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近年末,央國企剝離金融資產再現新動作。
近日披露公告顯示,山西冶金巖土工程勘察有限公司(下稱“山西冶金公司”)擬轉讓河南鎮平農村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鎮平農商行”)396.24萬股股份,占總股本的0.52%,若轉讓成功,該公司將出清鎮平農商行股份。股權信息顯示,轉讓方山西冶金公司由國有企業國冶三局集團全資持股。
近段時間以來,央國企出手轉讓金融資產的案例不在少數。其中包括中糧科技轉讓所持有的徽商銀行4030.95萬股股份;中國南方電網旗下企業擬出清所持有的桂林銀行全部股份等等。
在受訪專家看來,央國企配合政策要求,強化主業管理,嚴控非主業投資是本輪調整的主要脈絡。但值得注意的是,強化主業管理并不等同于“一刀切”退出金融機構。
山西冶金擬出清鎮平農商行股份
北京產權交易所12月24日披露文件顯示,山西冶金公司擬轉讓鎮平農商行396.24萬股股份,占總股本的0.52%,轉讓底價為513.527299萬元。按此計算,每股作價約1.30元。
鎮平農商行成立于2018年1月26日,法定代表人為李永星,注冊資本7.6011億元。轉讓方山西冶金公司由國有企業國冶三局集團有限公司100%持股,國冶三局集團則由央企中國冶金地質總局100%持股。
從持股比例看,南陽投資集團有限公司為第一大股東,持股13.16%;河南新鄭農村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位于其后,持股9.21%;山西冶金公司持股比例排在最末,持股0.52%,本次轉讓的是持有的所有股份,若轉讓成功將出清所持股份;其他股東持股51.33%。
具體到標的企業情況,披露公告顯示,鎮平農商行2023年營業收入為3.94億元,營業利潤3201.26萬元,凈利潤219.46萬元。今年前11個月,該行營業收入為3.51億元,營業利潤為2518.68萬元,凈利潤為845.15萬元,較上年全年凈利潤增長明顯。
截至今年11月末,鎮平農商銀行資產總額為229.15億元,負債總額215.14億元,所有者權益14.01億元,分別較上年末減少約3663萬元、1046萬元、2617萬元。
信息披露期滿,如征集到兩個及以上符合條件的意向受讓方,選擇以下競價方式:網絡競價(多次報價)。在原股東未放棄優先購買權的情況下,如僅征集到1個符合條件的非原股東意向受讓方,則不再組織上述競價活動,由該意向受讓方單獨進行報價,并以此價格征詢原股東是否行使優先購買權。
這成為了央國企加快剝離金融資產又一案例。
強化主業管理
去年以來,一系列指導文件/會議確定了央國企聚焦主責主業,嚴控非主業金融風險的整體發展思路。
尤其是去年6月3日,國務院國資委黨委召開擴大會議,會議認為要深入貫徹落實《防范化解金融風險問責規定(試行)》;從嚴控制增量,各中央企業原則上不得新設、收購、新參股各類金融機構,對服務主業實業效果較小、風險外溢性較大的金融機構原則上不予參股和增持。
以上要求被市場解讀為“退金令”,其后央國企剝離金融資產顯示出加快跡象。
12月23日,中糧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發布公告稱,擬通過公開掛牌方式轉讓所持有的徽商銀行股份有限公司4030.95萬股。具體將以15627.96萬元公開掛牌轉讓,交易價格將按公開掛牌競價結果確定。如本次股權轉讓交易完成,公司將不再持有徽商銀行股權。
今年8月,中廣核資本控股有限公司擬轉讓桂林銀行3億股股份,擬轉讓股權比例為3.3096%,該公司所持有的桂林銀行股權比例為6%。6月,該行另一名股東廣西鑫盟投資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中國南方電網旗下企業)擬轉讓桂林銀行8279萬股股份,占總股本的0.91%,若轉讓成功將出清所持有的全部股份。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金融發展與國資國企研究所副所長肖欽向界面新聞記者表示,前期部分央國企快速擴張階段的業務多元化布局,在一定程度上出現了資源分散、主業不突出等問題,因此本輪國企改革將強化主業管理作為重點工作之一,加之近期金融市場監管政策的進一步完善和金融市場波動帶來一定風險,是本輪央國企陸續出讓金融資產的主要原因。
從風險管理的角度看,“央企投資設立的部分信托公司、財務公司、商業保理公司、私募股權投資基金等,近年來在公司治理、產品發行、風險管理、投資者權益保護等方面較為薄弱,存在一定風險隱患。”招聯首席研究員董希淼向界面新聞記者表示。
另有分析認為,地方國企剝離金融資產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解決地方債務困局。就此,肖欽分析稱,央企剝離金融資產主要還是處于主業管理和自身資產結構調整的需求。但一些地方國企在剝離金融資產后,有助于盤活存量資產,確實對緩解地方債務有一定幫助。因為相對而言,從收益上看,金融類的資產還算比較優質類的資產。
盤活存量資產,促進地方債務問題解決的確也是政策所向。2022年5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進一步盤活存量資產擴大有效投資的意見》提出,鼓勵國有企業依托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按規定通過進場交易、協議轉讓、無償劃轉、資產置換、聯合整合等方式,盤活長期閑置的存量資產,整合非主業資產。今年3月,財政部部長藍佛安亦提及“通過安排財政資金、壓減支出、盤活存量資產資源等方式逐步化解風險,在債務化解過程中找到新的發展路徑”。
“但這一波退出金融類業務的主要核心原因還是強化主業管理?!毙J強調。
并非“一刀切”
近日國有資產公布了最新賬本。
11月5日,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二次會議審議了國務院關于2023年度國有資產管理情況的綜合報告。報告顯示,截至2023年末,中央國有金融資本權益總額21.0萬億元,對應中央管理金融企業資產總額289.6萬億元、負債總額260.0萬億元。地方國有金融資本權益總額9.6萬億元,對應地方金融企業資產總額155.5萬億元、負債總額138.2萬億元。匯總中央和地方情況,全國國有金融資本權益總額30.6萬億元,對應金融企業資產總額445.1萬億元、負債總額398.2萬億元。
如此體量,若剝離金融資產動作愈加頻繁,央國企自身經營會受到哪些影響?
肖欽表示,最直接核心的影響就是融資成本。“如果一家金融企業從央企控股、地方國企控股企業,變成無實控人或者民營企業,那么該企業的融資成本會相應提升,原有一些依托央國企資源拓展的業務渠道也會受到一定程度影響?!?/font>
“但從正面的角度看,如果相關金融企業退出央國企序列,在一定程度上也縮短了企業決策的鏈條,在合法依規運營的前提下,其經營管理效率可能會有所提升。”肖欽補充稱。
另一方面,有受訪專家向界面新聞記者強調,強化主業管理并不等同于“一刀切”。
“并不存在央企‘一刀切’退出金融機構的要求,這完全是一種誤解。”董希淼表示。
其實,這在政策文件上也有體現。去年11月,國務院國資委黨委召開的擴大會議上,相關表述為“聚焦主業,著力嚴控增量,切實優化存量,立足發展與企業產業特點相符合、主業需求相配套的金融業務,提高為主業提供服務的金融業務占比,提升服務主業實業的能力和水平”。
不是“一刀切”的同時,也不應該“一刀切”。
董希淼補充稱,央企如果要退出部分金融企業,應當穩妥地進行逐步退出,制定分步實施的方案,并做好解釋溝通工作,不能一刀切地快速退出,要盡量減少對金融企業、地方金融組織以及社會帶來的沖擊。在有些時候,央企持有股份具有一定指標性意義,如果央企快速退出,可能不利于相關機構穩定與發展。
展望來看,央國企剝離金融資產將是主流趨勢嗎?肖欽認為,至少在這一輪國企改革周期之內,央國企逐步退出非主業范圍的金融資產肯定是一個大趨勢,因為近年來對央國企的要求都是強化主業管理。
在董希淼看來,央企金融子公司具有“集團公司成員單位”和“金融行業成員單位”的雙重角色,因此,這類企業所受到的監管也是雙重的,嚴監管必不可少。
“下一步,應對央企金融子公司和金融業務實施機構監管、行為監管、功能監管、穿透式監管、持續監管,引導其更加規范經營,更好地服務產融結合,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同時,適當退出部分金融領域,既有助于防范金融風險,也有利于聚焦央企的主責主業?!倍m到ㄗh。
責任編輯:秦藝
VIP課程推薦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