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五大行投資、和BAT掰手腕,這家AI公司奔赴港交所
來源:新言財經
作者:周舟
AI公司IPO又有了新消息。據證監會近日披露,人工智能企業“第四范式”已正式啟動赴港上市流程。
創立于2015年的AI公司“第四范式”,創造了個不小的“奇跡”,成為五大國有銀行聯合投資的唯一科技類公司,而上一次被三家國有大行聯合投資的是“中國銀聯”。
2018年,五大國有銀行參與了“第四范式”的B+輪、C輪融資。2020年4月,中信銀行參與其C+輪融資,估值約20億美元。
五大行聯合入股,為哪般?
多家國有大行“聯合”投資一家創業公司,并非巧合。
銀聯被國有大行看中,是因為銀聯本身就服務于各大銀行。它可以建立統一的銀行卡規范,實現各家商業銀行之前的信息互通、資源互享。
況且,當時銀聯的投資方僅涉三家國有大行。第四范式卻一下吸引了五大國有銀行,一家商業銀行(中信銀行),共計六家銀行的投資。
這在國內銀行業,還是第一次。
“國有銀行們”為什么要大舉投資人工智能企業?其中一個答案是:人工智能給銀行部分業務帶來了非常明顯的提升。
在AI核心系統上,銀行可以構建從營銷、反欺詐、審批、貸后管理、運營等全生命周期的AI業務場景落地。而這些環節,都是銀行可以通過AI來提高效率的。
以AI營銷為例,工商銀行在2020年年報中披露,其一線營銷人員依托“AI大腦”向954.62萬客戶提供 “千人千面”的精準服務。在使用AI營銷模型的情況下,理財產品營銷響應率、基金產品營銷響應率均顯著提高,觸達了更多目標客戶。
雖然AI想在一個行業全面落地,還有很長一段路,但從某些場景看(信用卡營銷、風險端識別欺詐風險、信用風險、合規風險等),AI已經獲得成功。
業內人士預計,未來80%以上的業務應用都將基于或者直接由AI技術實現。而這對銀行各業務效率的改變,是一種顛覆。
當然,各大國有大行對“第四范式”的投資,不僅是嘗到了實際甜頭后的“自然反應”,還有更深的一層考慮——建立銀行系科技子公司。
彼時,興業、平安、招商、光大等股份制銀行先后于2015年后成立了金融科技子公司,在他們的一番試水之后,國有大行也準備各自成立其科技公司。
據戴文淵回憶,“第四范式”和中國工商銀行等幾家銀行深入接觸,是在2017年下半年。工行最初希望找到能夠幫助其建立自主AI開發能力的企業(工銀金科),在經過了比一般商業資本更加深入細致的投資盡職調查后,最終做出了投資決定。
而在盡調過程中,工行給第四范式測試了超過6個以上的不同業務場景,基本上都取得了百分之一百以上的效率提升,這也讓各大國有銀行最終決定選擇了第四范式。
硬剛BAT,“第四范式”勝算幾何?
第四范式幫助銀行建立銀行科技公司,變相的也是為自己培養“競爭者”。
然而,這并不是創始人戴文淵立馬需要解決的問題。銀行科技子公司,未來或許會成為“大敵”,但他們的成長需要時間。而BAT等互聯網公司給他的壓力,近在眼前。
2017年,百度宣布“all in AI”后,在專利數量上,連續三年奪得桂冠。
在國家工業信息安全發展研究中心、工信部電子知識產權中心發布的《2020人工智能中國專利技術分析報告》顯示,百度人工智能領域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分別為9364件和2682件,都位列第一。在商業落地上,百度服務近200家金融機構。
而騰訊在專利申請量上擁有8450件,騰訊稱已服務2000多家金融客戶。阿里云更是在云服務市場持續保持市場份額第一,和螞蟻集團的“強強聯合”,更是在金融市場掀起陣陣波濤。
而同期的“第四范式”并沒有進入前十。數據顯示,目前第四范式只有421項專利,與百度、騰訊、華為、阿里等公司有一定差距。
在百度和華為工作了5年的戴文淵,很清楚這些巨頭的實力。但他也了解巨頭并不是萬能的,他們也有自己的劣勢。
巨頭們在通過互聯網衍伸出來的資源上擁有巨大優勢,但是他們四面出擊,在金融等單一領域的投入的人力和精力并不十分集中。
在技術能力和專利上,百度的確碾壓一眾對手。但技術和商業落地之間,還存在一道深深的鴻溝需要跨越,這給了“第四范式”等AI創企更多的機會。
戴文淵在一次談話中表示:“公開競標,從未輸過BAT。”
事實上,“第四范式”在與BAT等公司同臺競爭中,表現也可圈可點。比如2020年12月30日,在經過一系列交鋒后,“第四范式”和華為等公司共同獲得2000萬元軟件升級保護服務訂單。
“第四范式”遠談不上不可替代,但作為一家在金融領域有大量落地場景的AI公司,還是有機會在許多TO B領域超越巨頭。
挑戰‘AI四小龍’,瞄向‘中小銀行’
BAT之外,“第四范式”也遠非高枕無憂。
第四范式曾在2019年、2020年兩年進入CBinsights公布的 AI 100榜單‘全球 100 家最具潛力人工智能創業企業’名單中。但在2021年,并未上榜。
一方面,是由于“第四范式”已經逐漸成長起來,另一方面,也是中國誕生了更多一批創新AI企業。
而和第四范式“年齡”相仿的公司,也在對‘AI金融業務’虎視眈眈。
在繼曠視、依圖等上市受挫之后,近日,‘AI四小龍’之一的云從科技終于順利過會。
創立于2015年,總部位于廣州的‘云從科技’,創始人和戴文淵一樣,也是一個80后。
和商湯、依圖等‘AI四小龍’不一樣的是,云從在金融戰略上布局更大。
此外,這兩家公司有很多相似之處,公司成立時間十分接近、都打上了國家隊的標簽,金融業務是它們在垂直行業中業務最大的一塊,都已經成為估值超過百億的AI企業。
雖然云從的定位是‘視覺AI公司’,第四范式的定位是‘人工智能平臺型公司’,但他們都與大行保持著十分密切的聯系,不僅都獲得了國有大行的投資,還在業務上與大行保持高度耦合,頻頻拿下銀行大單。
據云從科技招股書顯示,截至2020年6月30日,在智慧金融領域,‘云從科技’人機協同操作系統及核心應用已覆蓋‘六大國有銀行’在內超過400家金融機構,推動全國超過十余萬個銀行網點進行人工智能升級。
而第四范式也同樣全面布局金融行業,僅2016年,它便拿到了50%的大行市場份額。而如今,第四范式在銀行業的頭部客戶占有率已達80%。據悉,2017年-2019年,第四范式營收年復合增長率390%。
第四范式與云從科技之間的內卷,不僅限于他們。眼神科技、的盧深視等AI公司也在瘋狂爭奪“金融細分業務”。
比如,在智能風控領域,第四范式和云從科技、同盾科技等企業同臺競技;在智能營銷領域,和百融云創、交叉科技、索信達等交戰正酣;在機器學習領域,和百度飛槳、京東數科等也數次爭鋒。
三分天下,群雄逐鹿‘AI金融’
商業競技永不停歇,在不久的未來,“第四范式”還要面臨各大銀行科技子公司的市場爭奪。
目前,工銀科技、壹賬通等實力較為強勁銀行系科技子公司都在向中小銀行開拓業務。
根據艾瑞咨詢報告顯示,2017~2019年,大型國有銀行對于IT的投入金額出現較小浮動,而各家城商行、農商行從30.4%的投入比例,穩步上升到2019年的31.7%。六大行以64.3%的營收占比,遠超上市城商行與農商行7.7%的營收占比。從此可見,中小銀行對于IT需求的旺盛。
廣闊的中小銀行缺乏科技人才,據IDC統計,54%的區域性銀行的科技部門人員在150人之下。而無力發展綜合科技能力,對IT需求強烈的中小銀行市場,將是第四范式等AI服務商們未來最大的“機會”。
在‘AI金融’市場,正逐步形成人工智能公司、BAT等互聯網巨頭、大型銀行科技子公司,三足鼎立的局面。
“第四范式”在夾縫中求生,獲得了五大行的資金支持,也與華為展開技術合作,但在AI市場這一賽場上,他還需要連接更多的伙伴。
參考文章:
艾瑞咨詢《2020年中國AI+金融行業發展研究報告》
AI獨角獸第四范式沖刺港交所IPO:集齊國有五大行入股,剛獲寧德時代制造大單
三大國有銀行同時入股AI第四范式,行業應用新階段
責任編輯:陳嘉輝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