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曝光臺315特別活動正式啟動】近年來,銀行卡被盜刷、買理財遇飛單的案例屢見不鮮,金融消費者維權舉步維艱,新浪金融曝光臺將履行媒體監督職責,幫助消費者解決金融糾紛。 【在線投訴】
金融監管2018: 從控增量到擠存量
記者 杜卿卿
[2017年銀監會共作出3452件行政處罰決定,在全系統形成強監管、嚴監管的氛圍。]
“我們的金融系統怎么了?大家把錢放到銀行理財拿4%的收益,企業最終借錢的成本卻要18%。中間發生了什么?”一位公募基金負責人日前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回頭看最近的五六年,金融體系的資源配置能力明顯出現了問題,資本無法被配置到最需要支持的企業或個人手中。
2017年金融強監管風暴從證券市場擴展至銀行、保險市場,經過一年的摸底和試探,資產管理行業統一監管規則雛形已成,資管新規即將正式出臺。銀監會主席郭樹清日前在接受《人民日報》采訪時表示,經過去年對同業、理財、表外業務的監管,銀行業資金脫實向虛勢頭已得到初步遏制。
控住增量后,監管將向存量強力出手。目前證券市場監管已經常態化,下一步銀行、保險市場的強監管也將接連出擊。“可以看到,金融監管一般會經歷控增量、規則重塑、整治存量三個階段,”一位券商分析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監管部門已經在從過去一手抓創新發展、一手抓監管,向從嚴監管的定位回歸,金融機構應當順勢而變,更快調整才能贏取更大空間。反之,逆勢而動恐怕會承擔慘痛的代價。
股市“風暴眼”轉移
A股市場以2015年上半年“去杠桿”為標志,開啟了一輪強力監管風暴。在經歷異常波動、各方“救市”之后,市場趨于平穩,監管層又出手打擊市場亂象,同時完善規則、補制度漏洞。目前,以日常監管與稽查執法相配合的監管模式已經十分常態化。
證監會主席助理張慎峰19日在第一屆新時代資本論壇上公布了本輪強監管的“成績單”。從“市場平穩運行”這一監管目標來看,2017年上證50、滬深300分別累計上漲25.08%和21.78%,跑贏境外主要藍籌指數。股市波幅明顯收窄,全年換手率2.66倍。上證綜指波動率13.98%,創歷史新低,全年上證綜指振幅超過2%的交易日僅3個。
市場估值下移,2017年底上證50、滬深300指數市盈率分別為13倍和16.8倍,市盈率超過100倍的個股較2016年底減少三成。
從“融資功能顯著發揮”這一監管目標來看,2017年全年IPO企業419家,融資2186億元,“堰塞湖”有效緩解。截至2017年底,滬深兩市上市公司達3485家,總市值56.71萬億元,流通市值44.93萬億元。上市公司共完成再融資8002億元,完成并購重組交易金額達1.87萬億元。交易所市場發行債券2433只,合計籌資3.91萬億元。
另一個監管目標是“市場規范運行”。據張慎峰介紹,2017全年作出行政處罰決定224項,罰沒款74.79億元,對44人實施市場禁入,均創歷史新高。
可以看到,資本市場監管也大體經歷了三個階段——控增量、立規則、治存量。市場風險得到控制、市場亂象得到遏制之后,證監會在過去一年中,一方面改革股票發行制度,推進發審委制度改革;另一方面,完善再融資政策,抑制利益輸送和脫實向虛行為。同時,出臺減持新規,打擊“清倉式”減持、“過橋”減持等亂象。
下一步則是針對存量市場,加強監管協調,推動市場各方回歸本源。據張慎峰介紹,證監會將根據國務院金融委的部署要求,充分依靠金融委辦公室和人民銀行牽頭的金融穩定協調機制,全力維護資本市場穩定運行。另外,健全“以監管會員為中心”的交易行為監管模式,建立完善“穿透式”監管機制,防止監管套利。還要強化稽查執法力度,充分運用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推進資本市場科技監管。
“回顧2017年4~5月、2017年11~12月的兩次市場回調,均緣于金融監管趨嚴引發資金面趨緊,進而引致市場回調。”海通策略分析師荀玉根21日發表觀點稱,金融監管雖然是2018年的重要背景,但不一定成為市場的風險點。對股市而言,風險分為暴露的風險和隱藏的風險,真正值得擔心的是后者。
去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定,今后三年重點抓好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污染防治三大攻堅戰。“管理層已經高度重視并且在防范金融風險了,這個風險可能不用太擔憂了。”荀玉根認為,2018年市場的擾動變量將是通脹超預期和海外市場波動。
金融業“擠存量”才剛開始
監管要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這個底線一定是在銀行領域。如郭樹清所說,銀行業資產規模占我國金融資產總量的80%以上,在經濟改革與發展中的地位舉足輕重。
據他介紹,經過去年對同業、理財、表外業務的監管,銀行業資金脫實向虛勢頭得到初步遏制,銀行業總資產少擴張16萬億元,銀行理財少增5萬多億元,銀行通過“特殊目的載體”投資少增約10萬億元,交叉金融產品的野蠻生長趨于停止。
但是銀行不良資產反彈壓力較大,相當多金融機構內控機制不健全,影子銀行存量依然較高,違法違規金融行為還時有發生,經濟社會生活中的不健康現象和國際上的各種不確定因素都可能對金融體系形成沖擊。由此構成的“灰犀牛”和“黑天鵝”隱患威脅著我國的金融穩定。
大資管“野蠻生長”多年,一直飽受詬病。但各金融業態相互疊加,普通人即使有質疑也難以言明其中利害關系。
據海通宏觀分析師姜超統計,2007年銀行理財規模5000多億元,2013年底達到10萬億元,2017年初已經達到30萬億元;從大資管來看,2014年末整個資管行業規模20.5億元,2017年三季度末53.5萬億元,而銀行通過非銀機構進行投資是推動大資管行業快速增長的最重要因素。
2015年的股市震蕩不僅揭示出股市“配資加杠桿”的問題,更暴露出大資管背景下,金融混業伴生的監管缺失。證監會主席劉士余2016年12月在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第二屆會員代表大會上的致辭,將彼時關于金融監管的爭論推上頂峰——“我希望資產管理人,不當奢淫無度的土豪、不做興風作浪的妖精、不做坑民害民的害人精”。隨后,強監管從證券業向保險、銀行等進一步擴展。
以銀行市場為例,2017年銀監會共作出3452件行政處罰決定,在全系統形成強監管、嚴監管的氛圍,銀行業合規經營意識有所提升。
資產管理行業的重塑,也是整個金融系統回歸本源的過程。郭樹清在近日的采訪中也表示,攻堅戰的目標是要使宏觀杠桿率得到有效控制,金融結構適應性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明顯增強,硬性約束制度建設全面加強,系統性風險得到有效防控。圍繞上述目標,銀行業要努力促進形成金融和實體經濟、金融和房地產、金融體系內部三個方面的良性循環。
金融機構是金融市場的主要參與者,其行為直接關系到金融體系的健康。
郭樹清針對金融機構的表態也十分有力度,他在接受采訪時說,當前規范的股東管理和公司治理沒有同步跟上,既存在股東不作為、不到位,從而導致“內部人”控制問題;也發生了少數股東亂越位、胡作為,隨意干預銀行正常經營的問題。不僅存在有的股東甚至把銀行當作自己的提款機,肆意進行不正當關聯交易和利益輸送。還有少數不法分子通過復雜架構、虛假出資、循環注資,違規構建龐大的金融集團,已經成為深化金融改革和維護銀行體系安全的嚴重障礙,必須依法予以嚴肅處理。
華創證券研究所固定收益組組長周冠南認為,央行自2016年三季度開始逐步收緊流動性,三會則針對金融機構“亂搞同業、亂加杠桿、亂做表外”等金融亂象加大整治力度,這是金融監管的第一階段。
第二個階段,是監管層重塑規則,推出資管新規,并圍繞新規推出一系列監管措施。2018年則將進入第三階段,即監管協調統一,推動行業歸本溯源。在去年“三三四十”專項治理基礎上,銀監會1月13日再發《關于進一步整治銀行業市場亂象的通知》(4號文),深入推進整治亂象工作。
“2017年只是控制亂象增量,2018年還要更進一步,試圖去解決亂象的根源。”她認為,新老劃斷的標準比想象更嚴格,風暴模式即將開始。
至于業內猜測的監管會對“處置風險的風險”、“金融創新停滯不前”、“制約實體經濟發展”等問題投鼠忌器,她認為這都不會成為監管出手治理亂象的制約條件。因為,監管層顯然是在充分考慮上述問題之后采取的措施,而且有了前一年專項治理和評估的基礎,下一步監管工作的強力推進只會更有底氣。
責任編輯:杜琰 SF007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