深度的不斷增強,這一成績也有目共睹。

  另一方面,經過十余年的發展,外資銀行中也逐步分化出了多個梯隊。

  按照2023年末資產規模來看,匯豐銀行(中國)以6165.83億元的規模位于外資行第一;次席為規模達3219.97億元的渣打銀行(中國)。然而,第3至11名差距不大,均處于1000至2000億的區間,由高至低依次為東亞銀行(中國)、花旗銀行(中國)、星展銀行(中國)、三菱日聯銀行(中國)、南洋商業銀行(中國)、富邦華一銀行、三井住友銀行(中國)、瑞穗銀行(中國)、華商銀行。

  從規模變化來看,2023年,匯豐中國、渣打中國實現了資產規模正增長,但東亞中國、花旗中國、三家日資銀行均有不同程度的縮表。其中兩家銀行變化幅度較明顯:渣打中國規模同比上升18.2%,該行年報解釋稱主要是由于金融投資余額、拆放同業余額以及發放貸款和墊款余額上升所致。恒生銀行(中國)規模在去年降至1000億以下,同比降幅達21.5%。該行年報顯示,各項貸款降低約186億元,其中對房地產行業、金融行業的信貸投放大幅下降。

  一位外資銀行人士向記者表示,過去一年,該行在信貸投放上變得更為謹慎,這對貸款規模產生了影響。去年該行通過降低貸款中房地產行業的比重,來優化資產負債表結構。

  同時,外資銀行的盈利狀況也出現了分化。2023年,渣打中國實現了34.3%的凈利潤增幅,但東亞中國的凈利潤減幅高達86.72%。

  此外,二季度末外資銀行凈息差為1.46%,低于銀行業1.54%的平均水平,但同比收窄幅度較大型銀行、股份行略少。

  “息差收窄給銀行業帶來比較大的壓力,星展中國也同樣出現了這一情況。不過,對比其他外資行、中資銀行,星展中國的息差收窄的幅度相對較小。” 星展中國行長鄭思禎在星展銀行2024粵港澳大灣區論壇上向21世紀經濟報道等媒體表示。

  一家日資銀行人士也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由于該行的企業客戶有部分外幣收匯,因此該行吸收了部分美元存款。隨著當時美金浮動利率上升,但對客利率不變,銀行會因此獲取一定收益。

  零售難以建立優勢

  與大型銀行、股份制銀行相比,多數外資銀行更聚焦對公業務,一方面服務中國內地企業出海至所在國(地區),另一方面服務所在國(地區)企業落地中國內地。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據Wind數據統計,截至發稿, 41家外資銀行中有33家披露了貸款業務結構。記者計算發現,33家銀行對公貸款規模加總占總貸款規模比重約78.6%,其中13家個人貸款規模為零。

  整體來看,行業頭部的外資行擁有一定規模的個人銀行業務。究其原因,外資銀行多聚焦于高凈值人群,達到一定的體量才足以支撐其高端財富管理業務。另一方面,外資行的開戶門檻較高,以匯豐中國卓越理財為例,若日均余額不足50萬元,則會收取賬戶服務費。

  同時,近期也有外資銀行停止了其個人銀行業務。6月11日,花旗與匯豐分別宣布,花旗向匯豐出售中國內地的個人財富管理業務完成交割。花旗銀行(中國)行長陸烜表示,未來該行會更加專注于企業和機構客戶業務。

  與保留了部分個人業務的頭部外資行相比,腰部、尾部的外資行通常聚焦于企業客戶在中國內地和所在國(地區)的雙向遷移,這一模式在日資銀行中最具代表性。瑞穗銀行(中國)年報顯示,該行以投資落戶中國各地的日資企業、跨國企業和中資本土企業為對象開展業務。

  有業內人士認為,若銀行對單一業務的依賴度較高,雖然能夠在短期內帶來較為穩定的收益,但也存在一定的風險和局限性。

  不過,曾剛認為,外資銀行不一定需要為了追求規模而改變經營策略。外資銀行在跨境結算、貿易融資方面已經與客戶建立了長期關系,可以在這一方面繼續延伸。在零售業務方面,外資行缺少線下網點,其數字化進程也未跟上中資銀行,因此優勢并不明顯。

  此外他表示,外資銀行在不良率、凈息差上維持著不錯的水平,這一穩健的風格也值得中資銀行業學習。

  加速增持中資銀行

  隨著銀行業開放的逐步推進,外資銀行正加速以資本方式入局中國內地。

  今年年初,星展銀行增持深圳農商銀行成為后者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由13%升至16.69%;法國巴黎銀行作為第一大股東再次增持南京銀行7986.85萬股,增持完成后,法國巴黎銀行持股占比由16.37%,提高到17.04%。

  中國人民大學深圳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宋科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這表明了外資銀行對中國市場的信心和長期承諾。通過增持股份,外資銀行可以獲得更大的市場份額。通過本地化合作,更好地理解和適應中國市場的特殊需求和動態,提升其市場競爭力和適應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外資銀行增持中資銀行會對后者的流動性創造、風險承擔方面產生相應影響。

  宋科表示,外資增持中資銀行有助于后者短期內充實資本金,長期也帶來更多國際資本,從而增強資金實力和全球資本運作經驗。研究表明,外資持股通過向中資銀行委派董事或高管可降低中資銀行風險承擔,并表現出更低的總體違約風險、資本短缺風險、資產風險等。

  值得注意的是,外資銀行資本充足率達19.47%,已經連續多時處于同業中最高水平。

  究其原因,他表示,根據相關管理條例,外資銀行在中國市場的業務仍受到一定的限制,例如不能發行金融債券、僅能買賣政府債券、金融債券和股票以外的其他外幣有價證券等限制。此類限制導致外資銀行資金周轉較慢,閑置資金較多。

  其次,外資銀行在中國市場的風險控制體系主要復制母行模式。在法人化轉制初期,由于對中小企業客戶的拓展緩慢。短期資本消耗性資產(如票據貼現和非銀行同業業務)雖能平衡資本利用率,但由于風控體系嚴謹,不會單獨加大杠桿。外資銀行的資產端業務尚未充分發展起來。

  因此,如何平衡資金利用效率以及資產充足率,仍會是外資銀行要面對的問題。

海量資訊、精準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

責任編輯:曹睿潼

VIP課程推薦

加載中...

APP專享直播

1/10

熱門推薦

收起
新浪財經公眾號
新浪財經公眾號

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圖文直播間
  • 視頻直播間

7X24小時

  • 08-19 佳力奇 301586 --
  • 08-15 小方制藥 603207 --
  • 08-13 太湖遠大 920118 17
  • 08-12 國科天成 301571 11.14
  • 08-05 巍華新材 603310 17.39
  • 新浪首頁 語音播報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