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大行賺錢能力 發生了什么變化

六大行賺錢能力 發生了什么變化
2024年04月01日 07:28 第一財經

  [ 據Wind統計,去年,六大行合計實現營收約為3.53萬億元,相比2022年的3.69萬億元減少1600多億元;實現歸母凈利潤1.38萬億元,同比增長286億元。據中泰證券數據,六大行營收合計同比下降0.6%,降幅較去年前三季度擴大;凈利潤同比增長2.1%,相比去年前三季度(2.5%)增速收窄。 ]

  截至3月30日,42家A股上市銀行中,已有21家披露2023年年報。從總體數據看,一個明顯的趨勢是,雖然盈利還在增長,但行業營收已步入負增長。撥備反哺的作用進一步凸顯。

  以作為服務實體經濟的主力軍的國有大行為例,去年六大行計提資產減值準備總額減少了近700億元,降幅超過10%。同期,各行在總營收同比下降的情況下,歸母凈利潤依然實現了2%以上的增長。

  息差收窄下中收仍有挑戰

  據Wind統計,去年,六大行合計實現營收約為3.53萬億元,相比2022年的3.69萬億元減少1600多億元;實現歸母凈利潤1.38萬億元,同比增長286億元。據中泰證券數據,六大行營收合計同比下降0.6%,降幅較去年前三季度擴大;凈利潤同比增長2.1%,相比去年前三季度(2.5%)增速收窄。

  其中,除中國銀行營收增速同比逆勢提升外,其余五大行營收增速均有不同程度下行,其中工商銀行建設銀行營業收入增速繼續為負,分別為-3.73%、-1.79%。

  這一趨勢與行業整體一致。營收下降背后的主要因素一方面是貸款利率持續下行、存款定期化,導致行業凈息差降至20年來最低水平,另一方面是中收因為資本市場波動不能維持補充作用。

  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公布的數據顯示,去年銀行業凈息差為1.69%,首次低于1.70%,較前三季度下降了0.04個百分點。其中國有大行凈息差降至1.62%,資產利潤率降至0.79%。

  具體看各大行情況,各行四季度凈息差均有進一步收窄,去年末除郵儲銀行凈息差繼續保持在2%以上,其余五大行凈息差均已降至1.7%及以下,其中交通銀行降至1.3%以下,最新為1.28%。相比2022年末,工行、建行、農行凈息差降幅超過30BP,中行、郵儲、交行降幅分別為17BP、19BP、20BP。

  對于凈息差下滑,各行普遍提到了資產、負債端的雙重影響。反映到收入結構上,規模高增“以量補價”抵消了部分息差拖累,但除郵儲銀行、中國銀行利息凈收入保持正增長,其余四大行利息凈收入均有不同程度下降,總體下降了2.63%。其中,工商銀行、建設銀行、農業銀行、交通銀行利息凈收入分別下降5.3%、4.11%、3.1%、3.39%。

  作為非息收入的重要組成,財富中收曾是息差壓力下的重要收入支撐,但隨著股債市場波動、投資者風險偏好下降,中收表現也持續向下。

  去年,六大行中,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僅中國銀行保持正增長,增幅超過5%,其他五家大行皆有不同程度減少,整體降幅約為1.41%。其中,工商銀行下降7.7%,建設銀行下降0.29%,農業銀行下降1.5%,郵儲銀行下降0.64%,交通銀行下降4.13%。

  從具體手續費變化來看,代銷、資產管理等業務是主要影響因素。比如,工商銀行個人理財及私行業務收入下降14%,對公理財收入下降16.9%;建設銀行代理業務手續費減少1.75%,資產管理業務收入下降34.01%;農業銀行代理業務手續費減少14.7%,主要是代理理財業務收入減少;交通銀行理財業務收入下降23.10%,同期代理類業務增長5.9%。

  而對于中收逆勢增長,中國銀行在財報中提到,主要是該行加大了業務拓展力度,顧問和咨詢、受托及銀行卡等業務收入增長。同期,該行代理業務手續費也同樣下滑5.31%。郵儲銀行則表示,剔除上年理財凈值型產品轉型一次性因素后,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同比增長12.05%,去年該行代理業務手續費增長了24.16%,理財業務則大幅下降近63%。

  工商銀行表示,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下降,主要受資本市場波動、投資者風險偏好變化、公募基金費率改革等因素影響,個人理財及私人銀行、對公理財、資產托管等業務收入有所減少;擔保及承諾業務費率下降,收入有所減少。除資本市場波動影響外,建設銀行、交通銀行等也提到了產品費率下調、減費讓利等因素影響。

  減值計提連續三年下降

  增利不增收背后,撥備反哺的作用越來越受到關注。

  數據顯示,去年六大行合計計提資產減值準備約6147億元,相比2022年減少了約697億元,降幅為10.19%。這也是自2021年以來連續三年計提力度下降。

  具體看各大行情況,去年僅營收表現強勁的中國銀行(1065.62億元)增加了資產減值計提,較上年多計提26.03億元,同比增幅為2.5%。其中,貸款減值損失1061.14億元,同比增加133.21億元,增長14.36%。

  工商銀行去年資產減值損失減少17.4%;建設銀行減值損失減少11.47%,其中主要為以金融投資減值損失下降,對此該行解釋為受宏觀經濟狀況較去年改善影響。農業銀行、郵儲銀行資產減值損失下降主要因為信用減值損失減少,降幅分別為6.6%、25.93%;交通銀行信用減值損失、其他資產減值損失分別減少了5.8%、44.02%,整體降幅6.96%。

  作為不良損失的預估入賬,撥備計提反映銀行的不良生成壓力,但在過去也被視為重要的利潤“調節器”,多位分析師告訴記者,國內銀行業在撥備計提上有“以豐補歉”的傳統,即盈利較好時多計提撥備,反之少提,從而起到平滑盈利增速的作用。

  盡管撥備計提逐年減少,但因為近年來不良改善等因素影響,各行撥備覆蓋率仍處于較高水平,去年末農業銀行、郵儲銀行不良撥備率仍維持在300%以上,后者長期位于大行之首。去年,僅郵儲銀行、建設銀行撥備覆蓋率較上年末下滑,其余四大行撥備率均有提升。

  除了不良壓力外,監管已有意引導過高的撥備覆蓋率回落,從而為讓利實體騰挪更大空間。2022年,國常會曾提出,要適當降低撥備覆蓋率較高的大型銀行撥備覆蓋率。

  國信證券銀行分析師王劍此前分析稱,經歷過2012~2016年的不良資產大周期后,我國銀行業資產質量整體趨穩,但仍有在資產質量穩定的年份大幅計提撥備的傳統,在會計上形成“信用成本”。如果這一“信用成本”最后“化險為夷”,將作為收益反哺凈利潤。不過隨著疫情反復,讓利實體的緊迫性進一步增強,業內普遍認為,降低撥備覆蓋率可通過釋放利潤和加快不良處置,提升銀行信貸投放能力。尤其是資產質量較好、經營穩健的大型銀行,已經具備適當調整撥備覆蓋率的條件。

  去年,央行在《2023年第二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首次設置專欄討論《合理看待我國商業銀行利潤水平》,其中提到,當前我國經濟運行面臨諸多困難挑戰,在此過程中需進一步發揮銀行服務實體經濟重要作用,暢通經濟金融良性循環。考慮金融周期和經濟周期往往不完全同步,銀行信貸風險暴露需要一段時間,應有一定的財力準備和風險緩沖。允許銀行通過合理方式維持自身穩健經營,可以提升其持續支持實體經濟發展能力。當然,商業銀行盈利狀況也會隨著經濟周期波動,對此應理性看待,不必過度解讀。

海量資訊、精準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

責任編輯:張文

VIP課程推薦

加載中...

APP專享直播

1/10

熱門推薦

收起
新浪財經公眾號
新浪財經公眾號

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圖文直播間
  • 視頻直播間

7X24小時

  • 04-01 宏鑫科技 301539 10.64
  • 03-29 燦芯股份 688691 19.86
  • 03-27 無錫鼎邦 872931 6.2
  • 03-25 中瑞股份 301587 21.73
  • 03-22 廣合科技 001389 17.43
  • 新浪首頁 語音播報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