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作家 曾剛 王偉
摘要
2021年二季度,商業銀行主要盈利和資產質量指標持續改善,總體表現較為平穩。2021年6月末,商業銀行資產總額達到281.3萬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了9.2%,繼續保持較高增長。上半年商業銀行累計實現凈利潤1.1萬億元,同比增長11.1%,連續三個季度有所改善。商業銀行整體凈息差為2.06%,較一季度小幅下降,行業整體息差企穩,仍需關注農商行凈息差下降幅度。商業銀行整體不良貸款率1.76%,同比下降0.19個百分點,連續三個季度出現下降。商業銀行整體撥備覆蓋率為193%,較上季末上升6.09個百分點,這反映商業銀行風險抵補能力持續加強,但不同銀行分化明顯的情況依然存在。商業銀行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一級資本充足率、資本充足率的平均水平分別為10.5%,11.9%,14.5%,較一季度均有所下降,主要源自于核心一級資本補充乏力。商業銀行整體流動性覆蓋率為141.2%,較去年高點下降了10個百分點,流動性比例為57.62%,較上季末下降0.85個百分點,不同類型銀行流動性分層現象日趨明顯,流動性風險依然是部分中小銀行面臨的重要挑戰。
展望2021年三季度,穩定中小微信貸和房地產政策、推進碳中和與科技創新、改善風險管控等目標對銀行信貸投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金融機構仍需合理安排信貸投放總量和節奏,全力支持經濟社會發展。銀行機制改革、公司治理完善以及金融風險處置等重點工作將會繼續推進。
目錄
一、2021年二季度的宏觀環境
二、銀行業運行情況
(一)資產規模依舊保持較快增速
(二)凈利潤持續改善,但分化顯著
(三)凈息差小幅下降
(四)風險狀況
三、三季度運行展望
(一)需高度關注重點領域信用風險
(二)繼續推進中小銀行改革和風險處置工作
(三)現金類理財產品管理新規改變理財市場的競合格局
(四)零售不良批量轉讓試點繼續推進,拓寬銀行風險處置渠道
報告正文
一、2021年二季度的宏觀環境
2021年上半年,得益于疫苗接種加速以及各國普遍實施的大規模經濟刺激政策,上半年歐美國家經濟出現了較強勁的反彈,但也體現較為明顯的梯度復蘇、通脹上升、資產上漲、政策邊際轉向等特點。國內經濟方面,二季度GDP同比增長7.9%,兩年平均增長5.5%,比一季度平均增速加快0.5個百分點,經濟增長實現穩中向好,結構優化明顯。6月國內工業生產保持較高增速,產能利用率創近年來新高;代表經濟內生動能的制造業投資加速修復,基建與房地產投資增速放緩,需求端外需帶動出口超預期,貿易順差額創年內新高。消費復蘇加快,增長依賴于限額以上消費的消費結構有所改善。通貨膨脹小幅回落,PPI-CPI剪刀差處于高位。經濟的恢復對上半年銀行業資產質量修復起到一定促進作用。
貨幣政策方面,上半年貨幣政策保持平穩,繼續聚焦對實體經濟的支持。二季度M2同比增長8.6%,社會融資規模存量同比增長11%,較一季度下降1.3個百分點。貸款利率依然處于較低水平,6月末的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為4.93%,創有統計以來的新低,企業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為4.58%,較上年同期下降0.06個百分點,小微融資成本穩中有降。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穩定。6月末CFETS人民幣匯率指數報98,較年初升值3.3%。
二、銀行業運行情況
資產規模依舊保持較快增速
2021年二季度末,根據銀保監會發布的監管指標數據,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本外幣資產336萬億元,同比增長8.6%。其中,其中商業銀行總資產281.3萬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9.2%,占銀行業金融機構比例的83.7%,占比和一季度持平。其中,大型銀行本外幣資產136.2萬億元,占比40.5%,資產總額同比增長8.1%;股份制商業銀行本外幣資產60.3萬億元,占比18.0%,資產總額同比增長8.4%。整個銀行業資產仍保持較快速增長。
貸款增長的同時貸款結構持續優化,主要體現在精準支持制造業、小微企業等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首先,制造業中長期貸款同比增速達到41.6%,增速連續4個月超過40%,其中高技術制造業中長期貸款同比增長達46.3%。其次,普惠金融領域貸款增長速度加快,普惠小微貸款余額17.7萬億元,同比增長31%,比同期全部貸款增速高18.7個百分點。普惠小微貸款支持小微經營主體3830萬戶,同比增長29.2%。上述貸款增速變化體現了在持續推進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政策導向下,民營企業和小微企業的融資環境得到一定程度的支持和改善。
圖1 商業銀行資產及資產增速變化趨勢(單位:億元)
數據來源:中國銀保監會。
凈利潤持續改善,但分化顯著
2021年上半年,商業銀行累計實現凈利潤1.1萬億元,同比增長11.1%。平均資本利潤率為10.39%,較上季末下降0.89個百分點。平均資產利潤率為0.83%,較上季末下降0.07個百分點。分機構類型看,大型銀行和股份制銀行利潤增速同比改善最明顯,均超過10%,城商行利潤增幅相對較小。
從目前已經披露業績預告的銀行來看,去年同期的低基數,以及今年以來實體經濟的持續恢復是銀行利潤增速較快的主要推動因素。一方面,隨著經濟運行逐步恢復,銀行經營壓力得到一定的緩解,凈息差趨于穩定,未來業績改善確定性相對較高。另一方面,今年上半年銀行資產質量繼續改善,撥備壓力減輕也給銀行提供了釋放利潤的空間。
監管數據和上市銀行數據共同印證,行業內部分化態勢仍在持續。對于利潤和營收的分析,可以發現以下幾個特點。首先,全國性銀行和地方性銀行進一步分化,地方性銀行之間也呈現出強者愈強的市場格局,且這一現象可能并非短期趨勢。通過分析部分上市銀行的季度報告也可以發現,區域、結構分化加劇也進一步拉大銀行間經營差異,處于東南沿海及成渝經濟圈的股份行、城商行隨經濟回暖業績迅速回暖;而經濟金融發展較慢區域的中小銀行仍面臨較大的挑戰。其次,營收同比顯著大于凈利潤同比,體現資產減值損失計提力度依然較大。在做實真實不良率政策導向下,撥備計提的大幅增加使得營收與凈利潤指標出現一定程度的背離,帶有一定的政策導向特征。第三,盡管商業銀行整體加大了撥備計提力度,但利潤同比增速依然趨勢向上,說明銀行資產質量還在持續改善,利潤增速改善的持續性有較為堅實的支撐。
圖2 商業銀行凈利潤及增速變化趨勢
數據來源:中國銀保監會。
凈息差小幅下降
2021年二季度末商業銀行整體凈息差為2.06%,較一季度下降1BP。大型銀行、股份行、城商行、農商行凈息差同比變動-1BP、11BP、-11BP和-24BP,農商行的下降幅度顯著高于其他銀行。凈息差的下降,一方面來自于當前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以及中小企業的利息、本金延期的大背景下,銀行資產收益率下行壓力較大;另一方面,受制于負債結構和管理效率等因素,中小銀行的負債成本下降難度較大。
圖3 商業銀行凈息差變化趨勢
數據來源:中國銀保監會。
風險狀況
1. 不良貸款率小幅下降
截至2021年二季度末,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總額為2.79萬億元,與一季度基本持平,同比增速已經下降到2%,已經是今年最低增速。從最近幾年不良貸款余額走勢來看,不良資產余額上升的壓力已有所緩解,上升幅度已大幅低于資產增速。
圖4 商業銀行不良資產余額變化趨勢(單位:億元)
數據來源:中國銀保監會。
二季度末,商業銀行整體不良貸款率1.76%,同比下降0.19個百分點,較上季度末下降0.05個百分點,連續第三個季度出現下降。其中,大型銀行不良率1.45%,同比基本持平,總體保持較低水平;股份制銀行不良率下降了21BP;城商行和農商行不良率同比也出現較大幅度下降,分別下降48BP和64BP,但農商行由于前期增長加快,整體仍然處于3.6%的高位,壓降形式依然較為嚴峻。根據已公布半年報的上市銀行,部分經營業績較好的銀行資產質量也呈現向好的趨勢,招商銀行不良率0.76%,寧波銀行不良率0.79%,均處于較低水平。
圖5 主要類型銀行不良率變化情況
數據來源:中國銀保監會。
不良率的下降,一方面得益于銀行經營業績改善與信貸投放逆周期擴張,但更大程度上還是來自商業銀行加大了不良貸款的核銷力度。銀保監會年初提出,2021年銀行業要保持不良貸款處置力度不減,推動全年不良貸款處置總體多于2020年。各家銀行在監管政策引導下,也普遍增加了不良貸款核銷的力度。據中國人民銀行統計,2021年上半年銀行貸款核銷金額達4334億元,累計核銷5.72萬億元,同比增速達到26.8%。
除了實際不良貸款出現下降,潛在不良資產質量也有所好轉。6月末銀行關注類貸款余額3.75萬億元,同比下降3.4%,連續2個季度下降。關注類貸款規模與占比的下降表明,現階段及未來一定時間,新增不良將處于可控范圍內。同時,隨著疫情影響控制在局部范圍內,經濟回歸到復蘇軌道之內,銀行資產質量總體呈現穩中向好的態勢。
但也要看到,今年以來,商業銀行零售類不良資產增速要快于不良資產增長的總體水平。這一方面在于居民部門負債規模急速擴張。近年來,部分居民的資金杠桿率大幅提升,隨著時間推移逐步進入風險暴露期,而新冠肺炎疫情又加劇了風險暴露,尤其是個體工商戶、小微企業等市場主體的現金流帶來影響,造成了零售類尤其是弱擔保的資產逾期乃至不良集中爆發。另一方面,零售類不良資產核銷需滿足諸多條件,但是眼下具有該項資質的銀行和機構不多,造成長期以來零售類不良資產的處置相對棘手。銀行零售類不良資產的處置將是下一步的工作重點。
2. 風險抵補能力分化較為明顯
撥備覆蓋率體現了銀行抵御預期損失的能力。2021年二季度末,商業銀行貸款損失準備余額為5.4萬億元,較上季末增加1746億元。撥備覆蓋率為193.23%,較上季末上升6.09個百分點,連續三個季度上升;貸款撥備率為3.39%,較上季末上升0.02個百分點。撥備覆蓋率的連續上升,反映商業銀行風險抵補能力持續加強。當前總體撥備情況依然高于監管要求,且在全球范圍內仍處于穩健水平,風險抵補能力仍處于合理區間。
盡管大中型銀行的抵補能力較為穩健,不同類型銀行風險抵補能力也呈現收斂態勢,但分化情況依然存在。具體來看,大型商業銀行的撥備覆蓋率225%,較年初增加了10個百分點。大型銀行本身撥備覆蓋率較高,遠超最低標準,整體較為穩健。股份制商業銀行撥備覆蓋率208%,較年初增加了12個百分點,提升到了200%以上,保持了比較穩健的資產核銷力度。城商行6月末撥備覆蓋率為191%,與年初基本持平。農商行撥備覆蓋率為129%,雖較年初上升7個百分點,但仍顯著低于行業平均水平。
圖6 主要類型銀行撥備覆蓋率變化
數據來源:中國銀保監會。
3. 流動性指標保持穩定
流動性比例。2021年6月末,流動性比例為57.62%,較上季末下降0.85個百分點,分銀行類型來看,大型銀行流動性比例上升0.8個百分點,略有上升,股份行下降4個百分點,城商行和農商行分別上升1個百分點和下降0.3個百分點,整體變化不大。
圖7 主要銀行類型流動性比例變化(單位:百分比)
數據來源:中國銀保監會。
6月末,商業銀行人民幣超額備付金率1.52%,較上季末下降0.28個百分點,整體處于今年來較低水平;存貸款比例(人民幣境內口徑)為78.08%,較上季末上升0.92個百分點。貸存比攀升反映了貸款與存款增速的差異。自2020年1季度疫情發生以來,商業銀行普遍加大了支持實體經濟和抗疫的力度,貸款規模保持較快增長。而存款端,受更加嚴格的負債管理政策的影響,以及金融市場分流等因素,存款增速有所放緩,信貸與存款增速的差異導致存貸比攀升。少數上市股份制銀行二季度存貸比已超過100%,最高接近120%。
圖8 商業銀行整體超額備付金率與貸存比變化(單位:百分比)
數據來源:中國銀保監會。
流動性覆蓋率是衡量商業銀行短期流動性的重要指標,2021年6月末流動性覆蓋率為141.2%,較去年高點(20年3月末為151%)較已經下降了10個百分點,但仍高于《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管理辦法》中要求的100%的監管指標。流動性覆蓋率一般由銀行持有的流動性較好的利率債來滿足,這些資產的收益率相對較低,流動性覆蓋率回調一定程度也體現了商業銀行對于流動性成本的考量。
圖9 商業銀行流動性覆蓋率變化趨勢
數據來源:中國銀保監會。
4. 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下降幅度較大
2021年二季度我國商業銀行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一級資本充足率、資本充足率的平均水平分別為10.5%,11.9%,14.5%。資本充足率較年初下降22BP,連續2個季度下降。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較1季度下降13BP,較年初下降了22BP,是資本充足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核心一級資本補充乏力的主要原因在于,銀行業利潤增速放緩的背景下,內源資本補充能力有限,而與此同時,外源資本補充也受到了經濟環境以及銀行股低估值等因素的影響。從數據看,少數銀行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已接近監管紅線。其他一級資本對資本充足率的貢獻為1.41%,貢獻比例有所上升,體現了近年來監管引導銀行多渠道、多層次補充資本的政策在持續發揮作用,資本結構合理性也在提升;二級資本充足率貢獻率為2.57%,較年初下降了13BP,也在一定程度上拖累了總體資本充足率的提升。二級資本債是商業銀行補充二級資本的主要渠道,但受包商銀行等信用事件影響,中小銀行的二級資本債發行環境總體上并不樂觀,二級資本債補充資本渠道仍不通暢。
圖10 資本充足率結構變化趨勢
數據來源:中國銀保監會。
分銀行類別來看,資本充足率較為穩健的大型銀行和股份行出現一定程度下降,城商行有所提升。大型銀行資本充足率為16.2%,顯著高于其他銀行,且基本在16%以上保持穩定。股份行、城商行、農商行資本充足率分別為13.5%,12.7%,12.1%。
圖11 不同類別銀行資本充足率變化趨勢
數據來源:中國銀保監會。
三、三季度運行展望
需高度關注重點領域信用風險
上半年中國宏觀經濟運行整體向好,但也存在結構失衡的隱憂,可能會對銀行業的運行產生一定的影響。具體來看,一是消費復蘇較為滯后。2021年上半年,服務業和服務消費雖然表現出一些加速復蘇的跡象,但受疫情反復以及收入預期等因素的影響,社會消費品零售的數據顯示消費整體仍較為疲弱。二是投資結構不盡合理。2020年下半年來,投資在經濟增長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而其中房地產投資和基建投資占據了較高的比重。制造業投資恢復較為疲軟,在堅持“房主不炒”以及防控地方政府隱性債務的政策導向下,2021年下半年,現有的投資動力會受到一定的限制,制造業投資能否恢復,將成為經濟穩增長的關鍵。三是出口較難維持高速增長。隨著疫情對全球經濟的沖擊逐步消退,各國產能的恢復,出口較難維持長期的高速增長。從PMI新出口訂單來看,出口企業新增訂單子指數已經持續下降兩個月,結合一些微觀的反饋,預計在三季度中后期出口數據剔除基數可能出現一定的下滑。
結構性失衡之下,下半年整體經濟增長速度可能略有放緩,進而影響銀行營收和利潤的增長空間。加上政策層面對房地產、教育等行業的調控密集出臺,特定企業的風險暴露也可能造成銀行業信用風險壓力的上升。此外,為支持小微企業發展,延期還本付息的政策被延長到了2021年末,考慮到年中疫情反復對小微企業可能會造成的持續性影響,隨著政策的到期,預計部分貸款有出現風險的可能。總體上看,銀行業整體風險仍在可控范圍,而風險抵補能力也處于較高水平,但對重點領域的風險仍需高度關注,并積極加以應對和化解。
繼續推進中小銀行改革和風險處置工作
2021年7月,銀保監會召開全系統2021年年中工作座談會,對下半年的重點工作進行了部署,指出要“毫不松懈地防范化解金融風險。按照‘一行一策’‘一地一策’原則,加快高風險機構處置”,以及“圍繞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一省一策’探索農信社改革模式,提高省級管理機構的履職能力和水平”。從上述表述看,中小金融機構的改革和高風險機構的處置工作將是未來一段時間監管工作的重點。
高風險機構處置方面。風險防范和化解是一項持久的工作,預計未來監管部門將密切關注風險的動態變化,根據不同機構的具體情況,“一行一策”選擇與之相適應的風險處置方式(具體包括注資、兼并、重組、合并等),壓實股東和地方政府責任,有效防范風險外溢,提高風險處置效率,降低處置成本。
省聯社改革方面。2020年5月末,國務院金融穩定委員會辦公室發布11條重大改革的規劃,其中提到要“制定《農村信用社深化改革實施意見》”,同月,銀保監會按照國務院金穩委要求,制定出臺了《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實施意見》,提出在保持縣域法人地位總體穩定的基礎上,統籌做好省聯社改革、農村信用社縣域法人改革和部分機構風險化解工作,開展好相關改革試點,正式啟動了新一輪的省聯社改革。目前,相關改革試點在有序推進過程中,也是監管部門未來一段時間的重點工作之一。總體上,考慮到各省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不一、農信體系的發展也存在較大差異,對于省聯社的改革,還需各省根據實際情況“一省一策”,因地制宜地探索省聯社的具體改革路徑。需要指出的是,無論地方采取何種路徑,省聯社改革都堅持市場化、法制化、企業化的改革方向,堅持農信機構服務“三農”、服務中小、服務地方的基本原則,同時要鼓勵省聯社加大金融科技方面的投入和能力建設,全面提升農信機構的金融科技應用水平和競爭能力,實現數字經濟大潮下農信機構健康、高效、可持續發展。
現金類理財產品管理新規改變理財市場的競合格局
二季度,銀保監會、中國人民銀行聯合制定并發布了《關于規范現金管理類理財產品管理有關事項的通知》,這是監管部門在資管新規確立的行業頂層管理框架下,落實資管新規及其補充通知、理財新規和《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管理辦法》的重要舉措,是對資管行業監管制度的重要補充和細化。與公募基金等其他資管行業相比,受制于客戶風險偏好特征以及自身的投資能力,目前銀行理財產品中,現金類產品仍占據較大的比重,而現金類產品也是過去一段時間銀行理財規模企穩回升的主要來源。而《通知》不僅明確了現金管理類產品的定義,還強化了現金管理類產品風險管理要求,包括對采用攤余成本法進行核算的現金管理類產品實施規模管控,確保機構業務發展與自身風險管理水平相匹配,防范不公平競爭和監管套利。
在現金產品管理新規出臺之后,現金類產品的增長空間可能會受到一定限制,銀行理財亟需尋找新的、符合客戶風險偏好的替代產品,來支撐整體業務規模的進一步提升。從未來看,銀行理財應以凈值化轉型為重要突破,進一步豐富理財產品線,除配置固定收益類資產外,漸進式開展權益等資產配置,滿足投資者個性化和多元化配置需求。而在客戶端,則需要加強投資者教育,提升金融投資深度,普及長期理念和價值投資理念,為產品的多元化培育更好的市場環境。
零售不良批量轉讓試點繼續推進,拖寬銀行風險處置渠道
2021年初,隨著《中國銀保監會辦公廳關于開展不良貸款轉讓試點工作的通知》(銀保監辦便函〔2021〕26號)的正式印發,標志著自2012年《金融企業不良資產批量轉讓管理辦法》(財金〔2012〕6號)發布以來被禁止的零售類不良資產批量轉讓業務,以部分銀行試點的方式被監管正式重啟。到2021年6月初,已有4家銀行7個零售類不良資產包在銀登中心完成了競價,涵蓋信用卡、個人消費、個人經營等多種形式。商業銀行零售類不良資產轉讓業務的重啟,對于規范銀行不良資產處置、化解金融系統風險、提高金融機構服務實體經濟質效,具有重要意義。
截至2021年6月末,有共計446家機構開戶參與個貸不良批量轉讓業務,其中銀行及其分支機構合計305家,占比近七成。工商銀行、浦發銀行、平安銀行、交通銀行等8家銀行先后在銀登中心累計掛牌轉讓零售類不良資產包18個,其中,共有9個資產包的轉讓結果被公示,涉及未償還本息總額合計為1.15億元。盡管試點規模仍然很小,但個貸不良轉讓的潛在市場空間相當龐大,預計后續業務規模將有較大幅度的上升。在銀行零售業務規模持續增長,信用風險有所上升的背景下,個貸不良批量轉讓試點的推進,可以有效提升零售類不良資產處置和出表的效率,對化解金融風險、提高銀行服務實體經濟的質效,具有重要意義。
(本文作者介紹: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主任。)
責任編輯:潘翹楚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