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專欄作家 曹中銘
近一個月以來被立案調查的上市公司數量出現激增現象,這無疑值得警惕。個人以為,資本市場信披監管不應再成為“老大難”。
據統計,從今年4月14日-5月14日期間,滬深股市已有18家上市公司遭到證監會立案調查。而今年1月1日-4月14日3個半月期間,被立案調查上市公司數量僅有16家。這也意味著,近一個月以來被立案調查的上市公司數量出現激增現象,這無疑值得警惕。
一個月內有18家上市公司被立案調查,在A股市場歷史上也是非常罕見的。此前,上市公司被立案調查基本屬于零星出現的,但像今年這樣如此密集出現,既與上市公司數量越來越多有關,更與某些上市公司漠視規章制度密切相關。
整體而言,此次被立案調查的18家上市公司中,涉嫌信息披露違法違規成為主要因素。像交大昂立、*ST大通、天沃科技等上市公司,因在規定期限內沒有披露2022年度報告而被立案調查。因年報難產不僅會被立案調查,今后還存在退市的風險。因此,對于上市公司而言,年報披露絕非小事。
此外,因年報被“非標”而遭遇立案調查的上市公司也不在少數。18家上市公司中,因年報“非標”被立案調查的達到6家,占比三分之一。客觀上講,這一比例并不低。無論是由于未在規定期限內披露年報,還是年報“非標”,個人以為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均存在某種問題,甚至涉嫌違法違規
值得注意的是,在18家公司中,還有像易事特、*ST大通、*ST未來等多家上市公司此前已被證監會立案多次的。一家上市公司被證監會多次立案調查,本身就說明這是一家“問題”公司。而“問題”公司遭遇立案調查,其實也在情理之中。
表面上看,每年前4個月是上市公司披露年報的時期,被立案調查的上市公司多出現在這個時段不值得大驚小怪。但問題在于,今年有這么多上市公司因信披問題被立案調查,才是市場需要重點關注的對象。
長期以來,上市公司信披監管一直是“老大難”的問題。此前,市場一直呼吁提高違規成本,新版證券法也順應了市場的要求,但盡管如此,信披違規的上市公司仍然大有人在。個人以為,這才是值得市場思考的地方。
信披監管要求信息披露義務人在披露信息時能夠“真實、準確、及時、完整”,不存在任何應披露而未披露的信息。而涉嫌信披違法違規的公司、年報被“非標”的公司,顯然都沒有達到這一要求,這也是其被立案調查的根本原因。
在上市公司信披違規的背后,往往存在著不可告人的目的。或實施財務造假,以達到規避退市的目的;或隱瞞違法違規行為;或實施利益輸送;或者兼而有之,不一而足。但無論如何,這些均為市場所不容。
目前資本市場已全面步入注冊制時代。注冊制的核心在于發行人的信息披露,這不僅是對發行人提出了相關要求,也是對信披監管提出了新的要求。日常信披監管成為“老大難”現象,今后或會波及到注冊制的順利實施當中。
個人以為,資本市場信披監管不應再成為“老大難”。這既對上市公司質量提出了相關要求,也考驗著市場的監管水平與監管效率。注冊制下,雖然上市公司條件更加包容,但發行人質量這條主線須緊緊抓住,而且,對于劣質上市公司,也有必要加速出清。提升市場監管水平與效率,既需要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與違法必究,也需要進一步大幅提高信披的違規成本,且兩者缺一不可。
(本文作者介紹:獨立財經撰稿人 在三大證券報等多家媒體發表文章數百篇)
責任編輯:石秀珍 SF183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