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南受邀主持發布會
在中國打造現代產業體系的進程中,民企發揮著重要作用。目前,境內外上市的中國公司超過6600家,總市值約為115萬億元,其中,民企超過4500家,占了7成,總市值約為53萬億元,占了46%,而代表頭部民企的新財富500富人旗下公司有388家,占了6%,總市值為26.8萬億元,占了23%,它們近三年新增了190萬個就業崗位。
中國迄今一共誕生了169家千億元以上市值公司,其中59家隸屬500富人旗下,占比達1/3。24個Wind二級行業中,13個行業市值第一名也在500富人旗下。2023年,新財富500富人的總財富達到13.5萬億元,鐘睒睒連續第三年奪魁,折射的正是民企在零售、軟件、制造、醫藥、運輸等充分競爭行業的出色表現。
產業體系的煥新升級中,表征民企發展態勢的新財富500富人名單亦同步波動。過去三年,光風儲、新能源車、芯片等“科創+低碳”類行業成為主流創富賽道,比亞迪的王傳福、隆基綠能的李振國、寧德時代的曾毓群成為新的明星,民企主導的“光電鋰”產業在全球構建起競爭優勢,助力了出口結構的轉變。今年,先進制造業富人數量達到210位,財富占比達到40%。
伴隨資本市場改革深化,“資本-產業-創富”內循環模式日益壯大,民企已從融資、上市“兩頭在外”轉向獲得雙循環助力。同時,地方政府設立的產業基金興起,也使民企創富與地方經濟發展形成共振。
科創時代,股權激勵機制的推廣,進一步使企業家與員工利益共振。每個百億富人背后,約對應創造10個億萬富人、100個千萬富人。一個同頻共振的良性創富生態,將為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競爭力強的現代產業體系建設厚植根基。
來源:新財富雜志
作者:陶娟
一些企業艱辛求存,一些企業欣欣向榮。轉型升級路上,常有冰火兩重天的境遇。
比如,截至2023年4月16日,中國百強房企有43家披露了雇員和薪酬數據,其中35家員工數量同比減少,合計減少12.4萬人。
而近3年,比亞迪一己之力新增34萬個工作崗位,員工達到57萬人。
再如,2022年,百強房企拿地耗資1.3萬億元,同比下降48.9%。
而同一年,中國新能源項目(含臺灣地區)投資額高達9.2萬億元,半導體項目投資額高達1.5萬億元。僅以光伏產業鏈為例,全國硅料、硅片、電池、組件產量2022年同比增長均超過55%,行業總產值突破1.4萬億元。
一馬一卒的進退,或不足以窺產業榮枯。所幸,如期而至的2023新財富500富人名單,能幫我們在紛紛擾擾之間辨析全貌。
某種意義上,這份名單長什么樣子,中國頭部民企過去一年的表現就是什么樣子,結構的升騰轉換,清晰可見。
尤其是,最近三年,中國主流創富賽道有力而強勁:2020年,芯片;2021年,新能源車;2022年,光伏風電。驀然回首,才發現,財富創造的秘笈就寫在中國產業體系現代化的綱要里。
01
前十名:鐘睒睒三奪首富,曾毓群身家劇減千億
2022年,全球頂級富人都多面承壓。
從前,世界是平的。而今天,世界越來越凹凸不平了。逆全球化潮流暗涌,疫情中擴張的泡沫被擠壓,地緣沖突帶來全球供應鏈重構、大宗商品價格上漲,更重要的是,面對居高不下的核心通脹率,美聯儲頂著經濟衰退的風險,持續加息……種種因素都深刻影響了企業家們的財富動向。
資產價格與利率通常成倒數關系。2022全年,標普500跌19%,納斯達克指數跌33%,滬深300指數也跌去23%。頂級富人的財富構成主要是上市公司股權,股市下行,其財富普遍縮水。
2023年,新財富500富人的總財富為13.45萬億元,人均財富從上年的331億元滑落至269億元,同比跌19%;入圍門檻下滑至77.6億元,同比跌18%。這些關鍵指標走勢和中美二級市場核心指數基本同步(圖1)。
時代的大浪里,誰裸泳,誰退潮,又是哪一批新貴立在了新的風口潮尖?
普跌的局面中,中國前十富人,格局趨穩。你日常喝水,刷抖音,玩游戲,淘寶拼多多,在朋友圈溜達,收快遞,吃豬肉,買家電,甚至打網約車里的那塊電池……所有眾人的日常,成就了中國最富十人。
靠賣水,鐘睒睒已是連續第三年奪冠。盡管其財富今年微跌至4562億元,但仍遙遙領先第二名1000多億元,地位無人撼動。
前十富人財富整體的增速,和中國經濟一樣下降了,其變動也不再劇烈,與美國前十富人一樣,開始循環重復同樣的名字。
2003-2013年間,前十富人總財富翻了10倍,且每年基本都有4-7位新進者;此后十年,前十名財富漲了4倍,一般也有2-4人上位成功;2023年,則沒有再出現新面孔。
前十富人中,7人財富同比下跌,其中,曾毓群身家暴跌1100億元,而從前十名掉落的黃世霖,也來自寧德時代(表1)。
若從市場份額看,2022年,寧德時代動力電池的全球市占率為37%,同比提升4個百分點;儲能電池出貨量全球市占率為43.4%,同比提升5.1個百分點,兩項均排名全球第一。但上游鋰價暴漲,同行競爭激烈,寧德時代毛利率從26%大幅下滑至20%。過去一年,其坐擁千億賬面現金,卻依然定增融資450億元,股價圍繞著410元/股的定增價來來回回,全年劇跌33%,曾毓群財富也從3300億元跌至2200億元,排名從第2跌至第5。
事實上,作為企業競爭力的一個重要指標,公司毛利率走勢與實控人財富波動有極強的關聯性。如低價取勝的拼多多,在消費緊縮情景下,業績不降反升,2022年營收增長40%,毛利率更是提升近10個百分點至76%,凈利潤暴漲3倍,退出一線的黃崢財富同比勁增632億元(圖2)。
農夫山泉等消費類企業及網易、騰訊等互聯網企業,均坐擁40%-60%高毛利,且多年來保持高度穩定,護城河效應突出,其背后的鐘睒睒、馬化騰、丁磊也是前十常客(圖3)。馬云則以1469.8億元財富居第六名。
來自現代農業領域的牧原股份秦英林夫婦,已是連續兩年位列前十。把豬養好是大事兒,中國人一年吃7億頭豬,種豬就是生豬養殖行業的“芯片”,此前嚴重依賴進口,牧原股份很早就開始自主育種,如今擁有專業育種人員1700余人,不僅能解決自身需求,還能為行業提供種豬64萬頭。目前,中國畜禽、水產的核心種源自給率分別達到75%和85%。
引人矚目的是,王傳福以1336億元財富,排名第11,距前十名僅一步之遙。
近年,比亞迪全線出圈,無論是上海車展發布百萬元級別的豪華品牌“仰望”,吸引蘭博基尼總裁到場觀摩,還是2023年一季度銷量達44萬輛,作為自主品牌,首次拿下銷量桂冠,結束了中國汽車工業發展近40年間合資品牌壟斷的局面。當下,比亞迪開始享受規模紅利帶來的盈利提升,其2022年毛利率足足提升了6個百分點,達到17%,對于制造業企業來說,殊為難得(圖4)。明年,王傳福有望沖擊更好的名次。
值得注意的是,同處新能源車行業的企業,已出現嚴重分化,小鵬汽車何小鵬、蔚來李斌2023年財富同比暴跌了78%、65%。這兩家公司,一個大力投入自動駕駛等硬科技,一個花大價錢提供高端的換電服務,但在加息環境中,市場對“概念”的認可度大幅下降,而更多從確定性的銷量與業績中去判斷“誰將留在終局”。
02
何處尋找增長?73位新貴的答案
移動互聯網流量見頂;手機、電腦、汽車、住房消費整體飽和甚至銷量同比下滑;此前主要出口目的地歐美市場正經受高通脹折磨;產業鏈重構,高科技制裁……企業遭遇的挑戰一浪緊接一浪。當美國的高科技巨頭都在裁員謀生,尋找增量發展空間,也成了中國企業家最重要的任務。
本年度新增73位富人,其中,TMT(11人)、日用消費品(10人)、醫藥生物(9人)、商業服務(9人)、機械與電氣設備(7人)、金屬與冶煉(5人)等六大行業合計貢獻了51位,占比達到7成(圖5)。
叩問他們的逆風飛揚,一是永遠尋找增量空間。
深耕廣袤的下沉市場,如以農村和農產品起家的拼多多,如低價取勝的蜜雪冰城,是創富力亮眼的存在。
從河南鄭州走出的蜜雪冰城,憑借超級性價比,全球門店已超2.2萬家,一方面,蜜雪冰城通過自建原材料加工產業園和全國布局物流倉儲基地,壓低產品成本,提升對加盟商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其并不抽取加盟門店的盈利分成,而是前端賣食材、包裝材料、設備設施,后端收取加盟費、管理費、培訓費等。“兩頭吃”的模式穩賺不賠,2021年,蜜雪冰城營收超百億元,并實現19億元凈利潤。
蜜雪冰城的創始人,今年47歲的張紅超初中沒有畢業就出來打工,賣過報紙,養過兔子,直到在街頭吃到一口刨冰,決定創業,改寫了人生。如今他和弟弟張紅甫合計持有蜜雪冰城85.56%股權,家族財富輕松達到388億元。
盡管泡泡瑪特等新消費模式在過去一年遭到重擊,但本年度,日用消費品行業新增富人總財富高達1949億元,成為創富最強賽道,魅力依舊。今年共有9名新入圍富人的財富值超過200億元,3名來自消費賽道(表2)。
出海是另一大方向。這一點,在國內流量見頂的互聯網企業身上尤為明顯。
市場調研機構Sensor Tower的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3月26日的一個月內,美國人在應用商店中下載最多的四個App,全部來自中國。排名第一的是拼多多海外電商平臺Temu;第二名為字節跳動旗下的TikTok,這也是2022年美國和全球下載次數最多的應用程序;第三名CapCut也是字節跳動旗下影音編輯程序;第四名則是主打快時尚的中國電商平臺希音(Shein)。
提前抓住出海流量的張一鳴,比馬化騰年輕了12歲,身家卻高出了700億元,成為TMT行業新首富。2012年才成立的字節跳動,不僅在國內擁有今日頭條和抖音兩大時間殺手,在海外也不斷攻城略地,其應用已覆蓋全球150多個國家,2022年收入超800億美元(約5504億元),同比增長30%以上,這一規模已非常接近騰訊(5545億元),增速則遠超騰訊、阿里等老牌互聯網廠商。
而僅僅13年前,張一鳴還發微博表示糾結,“iPhone4太貴了,不舍得換”。有意思的是,張一鳴最常提及的人生哲學就是要學會“延遲滿足”,而其產品則“反者道之動”,都讓人欲罷不能。
希音的模式“小單快反”,考驗的則是對小訂單的快速反應能力,即先小批量生產不同款式的產品進行市場測試,再通過終端數據反饋,對其中的“爆款”進行快速返單,以此實現利潤最大化,同時減少庫存風險。主攻歐美市場,同時背靠中國供應鏈,雙重優勢中,希音最新估值達到640億美元,39歲的許仰天身家高達1120億元。不過,眼下,它將面對來自Temu的直接沖擊。
游戲出海也是一大亮點,騰訊的國際游戲業務在2022年第四季度貢獻了其游戲總收入的33%。Sensor Tower商店情報數據顯示,2023年2月,全球手游發行商收入榜TOP100中,中國廠商占據了40家,合計吸金18.5億美元,占TOP100總收入的38%。
高附加值的新興制造企業也在加速出海。2023年2月,寧德時代和福特汽車宣布,雙方將在美國密歇根州合作生產磷酸鐵鋰電池,新工廠投資35億美元。此前,寧德時代已在匈牙利、德國圖林根州建設工廠,2022年境外營收同比增長176%,占比提升至23.4%。
歐美市場之外,“一帶一路”成為不少民企龍頭的重點耕耘方向,如華大基因先后在泰國、文萊、埃塞俄比亞、沙特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設立了合營公司或全資子公司,以更好開拓當地生意。晶澳科技則在馬來西亞、越南設立生產基地,其越南項目是該國“特別鼓勵投資項目”,同時被列入中國“一帶一路”國家重大建設項目庫。
除了地域上開拓增量市場,尋找增量的第二種途徑是轉投前景更好、市場更開闊的新興行業。
杉杉股份從服裝跨圈鋰電池材料,32歲的鄭駒在父親鄭永剛意外離世后,也正式掌舵市值400億元的家族企業。東方希望集團在傳統的農業、鋁業之外,積極布局光伏產業,2023年僅在內蒙古烏海一地就擬投入300億元,500人常客的劉永行家族亦跟隨大時代財富常青。
德業股份此前主要生產冷凝器、蒸發器等,客戶為美的集團等家電企業,后跨界生產光伏逆變器,從低增長賽道跳轉高增長,如今,逆變器已成其第一大主營業務,帶動公司市值暴漲,71歲的張和君財富也跳漲7成至510億元。
三則是通過組織變革,釋放內部更多增長潛力。
如阿里巴巴宣布啟動“1+6+N”組織變革,集團層面從管業務升維到管資產管資本,而經營責任和績效考核下沉到阿里云、淘寶天貓、菜鳥等六大子集團,大家不再吃平臺大鍋飯。
海康威視也推出螢石網絡、海康機器人、海康微影、海康汽車電子、海康存儲等多家子公司,進一步激活創新業務的發展潛力。
最富500人拆分新業務或子公司上市,已蔚為風潮。如華大智造上市,汪建財富新增逾200億元,甚至超過了他在華大基因中的持股市值;此外,2022年,三一集團梁穩根家族、先導智能王燕清家族、奇虎360周鴻祎等分別推動三一重能、微導納米、花房集團等公司上市(表3)。
03
造富行業全面重構,
實體經濟財富效應激升
無論前十守擂,還是新貴上壘,各個民企尋找生存與發展空間的終極路徑,都直指轉型升級、強鏈補鏈、高質量發展。這正與中國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的目標相契合。毋庸置疑的是,民企的市場化探索,亦是推動這一浪潮澎湃向前的重要支脈。
資本市場表現綜合體現了各企業的競爭力和影響力,而民企尤其是500富人所控制企業的表現,顯示其在經濟結構升級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整體上,中國企業在A股、港股、美國、倫敦、新加坡等地合計上市超6600家(多地上市只留一家),總市值約115萬億元;其中,民企上市公司合計超4500家,占比7成,總市值約53萬億元,占46%。而500富人所控制上市公司為388家,占6%,總市值則達到了26.8萬億元,占23%。
在24個Wind二級行業中,13個行業市值第一名為500富人所控制的民企,占比超過一半。如軟件和服務領域市值第一名為騰訊控股(2.9萬億元),騰訊目前也居中國企業市值榜首,相對而言,央國企在電信、金融、能源、公用事業等壟斷領域占據絕對優勢,而民企在軟件、零售、制造業、醫藥、運輸等充分競爭行業則表現更為出色。
爭創世界一流企業,市值是個金標準,中國目前一共誕生了169家千億以上市值公司,其中,59家為500富人所控制,占比為1/3。
-
先進制造業:科創、低碳是成長主賽道
現代產業體系覆蓋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現代農業,其中,先進制造業是根基,高新技術與戰略性新興產業是制高點,其既是各地政策規劃中著力發展的重點,也是民企百舸爭流之所向。
反映到500富人名單上,先進制造業的突破令人驚喜。近幾年,光風儲、新能源車、科創賽道的創業新貴大踏步向前,令先進制造業富人數量達到210位,財富占比達到40%。實體經濟創富效應激升,改寫了這份名單的主流產業面貌,也折射出中國產業體系邁向現代化的征程與進展。
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的根本訴求是提升產業競爭力、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滿足居民消費升級需求。而在TMT、醫藥生物、日用消費品、機械與電氣設備、商業服務等行業,入圍富人均超過40人,顯示在這些貼近基礎民生的領域,民企有充分競爭優勢,在業內處于引領地位。
對比2020-2023年的數據,變化尤其顯著(表4)。
若與2020年相比,500富人所處的17個大行業中,最大贏家當屬機械與電氣設備、能源與環保、金屬與冶煉三大行業,它們各自新增了22、14、11人。
2020-2023年,財富漲幅超過2倍的富人達到了25名,其中21名來自動力電池、新能源車等先進制造業,僅有4位來自金融、互聯網等條線。來自工信部的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制造業增加值達到33.5萬億元,占全球的比重近30%。其中,高技術制造業、裝備制造業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分別從2012年的9.4%、28%提高到2022年的15.5%、31.8%,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了有力支撐。
由于業績增長的確定性更強,“低碳”成為這一時期500富人最燃賽道。光伏逆變器龍頭陽光電源曹仁賢、光伏大佬晶澳科技靳保芳3年財富漲幅近10倍,2020年時,二人甚至尚未現身500富人之列。
在各自賽道具有優勢地位的比亞迪、寧德時代、隆基綠能等龍頭企業,相關富人亦高度受益,王傳福、呂向陽期間財富漲幅超過4倍,曾毓群、李平、李春安、李振國等人財富漲幅均超2倍以上(表5)。
過去三年,民企造富行業結構大幅改觀,首當其沖改變的,是中國出口產品的結構。以光(光伏)、電(新能源車)、鋰(鋰電池)為代表的“新三樣”,成為出口新勢力。
以汽車為例,2000年,中國汽車出口量僅為2萬輛,同期日本出口472萬輛。2021年,中國汽車出口213.8萬輛,世界排名第三;2022年出口310萬輛,超過德國,世界排名第二;2023年一季度出口99.4萬輛,同比增長70.6%,出口量歷史上首次超過日本,排名全球第一,全年出口有望達400萬輛。
中國光伏產業從原材料、設備、市場“三頭在外”,再到無限內卷中依靠技術升級降低成本,建成具有全球絕對競爭優勢的產業鏈。其結果是,過去10年,中國光伏產品的度電成本下降逾8成;全球前十大光伏組件廠商,中國占了八位,并包攬前七名;2022年,中國光伏產品出口額超過512億美元,同比增長80.3%。
全球鋰電池行業前十強,中國占了6家,同樣獨占鰲頭。2022年,中國鋰電池出口總額3426.5億元,同比增長86.7%。
現代產業體系的三大關鍵詞是“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競爭力強”,這意味著,產業鏈一要保障供應的安全,二要向“微笑曲線”的兩端上移,實現更高利潤率和增加值。“新三樣”的崛起,正體現了題中之意。
有意思的是,這三大行業的領軍企業都是民企,比亞迪的王傳福、隆基綠能的李振國、寧德時代的曾毓群,成為這個時代新的創富頭雁。他們均出生于上世紀60年代后期,均培養自本土高校理工科,均十年如一日深耕在行業一線,均有一顆“振興民族工業”的樸素心靈。最終,他們把不可能變成了可能,把夢想變成了現實,把中國Logo牢牢地插上了產業高地。
出口井噴就是競爭力的體現,“綠色”大賽道相關公司的業績隨之暴漲。
截至2023年4月21日,500富人所控制的主要上市公司中,披露2022年財報的公司有188家,其中164家業績相比2019年實現上漲,占比為87%;而營收漲幅超過30%的公司達到142家,占比為76%;理想、零跑等區間營收漲幅甚至超過了100倍,小鵬汽車營收漲超10倍(表6)。這或許可以部分詮釋,為何上海車展之后,歐美日汽車業感受到了巨大沖擊。
凈利潤表現稍遜于營收,188家上市公司中,124家實現正增長,占比為66%;102家凈利潤增幅超過30%,占比為54%。大全能源、贛鋒鋰業的凈利潤區間漲幅分別高達76、56倍。
與業績一同攀升的,是就業數據,這也是企業之于社會極具意義的指標。
500富人所控制公司中,有388家披露員工數據,320家實現了員工擴招,占比達82%,其中190家公司新增員工數量超過1000人,占比為5成。這388家公司2019年末合計提供了425萬個就業崗位,而到了2022年末,則提供了615萬個就業崗位,新增190萬名員工,給近200萬個家庭創造了相對穩定的財務保障。
近三年(2020-2022)高校畢業生總規模約2860萬人,相當于中國300多家民企龍頭,解決了這部分新增待就業人口中6.7%的人的工作問題。
在挑戰重重的三年里,依然有大批的民企,在竭盡全力尋找發展機遇,拓展市場空間,并努力用“稅收+就業”回饋社會。這一指標的領頭羊來自各行各業,既有比亞迪、寧德時代等綠色系新貴,也不乏京東、阿里巴巴等互聯網平臺,還有藍思科技、美的集團等制造業巨頭。
500富人控制的上市公司中,新增就業超過1萬名的企業達到了32家,其中,比亞迪、京東、阿里巴巴分別新增員工34萬人、16萬人、14萬人(表7)。
在產品力、銷量、凈利潤表現等各個條線,比亞迪均已燃爆。王傳福亦坦言,此前比亞迪招不到清華、北大學生,如今來了不少,2022年招聘的3萬名應屆生,60%是碩博,700-800名是清華、北大的畢業生。
500富人所控制上市公司里,減員規模最高的是好未來,近三年削減了1.8萬人。業務無法正常開展的攜程網,員工也少了1.2萬人。
-
服務業:基礎民生行業創富邏輯重整
服務行業,近年變化也較為明顯,地產、教育、互聯網平臺富人的財富相對下滑。回歸“住有所居,病有所醫,幼有所教”的初心,成為其中不少行業發展的主旋律。行業首富的身家變化,折射了這一趨勢(表8)。
從行業首富的排序看,綜合、TMT、商業服務、能源與環保、耐用消費品五大行業首富財富值排在前列,意味著現代產業體系中,關鍵的科創、新能源、消費及現代服務等領域,民企擁有蓬勃的創富力,而這正來自其產業優勢地位的顯現,曾經是全國首富的地產首富,則下滑至17個大行業首富的第11名。
周期起落跌宕中,最吃重的幾個行業首富在2023年發生了更迭。由于鐘睒睒的財富中有超過840億元來自萬泰生物,今年他的類別調整為綜合行業,因此成為這一行業首富。相應地,日用消費品行業首富則再次回到海天味業的龐康手里。玖龍紙業的張茵母子也重新奪回了林業與造紙首富。
楊惠妍家族今年憾別地產業首富,王健林、王思聰父子財富盡管也下跌了近500億元,但仍以840億元身家登上行業首席。
在地產遠未進入“黑鐵時代”時,萬達就早早將文旅資產以600億元價格剝離給融創、富力,王健林壯士斷腕的勇氣和先見之明傳揚于江湖,但現實的困難仍未遠離——萬達商管屢屢沖擊上市而未成,若2023年底未能上市,或將天價回購戰投的股份,留給王健林的時間窗口恐怕也不多了。
2022年是地產業的凜冽寒冬,行業銷售面積同比下滑26.7%,開發投資額同比下滑10%,諸多房企走到生存關口,頭部企業也趟過險境。
碧桂園此前的戰略是“重倉三四線,擁抱一二線”,通過快速拿地高周轉,以及同心共贏計劃將區域總監和項目綁定,吃到了棚改貨幣化的最大紅利。2021年,其營收超5000億元,凈利潤近700億元,但2022年營收下挫近18%,凈利潤更是上市以來首虧60億元。其股價從2021年初的10港元/股最低跌至2022年10月的1港元/股,目前總市值為500余億港元。
楊惠妍家族曾于2007、2008年蟬聯全國首富,并有8年躋身全國前十富人之列,2023年財富下降為562億元,排名下滑至49名。
不過,穿越周期中,碧桂園展現出了極強的應對能力,一是通過三次配股直接融資116億港元,并獲得多家銀行約3000億元綜合授信;二是負債率降至40%,壓縮了5.6個百分點,三道紅線進入綠檔;三是審慎拿地,2022年新增權益土地儲備約98萬平方米,同比下降98%,且7成位于一二線城市。
經歷一輪淘洗,民營地產上市公司的市值已普遍不及凈資產,如碧桂園的市凈率為0.26倍,融創僅0.19倍。多家房企債券違約,多名地產富人被限制高消費,跌落最富500人之列。三年時間,許家印財富從2000億直線跌落至百億元,降幅高達92%,而融創的孫宏斌、世貿的許榮茂等人財富跌幅亦超7成。這輪風險出清中,入圍的地產富人數量從2020年的61人,直線下降至今年的32人,足足減少了29名,占比也降為6%。
地產行業富人的處境,折射出一個狂飆時代的謝幕。曾幾何時,中國前十富人中有7位來自地產(2007年),滿榜皆是“土”財主。“清華北大不如膽子大”的杠桿造富時代,激進者高負債蒙眼狂奔,盡享行業黃金時代的紅利,但終究逃不脫人口老齡化、低生育趨勢的迎面一擊。
不過,據廣發證券房地產首席分析師樂家棟分析,近兩年,高杠桿、高風險地產企業基本退出市場,行業供給側改革基本出清,2022年11月后,“央行十六條”、支持房企發債融資、房企股權融資重啟等三箭齊發,政策明顯轉向,優質房企發展的良性循環趨勢已經確立。伴隨地產行業回暖,其間的創富格局會如何演變,值得關注。
與地產行業一樣,教育、醫療行業估值中最大變量也是政策調整。近三年,教育行業,好未來的張邦鑫、新東方的俞敏洪、中公教育(維權)的李永新等人財富明顯滑落。
值得一提的是,地產、教育行業富人的財富趨勢已有底部企穩攀升的跡象。許家印2023年財富值較之2022年甚至略微提升了18億元,而張邦鑫財富翻倍,得以回歸500富人名單,俞敏洪雖然身家大漲9成,但還離入圍有不小差距。
恒瑞醫藥、翰森藥業等部分醫藥企業此前受益于“核心資產”概念暴漲,近年受醫藥集采等政策影響,估值也出現一定回落。集采政策一方面擠出了仿制藥、高值耗材的價格水分,同時也在倒逼藥企加大對有臨床價值的創新藥物研發。行業告別“以藥養醫、銷售驅動”的舊模式,創新能力成為藥企估值體系的新準繩。
近年,大批創新藥企業如百濟神州、君實生物、海吉亞醫療、百利天恒、昭衍新藥及高端醫療器械廠商聯影醫療背后的實控人脫穎而出,成功入圍500富人。醫藥富人數量相較3年前整體新增8名,民眾享受低藥價與更多創新藥的雙重好處(表9)。
與人們感受頗為不同的是,同樣遭遇強力監管的互聯網平臺,創富效應并未消減太多。即使是2022年股價跌幅較深的B站、快手等,其背后實控人的財富亦是增長的。2020年,陳睿以63.6億元財富成為最富500人中最后一名,此后,其身家一度暴漲至276億元,經過劇烈回調,目前為82億元,相比3年前仍增長3成。宿華的經歷相似,2020年身家172億元,2021年暴漲至1100億元,目前回調至315億元,相比3年前亦有8成增長。
感受上的落差或來自于和頂峰時的榮光對比,哪怕那只是場貨幣寬松與成長無邊界幻覺的共振。
此前估值過快上漲的企業,需要時間消化。如私有化回A后估值一度高漲數倍的巨人投資、奇虎360,上市后開啟漫漫熊途,周鴻祎身家跌至102億元,甚至已低于與其分家的奇安信掌門齊向東。
一些競爭激烈、增長陷入停滯的行業,如手機產業鏈上的領益智造、瑞聲科技、匯頂科技等企業實控人,財富嚴重縮水,歐菲光實控人蔡榮軍甚至跌落名單,而這些公司此前在二級市場漲勢良好。這充分說明,身為牛股,高回報的隱含預期就是高增長,一旦增長邏輯遭遇挑戰,那么,財富反噬的力度將會超出想象。小米、立訊精密放手一搏,重金造車,也是努力跟上時代浪潮。
財富在漲跌兩個維度上的極致表現,真實承載了產業趨勢的變遷。三年間,500富人創富重心向“科創+低碳”類制造業的遷移,地產、教育、互聯網等服務業創富邏輯的重整,正暗合了現代產業體系的發展方向。
盡管“調結構”難免陣痛,但綜合來看,過去三年并非“消失的三年”。相比2020年,2023年500富人的總財富、入圍門檻均上漲了3成左右,百億富人比2020年時多出68人,千億富人從12名增至19名,2000億富人則從2名增至5名。
500名富人中,380人財富實現正增長,占比為76%,其中,財富漲幅在30%以上的高達317位(含149名新入圍富人),占比超過6成。
對于大部分富人而言,并不存在“消失的三年”。真相是,如果你信了,你躺平了,你就從最富500人中跌落了。
約7-8成入圍者的財富值、旗下上市公司業績主要指標(營收、凈利潤、就業)實現了同比增長,更有5-6成富人的財富、旗下公司實現了主要指標30%以上的增長(圖6)。
不過,從盈利質量看,僅有1/3的公司2022年度毛利率、凈資產收益率(ROE)表現高于2019年,這意味著,6成以上公司的真實盈利能力有所下滑,顯示出市場競爭的持續激烈態勢。
04
資本雙循環:從兩頭在外,
到“資本-產業-創富”閉環成型
構建現代產業格局,不僅需要產業本身的升維,還依托于金融市場深化變革所提升的服務能力。
科創板開設僅4年時間,已為中國最富500人中貢獻了22個席位。這背后,一幅新的創富圖景正在涌現:一級市場,政府產業基金數量超過PE半壁江山,引導資金投向國家戰略方向;科學家、工程師受到時代召喚,更愿意從書桌前、實驗室里走入廣闊天地創業;實控人和機構樂于見到員工獲得較大比例的股權激勵,從而實現人才與公司成長的利益捆縛。
正如軟銀之于阿里巴巴,南非Naspers之于騰訊,跟隨中國最優質民企成長的紅利,過往主要由境外資本分享。20多年前,中國資本匱乏,優秀民企“兩頭在外”:由于既缺少本土資金在早期予以支持,也未有靈活開放的上市機制給予未盈利企業融資便利,因此,其資金來源以美元基金為主,上市則依賴港股、美股。
而近年,隨著國內機構與個人資金實力的積淀,以及本土資本市場的深度發展,“兩頭在外”格局逐漸轉向資本雙循環。
-
地方政府積極注資,推動民企創富
地方政府發揮主動引導作用,積極參與“生產”蛋糕的故事,在2022年火爆的《置身事內》一書中有過生動闡述。此前,在中國的改革過程中,政府與國企主導投資,借助土地財政杠桿,深度介入了工業化與城市化的進程。
而在構建現代產業體系上,政府與企業家無疑再一次形成了新的合力。大的層面來說,國家在光伏、新能源汽車、芯片上的補貼扶持,以萬億元為量級。“光、電、鋰”的突破,均是沿著政策支持、技術助力、市場化擴張的路徑在發展,可以說,大方向的錨定和政策的鼓勵,是這幾大新興行業成為500富人主流創富賽道的關鍵因素。而這種操作方式和早年美國政府扶持集成電路產業發展、如今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為馬斯克的Space X提供大額軍工訂單,亦有異曲同工之妙。
產業升級中,地方政府渴求的座上賓,自然包括各路企業家。而地方政府產業基金的興起,也使民企創富與地方經濟發展共振。2019年,合肥國資伸出援手搭救瀕臨絕境的蔚來,李斌順利重回最富500人,地方則同時收獲“產業、稅收、就業、品牌及股權投資回報”,這一案例已成出圈神作。
如今,地方國資參與打造上市公司的熱情,如火如荼。每個入圍富人,幾乎都與地方政府有千絲萬縷的聯系,或獲得了項目的優惠落地政策,或獲得了國資的直接入股,或拿到了產業基金的注資。
螞蟻集團獲得杭州及重慶國資入股,萬達商管獲珠海國資注資,上海國資系統性投資芯片企業,甚至曾經躋身前十富人的賈躍亭,一直推動法拉第未來的量產,2022年也獲得了黃岡國資支持……
新財富此前盤點安徽近5年(2017-2022年)65家A股上市的企業后發現,累計有44家公司獲得安徽省市級投資平臺的支持,占比超過2/3;其中17家科創板公司,更是有13家獲得了省、市國資支持。
有意思的是,5年前,特斯拉也一度陷入困境,埃隆·馬斯克自爆要靠服藥才能撐下去,無法正常回款的供應商體系也搖搖欲墜。而他最終找到的解藥之一,是到上海設廠。得益于當地政府的支持,上海超級工廠快速建成,其單車成本降低,交付量增加。這成為其翻盤并最終成為世界首富的關鍵。
土地財政收入下滑,股權財政能否彌補其中空缺?國企效率革新與市值重估是一方面,國資投資民企龍頭帶來的造富效應,同樣值得追蹤。
-
龍頭企業爭當“鏈主”“鏈長”,“資本-產業-財富”循環閉合
獨木不成林,即使龍頭企業也無法單打獨斗。締造生態鏈,推動產業上下游共同成長,才是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的終極一環。地方政府產業基金之外,CVC(Corporate Venture Capital,企業風險投資)成為新興科創企業初創期、成長期的重要資金源頭。
所謂企業家,就是能在市場化的激烈競爭中,辨識出資源應往何處配置。能入圍中國最富500人,也注定了其財富不可能像普羅大眾一樣,在不確定中追逐定期存款的穩定收益,而是在流動中,在配置中發揮作用。
大批龍頭企業正爭當“鏈長”,既有以股權投資推動戰略合作,也有以“股東+客戶”身份推動供應商上市等。
如寧德時代所投企業中,振華新材、湖南裕能、微導納米、科士達先后上市,而微導納米董事長王磊、科士達劉程宇也成功躋身500富人。地平線則同時獲得了寧德時代、比亞迪等“鏈長”的投資,其創始人余凱以157億元身家排名第246位。芯片企業集創北方同時獲得小米、vivo投資,其創始人張晉芳本次以82億元財富排在第468位。
華為旗下的哈勃投資近幾年更是投出90余家企業,過半為半導體企業,并收獲了超過11家IPO。其所投企業中,天岳先進的宗艷民以百億財富入圍新財富500富人,與任正非的財富值相差不到百億。
小人物也可能通過與“鏈長”們的商業合作,改寫命運。從老家江西九江只身來到深圳闖蕩的蔡華波,在華強北從一名電子元器件銷售員做起,后創立江波龍,從事存儲芯片貿易,年進賬百億。小米、字節跳動、中興通訊均是其客戶,2022年,江波龍上市,蔡華波家族以百億身家躋身最富500人之列。
在直接股權投資之外,新財富500富人所控制的上市公司,還積極參與各類產業基金的設置,典型如雷軍旗下,既有家族為主導的順為資本,也有以小米為依托的金米投資、小米長江基金等。
企業家貢獻的是對商業世界的認知,通過財富的流動與配置,借助金融杠桿,謀求認知的落地與利益的最大化,而綜合來看,就是在更大的范圍內推動了“產業發展-資本市場-財富配置”的三角賦能關系不斷循環壯大,從而推動產業鏈的升維。
05
財富共振:科創板每誕生一個百億富人,
員工約可分享20億元股權激勵
民企創富,另一大受益對象是員工。
相對來說,草莽時期的制造業、消費類企業,幾乎不存在全員持股的可能。互聯網企業融資大多數借道美元基金或港資,地產企業則倚重銀行、信托、美元債等融資通道。
而高科技新興企業缺少土地、設備等抵押品,因此,其更多依賴股權融資。創投機構對這類公司的估值,核心依據最終幾乎都會回歸到創業團隊本身,股權激勵成為吸引早期核心員工加盟的主要手段。
此前,幾乎只有互聯網行業打工者能通過股權激勵實現“財務自由”,而如今,欣欣向榮的動力電池、光伏、新能源車、芯片等制造業,同樣成為創富沃土。2016年,寧德時代骨干員工通過6家持股平臺向其增資1.5億元,對應僅10億元融后估值。不過六七年時間,寧德時代市值突破萬億,員工持股市值暴漲數百倍,其中應誕生了不少億萬富人。
新時代下,財富是如何在企業家和打工者之間分布的呢?
新財富統計了本次入圍富人所控制的22家科創板上市公司的員工持股情況。其中,高達19家公司在上市前設立了員工持股平臺,占比達9成,僅有從海外市場私有化回歸A股的大全能源、華熙生物等少數幾家公司不在此列。
許多員工持股平臺晉身前十大股東。華興源創、杭可科技、螢石網絡、納微科技、格科微的員工平臺,持股比例均超過10%。如華興源創第三、四大股東均為員工持股平臺,各持股7.36%,由陳文源擔任GP,這兩大平臺目前持股市值約17億元,穿透后有約100位股東,意味著人均財富過千萬元;格科微第二大股東Cosmos持股比例達12.43%,也為員工持股平臺。
海康威視總經理胡揚忠,身份較為特殊,憑借兩大上市平臺的員工股權計劃,坐擁80億元財富,成功入圍本年度500富人名單。海康威視為央企中電科旗下公司,目前,胡揚忠在海康威視的持股比例達2.36%。
近年來,海康威視拆分出多家子公司,而員工持股平臺青荷投資在這些子公司中均占40%股權,相較母公司層面的股權激勵程度有明顯提升。其中,螢石網絡已成功上市,市值146億元,青荷投資持股稀釋至32%,對應約45億元市值。隨著海康機器人等推進上市,胡揚忠及海康威視管理層、核心員工的身家有望繼續提升。
綜合來看,本次入圍富人所掌控的22家科創板公司中,實控人平均持股比例為39%,而員工持股平臺則平均持股8%,即約為實控人持股市值的2成。按這一比例推測,每一個百億富人背后,其員工共同享有的股權財富約有20億元;若高管與核心骨干對半分,各得10億,即每個百億富人誕生的同時,將一并誕生10個億萬富人、100個千萬富人(表10)。
部分科創板公司上市時,會支持員工成立資管計劃,參與IPO戰略配售(即以發行價認購公司新發行股份),如禾邁股份、凱賽生物、諾唯贊、美迪西、晶科能源、大全能源、納微科技、格科微等多家公司的員工均參與了戰略配售,大多數員工資管計劃認購新發行股份的10%。
相對來說,員工持股平臺的入股價通常為1元/股,上市基本穩賺;而IPO時的戰略配售股份則不一定會獲利,如凱賽生物、諾唯贊目前股價仍低于發行價。但大部分公司都可憑借良好的成長性,讓參與認購的員工獲利頗豐。如晶科能源員工參與戰略配售認購1.67億股,目前每股浮盈7.4元,整體獲利在12億元規模。美迪西員工戰略配售約155萬股,目前每股浮盈高達200元,整體獲利也在3億元。
整體來看,22家科創板公司,目前股價自發行價的漲幅中位數高達97%,這意味著,參與戰略配售的員工回報中位數達到1倍,十分有利可圖。
今天,對于一個普通人來說,設法加入行業內即將上市的科創板、創業板公司,謀求獲得員工持股平臺的股權,或者積極參與IPO時的戰略配售,風險比自己創業小,收益則遠超工資收入,可謂普通人實現“財務自由”行之有效的辦法。
22家科創板公司上市后,16家又拋出了股權激勵計劃,占比約7成。股權激勵計劃通常與業績KPI掛鉤,但行權價格則遠低于市場價,以激勵員工達成業績目標。如王來春兄妹掌控的立訊精密,多次拋出股權激勵計劃。越來越多的中國龍頭民企,將管理層、核心員工等納入市值共享圈層中,而非簡單發一份工資。
從“打工者”到“所有者”的心態變化,使得員工將自身利益和公司的長期利益發展綁定在一起,可望進一步釋放企業經營活力。
通過資本的紐帶,形成財富共振效應,中國的民營企業家、員工、上下游戰略關聯方、地方政府及金融機構形成了前所未有的緊密利益共同體,向更高層的價值鏈遷徙。一個同頻共振的良性創富生態,將為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競爭力強的現代產業體系建設厚植根基。而民企在其中又將繼續發揮怎樣的作用,有怎樣的收獲,將在此后的500富人名單上揭曉。
責任編輯:宋源珺
VIP課程推薦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