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謝忠翔
近段時間,銀行板塊的走勢顯著強于大盤,銀行股多次在分化加劇的市場環境中,走出了逆勢上漲的獨立行情。多家國有大行、股份行A股在持續上漲中已觸達近年來股價新高。
今年以來,我國經濟的持續復蘇為銀行股估值回升提供了動力。工信部近日披露的數據顯示,今年以來,制造業投資持續保持較快增長,一季度同比增長7%,明顯快于全部投資。其中,高技術制造業投資增長15.2%,基礎設施投資增長8.8%。這體現出各地積極推動基礎設施建設,效果逐步顯現。
從行業角度看,銀行業的息差收窄趨勢對盈利水平造成的壓力正在逐漸釋放。疫情三年來,貸款市場利率持續下行,銀行凈息差也隨之收窄。后疫情時代,在經濟持續復蘇下,今年3月份市場利率較去年底已逐漸回升,為息差企穩帶來積極信號。有券商分析師預計,今年一季度貸款重新定價的一次性影響之后,新增貸款利率持續下行的壓力期或將結束。
當然,基本面的企穩只是銀行板塊估值修復的因素之一,市場情緒的助推也是關鍵。今年以來,“中特估”概念成為A股市場主線之一,這一暖風也吹向了低估值、高股息的銀行板塊。
市場數據顯示,今年以來漲幅前十的銀行股中,屬于大型央企、國企的銀行股占了六成,例如中信銀行、郵儲銀行、交通銀行和農業銀行的漲幅均超過了15%。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地方中小上市銀行的股價明顯跑輸大中型銀行,今年以來漲幅收綠的銀行股中,中小銀行占了八成。
市場對大中型銀行股的青睞,除了看重其高股息、低估值的高性價比投資邏輯,還在于其在宏觀經濟壓力下業績持續穩定增長的韌性。相比其他板塊,銀行股具有安全邊際和業績相對穩定性。
資金面看,除了銀行股東今年頻頻增持自家股票,外資也在看好銀行。以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為代表的外資持股為例,據2022年報披露,按申萬一級行業劃分,QFII整體持倉中的銀行持股市值居前,遠高于醫藥生物行業。
若將銀行視作國內經濟的穩定器,那銀行股可謂整個資本市場的壓艙石。近期銀行股的上漲,反映出了銀行股的投資正逐漸重回基本面邏輯。中國經濟穩定復蘇、長期向好的趨勢沒有改變,銀行業整體表現健康,銀行板塊未來的回升空間可期。
責任編輯:張文
VIP課程推薦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