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21世紀經濟報道
9月19日,“合普惠 新金融——2023中國普惠金融創新發展研討暨典型案例發布會”在北京召開。
會上,就“數字化轉型中的普惠金融”的相關話題,中國銀行業協會首席信息官高峰主持了圓桌討論。參與討論的嘉賓有農業銀行普惠金融事業部高級專家蔣劍平、中國銀行普惠金融事業部資深業務經理李洪樹、建設銀行普惠金融事業部副總經理王魏冬、北京銀行普惠金融部副總經理王曉寧、億聯銀行行級總監王凱鴿。
在實踐過程中,銀行業的數字化轉型已初見成效。高峰認為,數字化轉型不僅僅是降本增效,更重要的是通過數字技術驅動,創造極致用戶體驗。
手機銀行APP是鏈接用戶的重要載體,也是線上業務場景的前段渠道。王魏冬介紹,建行于2018年9月推出為普惠金融客戶打造的“建行惠懂你”一站式移動金融服務平臺,并于2022年11月,突破信貸融資服務升級打造“建行惠懂你3.0”生態型綜合服務平臺,全面提升普惠金融服務可得性、適應性和覆蓋面,目前“建行惠懂你”APP上認證的企業用戶已突破1000萬戶。探究客戶數量快速增長背后的原因,王魏冬總結出了三個關鍵字:下沉、數據、文化。
中行普惠金融APP的綜合化優勢也頗具特點。李洪樹介紹,中行自主研發了“惠如愿”APP,集金融、非金融綜合化服務于一體,既有融資、預約開戶服務,還有商業資訊、撮合招商等綜合服務。如何盡可能地擴大普惠金融的覆蓋面和觸及面?中行總結出了線上線下的“雙輪驅動”模式,打造既有速度又有溫度的普惠金融服務體系,該體系可以總結為“一廠一中心兩個APP”,即信貸工廠、線上融資中心以及“惠如愿”APP和“e企贏”APP。線上產品能夠滿足普惠客戶短小頻急的融資需求,線下信貸工廠能夠滿足企業成長發展的需要。
初創期的科技型企業也屬于普惠金融范疇。這類企業通常既沒有擔保,也沒有抵押,銀行如何做好這部分客戶的金融服務?在高峰看來,做普惠金融不僅要做B端和C端,還要和政府聯手做G端,才有可能解決一些難點和痛點。
蔣劍平表示,科技型小微企業“融資難”的真正原因在于對知識產權、商標、專利等動產融資的價值評估難、處置難度大。對此,農行綜合采取信用、抵(質)押、政府擔保以及風險補償等系列組合拳的模式,積極滿足科技型小微企業信貸需求。比如,針對科技型小微企業輕資產、缺抵押問題,專門開發了科創貸、科技e貸等專屬信貸產品,通過與政府性融資擔保公司合作,創新批量擔保業務模式,擔保公司無需重復調查,實現“見貸即保”。據了解,農行還在探索與科技型企業主管部門合作,建立健全知識產權價值評估體系。
從成立之初,北京銀行就提出了服務科創企業的理念。王曉寧認為,現在國家從政策層面已經有了一整套的科創企業評價體系,比如圍繞專精特新企業的梯度培育計劃,創投等第三方也從專業角度進行專精特新成長性判斷,都為銀行服務科創企業提供輔助支撐;再加上數字化轉型的賦能,銀行能站在更高起點服務專精特新企業。今年,北京銀行就圍繞專精特新企業創新推出“領航e貸”產品,助力企業發展。
服務專精特新企業的關鍵在于數據,數據的獲取能力和甄別能力至關重要。高峰指出,從供應鏈向產業鏈升級的過程中,很多產業鏈形成了產業+科技+銀行+數據,即所謂的產業數字金融。如果哪家銀行能抓住產業數字金融上下游的小微企業,普惠金融會做得很好。
“數字化的供應鏈金融將是普惠金融數字化轉型的新破局點。”王凱鴿表示,供應鏈金融與數字技術高度融合,既有利于金融機構降低信息獲取和處理成本,也有利于實現產業資產和金融資金的快速對接。
責任編輯:楊賜
VIP課程推薦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