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06.5億元!商業銀行年內發債規模同比增逾41%
專家認為,中小銀行發債節奏仍需進一步加快
本報記者 張志偉
見習記者 楊 潔
發行債券是商業銀行募集資金的重要途徑之一。今年以來,在政策支持下,商業銀行一邊傾心盡力加大對實體經濟的服務力度,一邊加快發債速度,年內發債規模已達7906.5億元,同比增長41.42%,其中商業銀行二級資本債發行規模同比增長186.47%。
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的專家認為,銀行信貸投放和風險處置等都會消耗資金,尤其是在“存款搬家”的背景下,更需要多渠道補充資本以及負債端資金,預計未來資本補充工具發行規模仍將保持適度增長態勢。此外,商業銀行在加速“補血”的同時,還需靈活調整利潤留存機制,持續推進內外源融資相結合,優化資本補充機制。
商業銀行次級債發行
同比增近83%
《證券日報》記者據中國債券信息網公布的發行公告統計,年內發債商業銀行共計61家,發債規模達7906.5億元,發債規模同比增長41.42%。
今年以來,商業銀行發債規模持續增加,中國銀行研究院研究員原曉惠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從多方面分析原因,一是疫情疊加資產質量承壓,不少銀行特別是中小銀行逐步加大撥備計提和不良核銷,銀行資本占用壓力較大;二是我國經濟持續轉型升級的背景下商業銀行信貸支持將進一步加大,需要更多的資本金支持;三是監管政策多方位引導銀行增強風險抵御能力,以提升服務經濟實體效率,銀行多渠道補充資本是提升抗風險能力的重要途徑;四是年初以來市場流動性相對寬松,市場利率持續下行,銀行發債成本相對較低。
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明明對記者表示,對于銀行來說,在經營壓力增大時,通過外源援渠道來補充資金可以增強穩健經營與抗風險能力;對于債市來說,金融債供給增加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當前的資產荒問題,但也需要警惕供給剛性下對收益率的沖擊。
在發行次級債方面,年內共有29家商業銀行發行次級債3742.5億元,發債規模同比增長82.77%。其中,商業銀行二級資本債和永續債分別發行2342.5億元和1400億元,分別同比增長186.47%和13.82%。
“監管不斷引導讓利實體經濟、鼓勵銀行增加信貸投放,同時銀行自身為了應對未來不良貸款上升的壓力,都需要通過各種途徑保證資本充足率水平。”在明明看來,去年10月份發布《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總損失吸收能力管理辦法》后,四大國有行面臨更高的資本補充壓力,考慮到未來交通銀行、中信銀行也有可能納入G-SIBs(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此類大型銀行的資本補充需求也會推動其發行二級資本債。
“二級資本債相比于其他資本補充工具,一直是銀行資本補充的首選工具之一,發行規模也相對較高,主要是受發行條件、發行利率等因素影響。預計未來包括二級資本債、永續債等在內的資本補充工具發行規模仍將保持適度增長態勢。”原曉惠認為。
多因素共同提高
中小銀行發債需求
在次級債的發行主體方面,中小銀行所占比重較大。今年前4個月,發行次級債的29家商業銀行中有24家為中小銀行。
明明認為,中小銀行普遍存在資本金不足的問題,更需要拓寬渠道加大資本金補充力度。尤其是目前企業融資意愿較弱且信用風險增大,銀行的凈息差逐漸收窄,內生資本補充能力下降的情況下,中小銀行需要加快發債“補血”的節奏。
“中小銀行多為地方性金融機構,是當地支持實體經濟薄弱環節、服務中小微企業的中堅力量,在信貸穩步擴張的背景下資本補充需求更加旺盛。”原曉惠表示。
不過,明明也提到,次級債無法補充核心一級資本或一級資本,對于部分中小銀行來說無法完全解決資本補充問題;同時,也需注意部分資質較弱的中小銀行次級債存在不贖回或減記的風險。
因此,商業銀行在進行資本補充時,除了外源性資本“補血”,還需自身“造血”。明明表示,可從兩方面發力:一方面,從銀行中長期健康發展看,需要自身從傳統粗放化信貸業務經營管理向精細化經營管理轉型,完善治理、提升經營和風控能力。不僅需要提升高品質信貸客戶獲取能力、深入挖掘客戶資金需求,還需要提升信貸風險識別能力,優化風險預警和處置流程。此外,可以考慮多元發展,如財富管理業務等,拓展利潤來源渠道。
另一方面,政策應積極支持銀行發行普通股、優先股、無固定期限資本債券等資本工具,適度降低相關資本工具“門檻”,為中小銀行營造更友好的融資環境。對少數難以通過市場化渠道進行資本補充的機構,推動依法依規籌措政府性資金支持,如中小銀行專項債等。
原曉惠建議,商業銀行應從分子和分母兩方面同時入手,通過提升資本金和降低風險加權資產相結合,切實增強資本補充能力。
責任編輯:張文
投顧排行榜
收起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