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禾涼
浦發銀行的理財業務竟讓消費者直喊荒唐。
近期,有報道稱,浦發銀行一位客戶在其福州稻田小鎮社區支行開辦證券開戶手續時,花費5.20萬元本金購買了該行理財產品,彼時,理財經理表示風險較低且利率較高,理財期限僅為一個月。
但在該理財經理表示完成全部“證轉銀”后,該客戶卻在核對賬戶明細時發現自己轉出來的錢僅有4.02萬元,較本金5.20萬元還少1.18萬元。
對此,該理財經理表示,只是因為該客戶輸錯密碼,導致部分資金“證轉銀”失敗,但是該“消失的資金”仍然在該客戶的證券賬戶中,可以隨時進行“證轉銀”轉出。就此事,GPLP犀牛財經已發函求證浦發銀行,截至發稿,尚未得到回復。
浦發銀行理財產品牽涉的“事故”并非僅此一件,甚至還出現過“真假理財產品”的囧事。
據媒體報道,2014年6月至10月,浦發西安高新支行客戶經理戚某向4位客戶推薦了一款該分行的某理財產品,且稱該理財產品安全并且收益高,非常適合購買。但是其購買的理財產品到期后均未收到回款,甚至在多次催討之后仍未成功追回本息。直到逐級反映到浦發銀行領導層處才被告知其購買的理財產品并非浦發銀行發行,且浦發銀行對此失信行為表示不承擔任何責任。
銀行理財產品各類投訴事件屢見不鮮。
據中國銀保監會,2020年第四季度,涉及理財類業務投訴3338件,環比減少23.0%,占投訴總量的4.4%。在涉及國有大型商業銀行的投訴中,理財類業務投訴量為1802件,環比減少15.6%,占國有大型商業銀行投訴總量的7.0%;在涉及股份制商業銀行的投訴中,理財類業務投訴量為767件,環比減少56.5%,占股份制商業銀行投訴總量的2.4%。浦發銀行的理財類業務投訴量位列股份制商業銀行前三位。
除了頻遭訴訟,浦發銀行的理財業務正處于內憂外患的“尷尬”情況。
2020年8月,中國銀保監會正式批準浦發銀行籌建理財子公司浦銀理財有限責任公司。
截至2020年末,浦發銀行的個人理財產品余額為9928.06億元,新凈值型理財產品余額在個人理財中的占比提升30個百分點;基金保有規模同比增幅為220%,財富管理收入為70.7億元。
在如今多個大中型銀行加快分食理財業務這塊蛋糕,中小銀行爭相闖進該戰場的時候,浦發銀行面臨的競爭更加激烈。具體來看,浦發銀行不但面臨著工商銀行、建設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交通銀行六大國有行的競爭,還面臨著渤海銀行、青島銀行等城商行的壓力。
同時,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曾剛曾表示,資本是商業銀行的命脈,也是銀行資產擴張的前提,在理財子公司上耗費10億資本,就意味著銀行不得不在其他業務上收縮規模,極端情況下,銀行將不得不收縮100-120億信貸規模。
據公開資料,2018年至2020年,浦發銀行的資產總額分別為6.29萬億元、7.01萬億元、7.95萬億元,其中,貸款總額分別為3.60萬億元、4.03萬億元、4.53萬億元;負債總額分別為5.81萬億元、6.44萬億元、7.30萬億元。
來源:浦發銀行
浦發銀行近3年的資產總額及貸款總額持年上升,在此貸款壓力下,2020年,浦發銀行多次補充資本。
2020年8月,浦發銀行完成發行2020年第一期二級資本債券,此次債券發行規模為400億元,用于補充該行二級資本;2020年9月,浦發銀行完成發行2020年第二期二級資本債券,發行規模為400億元,用于補充二級資本;2020年11月,浦發銀行完成發行2020年無固定期限資本債券,發行規模為500億元,用于補充其他一級資本。
浦發銀行理財業務將會如何發展,GPLP犀牛財經將會持續關注!
(本文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責任編輯:陳嘉輝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