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北京商報
“借錢就找省唄,低息信用借貸合規平臺。”這是薩摩耶云旗下借款平臺省唄在App宣傳頁的介紹。標注最高可借20萬元,年化利率5%起,堅持以“不做高利貸”為產品底線,專為年輕人提供優質、低息的賬單分期服務。
但近日有消費者向北京商報記者反饋,在省唄借款“不省心”。
貸款利率并非低息,盡管宣稱個位數起,但實際貸款利率高達36%;信息授權亦存隱患,授權的協議內藏玄機,竟一鍵捆綁數十份協議。
此外,貸款過程中多次引導會員特權和風險監測,“優先審核”的噱頭下,或進一步加重貸款成本。預約借款亦存隱患,真實貸款資金方“蒙面”,助貸平臺層層推薦,消費者知情權和選擇權面臨“破防”。
融擔費竟比總利息還高
王瑤(化名)是一名剛畢業不久的“00后”,在一線城市工作僅一年多時間,她告訴北京商報記者,無意間看到省唄的借貸廣告,本想著應個急,但沒想到一通操作下來,通過的貸款利息竟達36%之高。
據王瑤所述,出于周轉需求,她近期通過省唄App嘗試貸款,在填寫相關個人信息、同意系列貸款協議后,共獲得1萬余元的貸款金額,盡管App下載頁面宣傳借款超低息,綜合年化利率5%起,另外平臺首頁也標注年化利率5%—36%,借1萬元用1年日均息費8毛錢起,但沒想到的是,這個“起”字背后大有文章。
“我很少貸款,也從未逾期,沒想過給我貸款低到5%,但也不至于高到36%吧?”王遙看到生效額度,開始動搖。
其中一大顧慮是36%的高利率。據其向北京商報記者提供的貸款頁面,借款11500元,分12期來看,預估每期還款1155.3元,還款總額達13863.63元。
另外則是比利息費還高的融擔費。從貸款頁面來看,總還款額中,其中除了11500元的本金外,總利息約250.67元,此外還包含了約2112.96元的總融擔費。“擔保費比利息還要高,這對我來說壓力太大了。”王瑤感慨。
多方業內人士告訴北京商報記者,作為助貸平臺,因為部分客群下沉,因此在借貸產品的年化利率上比銀行要高,但最高也基本都在36%以內,有的則控制在24%以內,并且呈現不斷下行的趨勢。從省唄平臺36%的利率水平來看,已處于行業內的偏高水平。
素喜智研高級研究員蘇筱芮表示,這一年利率確實超出了貸款行業一般定價的范疇,加大了金融消費者的利率負擔,也不符合當前行業整體降息的趨勢。
對于王瑤所述情況,北京商報記者向省唄方面求證背后原因,未收到后者回應。另外,記者進一步對省唄產品進行了親測,從申請通過的貸款利率來看,顯示為24%。同以借款11500元為例,分12期還款,預計每月還款1087.43元,還款總額13049.22元,除了本金外總利息761.13元,此外還包括788.09元的總融擔費用。
需要注意的是,省唄平臺運營公司為深圳無域科技技術有限公司,為深圳薩摩耶數字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薩摩耶數科”)旗下公司,法定代表人林建明,而在省唄平臺為用戶提供服務的融擔公司之一湖南匯鑫融資擔保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湖南匯鑫”),法定代表人與省唄平臺為同一人林建明,且其母公司亦為薩摩耶數科。
“助貸公司為薩摩耶數科旗下公司,融擔公司同為薩摩耶數科旗下公司,那不就是左手倒右手,變相突破利率上限。”蘇筱芮直言,這一操作并不合理,通過擔保變相抬高貸款利率,給金融消費者帶來沉重的負擔,另外還要考慮這一擔保費用是否可選,若不可選,則涉嫌強制金融消費者,侵犯了后者的選擇權。
針對這一高昂的融擔費用,北京市中聞律師事務所律師李亞則稱,網貸融擔費用高主要是因為一般借款人沒有抵押物,平臺風險相對較高,為了降低資金回流難的風險,平臺可能會收取較高的費用。如果平臺在借款合同中明確告知借款人相關費用構成,并保證消費者的知情權和選擇權,且融擔費用與平臺風險比例承擔合理,則該筆費用的收取一般沒有問題,但如果過高的話,可能被視為變相收取的利息。
李亞進一步介紹,如果融資擔保合作方為非金融機構,根據我國法律規定,民間借貸的年利率上限為合同成立時一年期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的4倍,一般在15.4%左右。即便融資擔保合作方為金融機構,年化利率也不能超過24%,年化利率36%是過高的,建議消費者在貸款平臺簽訂資料和協議的時候切記仔細、認真閱讀相關條款,謹慎簽署。
預約借款背后的一鍵授權
除了比總利息還高的融擔費用外,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貸款過程中,省唄平臺設置的預約借款,同樣引發關注。
在省唄平臺貸款過程中,放款前平臺提示用戶可“預約借款 優先放款”,其中需要借款人點擊同意《個人借款合同》《個人委托擔保合同》及相關合同協議,同意當該資金方放款失敗時,匹配其他資金方進行放款,最終金額以金融機構實際審批發放為準。
也就是說,要想實現預約借款,需要消費者提前勾選多家貸款機構的借款合同和個人信息授權。北京商報記者在實際操作中梳理發現,相關合同協議包括《非在校大學生承諾書》《借款區域承諾書》《約定管轄與約定送達地址確認函》《個人信息查詢及使用授權書》《扣款授權書》等。值得一提的是,《個人信息查詢及授權使用書》中包括多家融擔公司、消費金融公司、農商行、小貸公司等機構在內的數十份個人征信查詢書。
另據省唄平臺服務內容,平臺提供借款撮合服務,消費者通過平臺向第三方金融機構發起借款申請,并通過平臺合作的湖南匯鑫或深圳融合融資擔保有限公司上傳、提供個人信息及借款需求并簽署相關協議。即意味著消費者授權湖南匯鑫或深圳融合可根據業務安排、授信機構的要求及相關標準,自主為消費者選擇一個或若干合作金融機構,并向其提供消費者的必要信息。
消費者申請借款時,可自主選擇使用第三方擔保公司提供的增信產品,借款申請將由湖南匯鑫或深圳融合提交至省唄合作的金融機構,若第一次推送的金融機構未同意對乙方進行授信,將再把乙方的借款申請推送至第二家合作金融機構進行審核,依此類推直至金融機構同意進行授信。
李亞告訴北京商報記者,“預約放款”一方面是平臺用來吸引消費者的宣傳手段之一,另一方面平臺在放款前可以提前掌握消費者的貸款需求。雖然用戶自行點擊相關合同協議同意匹配其他資金方進行放款,但由于用戶簽訂時處于弱勢地位,可能并非是其真實意思表示,所以在簽訂之前對隱私信息條款的約定一定要給予高度關注,如有不利,用戶還是需要與平臺或聯系人溝通或者放棄在該平臺的貸款,最大可能地避免隱私信息的泄漏。
此外,“預約借款”背后反映出的商業邏輯,其實是各家機構的風控策略存在差異,在某些金融機構信用評估不予通過的借款人,在其他平臺卻有可能獲取借款。在蘇筱芮看來,這其中,省唄平臺扮演著助貸這樣的角色,以“資金路由”的方式,將機構合作伙伴的資金與借款人的評估結果、授信額度進行匹配,這種功能看似便利了借款人,只需“一鍵”即可快速借款,但實際上金融消費者的個人隱私信息易被層層傳輸采集,甚至有可能會在短期內使得征信變花。
另從北京商報記者實測及多位消費者貸款過程來看,不僅僅是預約借款,另在省唄貸前的多個借款確認頁中,與前述一致,消費者要想成功貸款,均須一鍵授權多份合同協議,而這些合同并非單份,同樣嵌套了包括不同銀行、小貸、消金機構在內的數十份借款合同,另《個人信息授權及使用說明書》同樣如此,嵌套的信息授權或征信查詢授權書數量達數十份之多。
此外,省唄平臺在貸前并未告知用戶具體的貸款機構,而是需要在勾選多個協議,且申請貸款之后,直到放款成功,真正的放款資金方才能露出真容。
《個人信息保護法》規定,個人信息處理者向其他個人信息處理者提供其處理的個人信息的,應當向個人告知接收方的名稱或者姓名、聯系方式、處理目的、處理方式和個人信息的種類,并取得個人的單獨同意。
另外,此前監管發布的關于警惕過度借貸營銷誘導的風險提示明確提醒,一些金融機構、互聯網平臺在開展相關業務或合作業務時,對消費者個人信息保護不到位,比如以默認同意、概括授權等方式獲取授權,侵害了消費者個人信息安全權。
蘇筱芮認為,該平臺嵌套信息授權的模式與監管所倡導的背道而馳,這種做法既不利于平臺如實、詳細對金融消費者披露各類信息,加劇個人信息面臨的風險,同時也不符合信息保護工作中的”最小、必要“原則,進一步導致金融消費者信息不必要地被更多無關機構采集。
李亞同樣指出,平臺利用消費者急需貸款的迫切心態和自己作為放貸平臺的優勢地位,在開展業務時從流程上強制獲取消費者授權簽訂嵌套合同,套取消費者的個人信息,這種做法是違法違規的。對于消費者來說,他不知曉或者即使知曉也無法拒絕個人信息被平臺非法獲取并使用。被套取的個人信息一般非常完整和全面,可能不止在該借貸平臺使用,還有更大可能會被流轉至其他地方,那么消費者的個人信息泄漏帶來的人身和財產安全都將會受到極大的威脅。
強推會員特權引爭議
此外,讓王瑤匪夷所思的還有省唄平臺強勢推薦的會員特權服務。據王瑤所述,她在貸款操作完成之后,平臺彈窗提醒“借款提交成功,可開通月花卡專屬加速”,并介紹購買立享專享提額、大額免息券以及生活權益包。
“萬萬沒想到,我僅僅只是點擊了下‘我知道了’,平臺就自動給我開通了權益,甚至連確認鍵都沒有,密碼也不用輸入,頁面就提醒已成功預約購買月花卡,很快平臺也多扣了149.5元的費用,幾乎是與放款同一時間,直接被放款的銀行卡扣了款。”根據王瑤提供的扣款截圖,該費用由上海及未科技有限公司收取。
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幾乎與其他助貸平臺一致,在貸款過程中,省唄多處向用戶彈窗會員權益,并推薦風險監測服務,但進一步點擊發現,不管是會員還是風險監測服務,需要用戶單獨付費。其中,開通會員權益需199元,宣稱開通包回本,權益包括優先審核特權、放款加速特權、優先提額特權、每月減息以及生活特權等。
風險監測則主要提供個人報告,其中包括黑名單檢測、風險測評、失信信息、查個人風險、消費行為分析及財富估值等,查看需要支付39.9元,并需同意《個人信息使用授權書》及《天下信用服務協議》等。
但在業內看來,這一操作也或為貸款倒添了更高的成本。李亞認為,彈窗廣告也是平臺定向賺取收益的方式,但如果是平臺強制要求貸款之前需要進行用戶單獨付費成為會員或者進行風險監測,那用戶就需要在此處就對這個平臺保持警惕了。
針對信息授權、融擔費用、預約借款、會員特權及風險監測等相關業務問題,北京商報記者向省唄方面求證采訪,截至發稿未收到后者回應。
“不論是高息產品還是風險監測,均反映出平臺試圖獲得超額收益,為商業利潤鋌而走險的野心。”蘇筱芮指出,類似省唄的問題在正規持牌金融機構較少出現,但是高發于助貸。
此言不虛,事實上,不僅僅是省唄,北京商報記者在調查過程中發現,還有多家助貸平臺同樣在貸款申請過程中采取了多家貸款機構一攬子授權的方式,引發爭議;此外也有部分平臺多次以提額為由推薦風險報告,但被消費者質疑倒添了更高的貸款成本。
盡管相關助貸平臺未從正面回應,但多家貸款公司曾向北京商報記者透露,其放款額度及速度與風險報告無關,“基本不會影響風控決策,也不會提高額度和通過率”。
對于此類行業亂象,蘇筱芮建議,后續或可進一步強化貸款外包/助貸機構的管理,通過備案、評級等方式,將長期違規及侵害消費者權益的害群之馬清理出市場。
針對助貸市場,李亞則指出,相關部門已經在逐步出臺一些法律法規和監管制度進行規范和管理,他認為,另外消費者自身也應當提高自我保護意識和風險識別能力,盡可能在銀行或者備案登記的正規貸款機構辦理貸款業務;另一方面,平臺貸款業務也要更注重合規化,注重用戶信息保護,提高金融業務的合規性;此外,相關監管部門對此類平臺開展貸款業務的行為,也要予以高度關注和嚴格管理,建立完善的監管制度,在信息透明上實施明確規定。
責任編輯:王馨茹
VIP課程推薦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