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年來,伴隨全球經濟前景的不確定性增加,市場波動明顯加劇。在此背景下,銀行業正在持續收緊風險較高的個人金融衍生品業務。
4月13日,工商銀行宣布,自今年6月12日0時起,該行將暫停個人外匯買賣業務新客戶簽約及全部交易品種的開倉交易,成為繼去年招商銀行(600036)、華夏銀行(600015)之后,又一家暫停個人外匯買賣業務的銀行。
證券時報·券商中國記者從某股份行國際業務部門人士處了解到,此次工商銀行暫停的應該是有保證金杠桿交易的個人對私外匯買賣。該人士透露,其所在機構也有個人外匯買賣,但多是實盤交易,目前未受影響。
“此次僅調整個人外匯買賣業務,不涉及個人結售匯業務。個人結售匯業務可正常辦理。”工商銀行方面表示。據了解,工商銀行去年還暫停另一項業務——賬戶外匯業務。更早之前,在去年七、八月份,招商銀行、華夏銀行也曾先后宣布對個人外匯業務進行調整。
“此前‘原油寶’事件相當于是對傳統商業銀行金融衍生品交易的風控能力進行了一次壓力測試,當時結果并不讓人滿意。”一位業內人士向記者表示,在那之后銀行業持續收緊個人金融衍生品業務,包括在監管指導下,大部分銀行都對賬戶貴金屬業務進行了調整。
“宇宙行”宣布對有關業務進行調整
4月13日,工商銀行在其官網發布一則公告,宣布將對個人外匯買賣業務進行調整。主要包括:
自2022年4月17日0時起,該行將關閉個人外匯買賣業務電話銀行和工銀E投資渠道。客戶可繼續通過網上銀行、手機銀行渠道辦理業務;
自2022年6月12日0時起,該行將暫停個人外匯買賣業務新客戶簽約及全部交易品種的開倉交易,持倉客戶的平倉交易不受影響。
工商銀行解釋稱,此次該行僅調整個人外匯買賣業務,不涉及個人結售匯業務,個人結售匯業務可正常辦理。
據了解,個人外匯買賣業務是個人客戶在銀行進行不同自由兌換外匯間交易,通過外匯買賣獲取更高利息收益、匯率升值收益或規避匯率風險,帶有投資性質;個人結售匯業務則是指在政策規定的額度內進行人民幣與其他可兌換貨幣之間換匯交易。
光大銀行金融市場部分析師周茂華表示,從此前部分銀行收緊個人貴金屬業務及目前外匯市場面臨復雜環境看,近期部分銀行收緊個人外匯買賣業務主要是還是出于防范潛在風險:
一是防范市場風險。目前全球疫情尚未受控,國際地緣沖突升,發對經濟政策急轉彎,各國經濟與政策分化,全球經濟前景不確定性繼續困擾市場,波動偏劇烈;
二是落實投資者適當性管理義務。銀行主動調整個人外匯買賣業務,一定程度上向投資者提示市場潛在風險,有助于落實投資者適當性管理義務。監管部門對金融機構加強投資者適當性管理的要求明顯提升;
三是防范機構市場聲譽風險。部分銀行根據市場環境變化,對相關業務進行調整,也有助于降低潛在投資業務糾紛和市場聲譽風險。
此外,一位股份行國際業務部門人士告訴證券時報·券商中國記者,此次工行調整的個人對私外匯買賣,應該是有保證金杠桿交易的業務。“之前中行‘原油寶’事件后,大部分銀行都在收縮個人衍生品業務。”該人士透露,其所在機構也有個人外匯買賣,“但多是實盤交易,不是保證金交易,沒怎么受影響”。
銀行個人衍生品業務持續收緊
工商銀行并不是第一家宣布暫停個人外匯買賣業務的商業銀行。
去年8月份,華夏銀行曾公告,為順應市場形勢變化,自2021年12月1日0:00點起,將暫停個人外匯買賣業務,業務恢復時間將另行通知。盡管該行隨后刪除了這則公告,但也向媒體證實該業務將如期暫停。
更早之前的去年7月,招商銀行一口氣發布5個公告,宣布對多項個人貴金屬業務和個人外匯業務進行調整,新版協議于當年8月11日正式生效。
根據彼時該行公告,招行將逐步對符合一定條件的無持倉客戶關閉個人紙貴金屬雙向交易、實盤紙黃金紙白銀買賣、“招財金”、個人雙向外匯買賣等業務功能(不包括非實盤外匯買賣),這些業務的持倉客戶在去年8月23日以后也將不能新開倉。同時,招行個人外匯期權業務即日起停止發售新產品,全部存續產品到期后,不再向個人客戶開放。
招行還提醒到,考慮到外匯市場風險較大,該行未來將進一步從嚴限制個人雙向外匯買賣業務,若有個人雙向外匯產品持倉余額,需保持關注并做好倉位管理,適時降低持倉余額。
此外,券商中國記者查詢發現,工商銀行已自2021年10月17日起暫停賬戶外匯業務新客戶開立交易賬戶,并自2021年11月14日起暫停賬戶外匯業務全部交易品種的開倉交易。
有分析人士向記者表示,被銀行加強風險管控的個人外匯業務都帶有衍生品性質,“與大家在銀行用人民幣兌換外幣完全不同,風險很高,波動幅度大”。銀行對相關業務的調整也相當于向投資者提示市場風險,提醒其理性和謹慎操作,有助于降低市場非理性投機炒作。
“原油寶”事件后,國有大行、股份行在內的多家銀行相繼發布調整相關賬戶交易的公告。此后銀行業持續收緊個人金融衍生品業務,包括2020年底,銀行在監管指導下暫停了個人貴金屬投資業務的新開戶。
今年一季度以來,中信銀行(601998)、浦發銀行(600000)等多家股份行仍在陸續發布關于貴金屬業務客戶風險提示的公告,提醒投資者:“近期影響市場運行的不確定性因素較多,國際貴金屬市場波動劇烈,市場風險明顯加劇。請投資者及時關注持倉,合理控制倉位,理性投資。”
“金融衍生品價格波動很大,對投資者的專業水平和風險承受能力具有很高要求,普通個人投資者參與其中,無異于變相賭博,損失的結果早已注定。”去年年中,中國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在第十三屆陸家嘴(600663)論壇上表示,從成熟金融市場看,參與金融衍生品投資的主要是機構投資者,非常不適合個人投資理財。
業務是否會重開?
“此前‘原油寶’事件對傳統商業銀行金融衍生品交易的風控能力進行了一次壓力測試,結果并不讓人滿意。”一位業內人士認為,金融衍生品業務或將在銀行業務體系中淡化,“金融衍生品的交易模式存在‘對賭’色彩,即當客戶做多時,銀行則做空。反之亦然,這類模式并不符合當前商業銀行回歸于服務實體經濟和企業綜合金融服務的政策導向,還有分業經營的監管要求”。
周茂華則認為,這次部分銀行收緊該業務,但并不意味著關閉這個業務,畢竟這個業務有市場需求;隨著外匯市場前景仍逐步明朗,后續相關業務有望重新開放。
“近期除了人民幣匯率外,美元、日元、歐元、英鎊及部分新興市場貨幣波動較為劇烈。”他表示,“銀行主動調整個人外匯交易業務,一定程度是向市場提示潛在的市場風險,投資者有必要引起重視,重新評估自身風險承受能力,做好相關市場研究分析,避免潛在市場波動損失。”
也有業內人士指出,如果未來重啟相關業務,銀行也需要從風控能力、制度機制等方面進行完善。
目前來看,傳統商業銀行在金融衍生品中間業務的風控能力方面還存在一定缺陷,同時也缺乏合理的爭端解決機制,面對市場高波動時期,投資者與機構之間一直糾紛不斷。
“產生這一問題的原因還在于銀行定位不清晰。”前述業內人士向記者表示,如果對銀行的定位是“商業銀行+投資銀行”,那么相關業務風險必然被包含其中,“但如果對銀行的定位是金融風險的最后屏障,加之投資人主觀認為銀行屬于低風險渠道,出現損失就要求銀行兜底,則會導致金融衍生品等中間業務難以發展起來”。
證券時報·券商中國記者向幾家銀行的客服了解到,去年至今,工商銀行的賬戶外匯業務和招商銀行、華夏銀行的個人外匯買賣業務均保持暫停狀態,對于恢復時間客服表示“目前暫無通知”。
責任編輯:張文
投顧排行榜
收起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