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銀行凈息差墜落

當銀行凈息差墜落
2024年06月07日 08:18 市場資訊

  當凈息差墜落,躺著賺錢的時代紅利煙消云散。中國4000多家銀行機構,縮量潛力還很大。

  來源:新金融瑯琊榜

  作者:董云峰

  01

  黃金時代

  2011年冬,中國銀行業因為一句話被推上風口浪尖,引發群情激奮。

  “企業利潤那么低,銀行利潤那么高,有時候自己都不好意思公布。”說這話的是當時的民生銀行行長洪崎。他還“情不自禁”來了一句:“有一點為富不仁的感覺。”

  洪崎之所以這么說,是有底氣的。2011年那會,是中國銀行業有史以來最好的時候。經歷了壞賬剝離和股改上市之后,適逢“四萬億”刺激計劃出臺,信貸井噴,經濟火熱,銀行業績“爆表”。

  這一年,中國商業銀行整體盈利首次超過1萬億,同比增長率高達36.3%,創下歷史新高;以民生銀行、招商銀行為代表的股份行,凈利潤普遍增幅超過40%。而16家上市銀行的凈利潤,相當于全部上市公司利潤總額的一半以上。

  彼時,銀行業整體凈息差水平在2.7%左右,而民生銀行更是高達3.14%,疊加迅猛的規模擴張,利潤滾滾來自然不在話下。

  洪崎行長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不小心吐露心聲:利潤高到不好意思公布。

  回過頭看,那是所有銀行人都魂牽夢縈的黃金時代。

  02

  盛宴散場

  物極必反,樂極生悲。

  洪崎說完這番話之后沒多久,形勢急轉直下。伴隨著擴表速度放緩,增量泡沫帶來的繁榮景象逐漸消退。2012年,商業銀行凈利潤同比增長率腰斬至18.9%,到2014降至10%以內。

  2015年堪稱轉折之年。這一年,商業銀行整體凈息差較2014年下滑16個基點,逼近2.5%;同期商業銀行實現凈利潤1.6萬億元,同比增幅僅為2.4%,從高歌猛進迅速落入中低增長時代。

  這背后,央行于2015年全面放開存款利率管制,標志著我國利率市場化基本完成——這很大程度上是余額寶等互聯網金融浪潮倒逼的結果。受此影響,當年商業銀行存貸利差普遍較2014年縮窄30-40個基點,無異于直接向銀行身上大刀割肉。

  在過往很長時間里,存款利率被長期壓制,為商業銀行提供了強有力的息差保護,實際上是犧牲儲戶向銀行輸血。隨著這道“結界”被打破,加之經濟周期推動信貸利率持續下行,商業銀行凈息差的收窄也就勢不可擋。

  行至2023年末,當存量房貸利率的保護傘被進一步打破,商業銀行凈息差首次低于1.7%,達到1.69%,為20年來最低水平。要不是靠著較快的資產規模擴張,通過以價補量,勉強維持著盈利的緩慢增長,銀行業的日子還要更為難過。

  從2011年到2023年,我國銀行業總資產從113.29萬億元增長到417.3萬億元,同期商業銀行凈利潤從1.04萬億元升至2.4萬億元,資產利潤率從1.3%降至0.7%,盈利遠遠趕不上規模擴張速度。

  如今,商業銀行的財報,也到了“不好意思公布”的時候了。

  03

  前車之鑒

  今年一季度,中國商業銀行凈息差進一步降至1.54%,距離所謂1.8%的合意凈息差越來越遠。

  市場主流預期認為,隨著存量房貸按揭利率下調等因素消化、存款“降息”紅利進一步發酵,商業銀行凈息差可能逐步接近底部區間。

  從長期來看,真的如此嗎?商業銀行的凈息差最低可能到什么地步?日本銀行業,提供了前車之鑒。

  二戰后,日本銀行業大致經歷了戰后快速發展期、20世紀八九十年代高光時期、泡沫破裂后的長期低迷期三個發展階段。1970年,英國《銀行家》雜志全球銀行排名前10名中無一家日本銀行,而在接近泡沫經濟頂點的1988年,榜單前10名中7家為日本銀行。

  當泡沫時代終結,日本銀行業長期承受著規模低增長與利差持續收窄的考驗。數據顯示,1993-2021年間,日本商業銀行的存款增加一倍,而貸款僅增長17%。因存貸利差收窄,日本銀行業的凈資產收益率不斷下滑,2021年凈息差更是創下0.54%的歷史新低。

  需要指出的是,除了窄息差,中國銀行業終將面臨規模低增長的考驗——以量補價不可持續。

  去年,中國銀行業以10%的規模擴張,換來了3.2%的盈利增長。如果規模擴張速度下降到5%、3%甚至更低呢?

  面對如此惡劣的生存環境,日本銀行業是如何活下來的呢?答案是,大型銀行加大海外資產投放、提升非息占比,降低對國內利率環境的敏感性;中小型銀行加碼中小企業貸款投放,同時縮短存款期限、拉長資產久期,提升息差韌性。

  別的不說,在大脫鉤的背景下,國際化這條路很難復制。

  04

  以大吃小

  每一次氣候的重大變化,往往引起物種洗牌。銀行業也不例外。

  對中小銀行而言,可謂雪上加霜。相較國有大行,中小銀行的盈利能力更依賴于存貸息差,而在當前大行業務下沉的條件下,較弱的負債端定價能力疊加優質資產被不斷蠶食,令中小銀行面臨雙殺局面。

  在監管層面,也在有意識強化大行的主力軍地位,而對中小銀行整體采取更為審慎的態度。一季度末,國有大行總資產同比增長11.2%,在銀行業中占比上行至43.1%;股份行、城商行、農商行總資產同比僅增長4.1%、9.7%、7.2%。

  據金監總局最新披露,截至2023年12月末,我國共有4490家銀行業金融機構法人,在2022年減少35家的基礎上又減少了77家,這些隱入塵煙的機構,正是村鎮銀行、農信社、城商行和農商行等中小銀行。

  大魚吃小魚的格局,或許僅僅是個開端。據日本銀行業協會統計,日本前五大銀行總資產份額,從1996年的38.8%提升到2017年的64.4%;同時,地方銀行業加速合并,區域性銀行II則從1990年的68家減少到39家。

  在題為《泡沫破滅后,日本銀行如何生存?》的報告中,國信證券銀行團隊指出:日本大型銀行在盈利和估值上都優于中小銀行,在長期低增長低利率大環境下,日本并沒有出現小而美的銀行。

  當凈息差墜落,躺著賺錢的時代紅利煙消云散,對大多數銀行來說,不再是賺多賺少的問題,而是能不能吃飽飯的問題。中國4000多家銀行機構,縮量潛力還很大。

  狂暴的歡愉終將以狂暴收場?

海量資訊、精準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

責任編輯:劉天行

商業銀行 息差

VIP課程推薦

加載中...

APP專享直播

1/10

熱門推薦

收起
新浪財經公眾號
新浪財經公眾號

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圖文直播間
  • 視頻直播間

7X24小時

  • 06-17 愛迪特 301580 --
  • 06-17 永臻股份 603381 --
  • 06-11 中侖新材 301565 11.88
  • 05-31 達夢數據 688692 86.96
  • 05-28 利安科技 300784 28.3
  • 新浪首頁 語音播報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