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日,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局長王信在 “《財經》年會2022:預測與戰略”上發表主題演講。
會上,王信從央行維護貨幣穩定和金融穩定,支持實體經濟,提高普惠金融水平,深化金融市場改革開放等方面談了央行促進共同富裕的實踐和思考。具體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維護物價穩定,促進充分就業,保持宏觀經濟平穩運行,為縮小貧富差距創造適宜貨幣金融環境。
一是從貨幣政策整體取向來看,由于低收入者高度依賴工資收入,財產很大比重是銀行存款,通過堅持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不搞大水漫灌,可有效避免高通脹和嚴重的資產價格泡沫,保障低收入群體增加收入及財富保值增值。
二是從貨幣政策的支持重點來看,優化結構性貨幣政策,有針對性地支持低收入群體增收和綠色低碳發展。國際金融危機之后,發達經濟體央行開始較多采取結構性貨幣政策措施,支持小微企業等發展。我國較早地創新和運用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大力支持“三農”、小微企業、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在扶弱助貧、縮小收入差距方面成效顯著。
特別是2020年,為應對新冠疫情沖擊,人民銀行先后三次設立專項再貸款和增加再貸款再貼現額度共計1.8萬億元;還通過普惠小微企業貸款延期支持工具和普惠小微企業信用貸款支持計劃,切實緩解小微企業融資困境。
由于低收入者較為缺乏財產保險和人身保險,氣候變化導致的極端天氣、自然災害對低收入群體沖擊更大,中央銀行和有關部門積極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我國在世界上較早構建了綠色金融體系,近期還推出碳減排支持工具,以精準直達方式支持清潔能源、節能環保、碳減排技術的發展,以及設立支持清潔煤高效利用的再貸款。完善金融支持綠色低碳轉型的基礎建設,發布新版綠色債券支持項目目錄,扎實推進碳排放信息披露和綠色金融評價。加強綠色金融的國際合作,中歐推出《可持續金融共同分類目錄》。
三是貨幣政策更加注重就業目標。我國貨幣政策的目標是維護物價穩定,支持經濟增長。盡管我國尚不具備將就業目標納入貨幣政策框架的條件,但在應對新冠疫情沖擊中,為“穩企業、保就業”而出臺的結構性貨幣政策更關注就業目標,有效支持了中小企業、民營企業的就業吸納能力,保障了低收入群體勞動收入的穩定性、持續性。
第二、保持金融穩定,促進經濟平穩增長,更好維護低收入群體利益
低收入群體往往風險意識薄弱,對金融風險的承受力較弱。近年來,我國切實加強和完善金融監管,將防范化解重大風險作為三大攻堅戰之首,重視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
一是健全存款保險機制,多措并舉,防范并化解問題金融機構風險。及時處置問題金融機構,支持中小銀行多渠道補充資本金。推進農村商業銀行等機構專注“支農支小”主業,促其立足本土,抑制跨區經營。充分發揮存款保險機制作為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維護金融穩定制度性安排的重要作用。
二是促進房地產金融市場良性發展。堅持“房住不炒”理念,圍繞“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目標,加強房地產金融審慎管理,加快完善住房金融政策體系,維護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維護住房消費者合法權益。這對中低收入者而言尤為重要。
三是趨利避害,加強和完善平臺企業金融監管。適應數字經濟發展需要,努力遵循市場化、法治化原則,全面清理整頓互聯網違法違規金融活動;強化平臺企業金融活動監管,明確要求其金融活動全部納入金融監管,所有金融業務必須持牌經營,消除監管套利。加強對大型互聯網平臺業務的穿透性監管,增強業務信息披露全面性和透明度,維護廣大金融消費者權益。
四是探索并完善跨境資金流動宏觀審慎管理,不斷增強人民幣匯率彈性。我國中小企業也較多參與對外經濟活動,但它們普遍缺乏避險工具,對國際經濟風險承受能力較弱。人民銀行持續深化匯率形成機制改革,更好發揮彈性匯率的“自動穩定器”作用。建立并優化跨境資本流動宏觀審慎管理框架,推出外匯風險準備金、完善人民幣中間價定價機制、構建本外幣一體化的全口徑跨境融資宏觀審慎管理等措施,有效防范了跨境資金無序流動沖擊。
第三、大力發展普惠金融,改善金融服務。
全球范圍內,大量低收入群體缺乏基本金融服務,無法利用金融工具擴大生產,增加收入,這是造成貧富差距擴大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國高度重視普惠金融發展,目前已基本建成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相適應的普惠金融服務體系,存款貸款、支付清算、信息查詢等基礎金融服務的便利性和普惠性走在了世界前列。
一是基礎金融服務基本實現全覆蓋。至2020年末,銀行網點鄉鎮覆蓋率達97%,農村地區基本實現鄉鄉有機構、村村有服務、家家有賬戶。金融消費權益保護力度持續加大。
二是三農、小微企業融資服務顯著改善。普惠小微貸款實現“量增、價降、面擴”,截至2021年6月末,普惠小微貸款余額 17.7萬億元,同比增長31%;支持小微經營主體3830萬戶,同比增長29.2%。信用信息服務的改善,大大緩解了信息不對稱,便于對小微企業、農戶開展信用評價,極大地便利這些群體獲得信貸服務。
三是數字普惠金融較快發展。例如,我國移動支付便民場景多、用戶體量大,其業務量、處理效率、覆蓋面均居世界領先水平。金融機構依托數字技術不斷延伸服務觸角,創新完善線上信用貸款、在線供應鏈金融、數字農業保險等產品和服務。一些機構探索打造線上綜合金融服務平臺,一站式滿足小微企業各類金融服務需求。
通過設立試驗區探索普惠金融發展經驗。例如,浙江臺州通過建設金融服務信用信息共享平臺和小微企業信用保證基金,運用各類信息交叉驗證等方式,有效緩解了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河南蘭考圍繞“普惠、扶貧、縣域”三大主題,充分利用數字技術,顯著提高了農戶貸款獲得率。
第四、推動金融市場發展,便利中小企業融資和增加居民財產性收入。
中國央行推動金融市場發展,有利于改善貨幣政策傳導,支持各類市場主體融資,提高普惠金融水平。發展貨幣市場,完善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特別是深化發展銀行間債券市場,通過中小企業集合票據等融資工具,拓寬中小企業直接債務融資渠道;創設扶貧票據和鄉村振興票據,支持精準扶貧。
截至2021年上半年,銀行間市場累計支持超過4600家企業發行債務融資工具55萬億元,余額約13.27萬億元。大力發展外匯市場,豐富外匯衍生品工具,服務企業套期保值需求。
王信表示,下一階段,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不確定性還很多,貨幣金融政策在支持疫情之后經濟復蘇、促進共同富裕方面可發揮積極作用。具體來看,包含四個方面:
一是根據國內外形勢變化,密切關注歐美貨幣政策可能收緊的影響,繼續實行穩健的貨幣政策,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用好結構性貨幣政策,更有效地保就業、保民生。
二是通過發行地方專項債等形式及時補充銀行資本金,央行可為債券發行創造良好的流動性環境;因地制宜推動農信社改革,加大不良資產處置力度,有效化解問題中小金融機構風險,提高其服務實體經濟特別是小微企業的能力。
三是不斷完善綠色金融體系,更好地動員社會資金投資于綠色產業和傳統高碳行業的低碳轉型,創造更多就業機會。
四是大力發展綠色市政債等綠色金融產品,在防范風險的前提下,支持養老基金進行資本市場投資,便利普通民眾增加金融投資,提高財產性收入。
責任編輯:于勝男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