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7日消息,由新浪財經主辦的“第14屆金麒麟金融峰會”于12月13日-17日隆重舉行,主題論壇“2021意見領袖年會”今日召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陳道富出席并發表演講。
陳道富表示,銀企關系正在發生一個根本性的變化。在進入數字時代之前或者說現在的銀企關系,對企業的各種金融服務都主要是在銀行體系內部完成的,也就是說,銀行要向企業提供金融服務,金融服務的提供基本上都是由銀行內部來獨立完成的。
“隨著數字時代的來臨,現在傳統銀行的各種業務環節被不斷的細分,并且通過一定程度的標準化外包到由銀行體系外的第三方機構來提供,提高了效率,實現了社會化分工合作的一個過程。隨著企業數字化程度的不斷提高,外部的第三方開始越來越容易的獲得,原來只是通過親密的銀企關系才能獲得的軟信息,這些軟信息不再只有跟企業保持緊密關系的銀行獨家占有,開始逐步外部化、公共化,銀企關系由于這種信息的變化在發生變化。” 陳道富說到。
以下為嘉賓發言實錄:
大家好,很高興通過這種方式跟大家做一個交流。我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的題目是“數字時代的銀企關系重構”。想分四個部分跟大家做一個交流,第一部分我想跟大家分享的是銀企關系現在正在發生根本性的變化,第二部分跟大家分享到底是什么力量在推動銀企關系在發生變化,第三部分想尋找銀企關系變化背后一個根本性的因素,是信息結構和背后的交易成本。最后想跟大家分享的是銀行在這樣一個轉變過程中它的角色會發生什么樣的變化。
首先,我想跟大家交流的是銀企關系正在發生一個根本性的變化。在進入數字時代之前或者說現在的銀企關系,對企業的各種金融服務都主要是在銀行體系內部完成的,也就是說,銀行要向企業提供金融服務,金融服務的提供基本上都是由銀行內部來獨立完成的。那么在提供金融服務的過程中,銀行掌握了大量的獨特的財務信息,他了解了客戶的金融需求,那么根據這些需求和他掌握的一些內部信息可以更好的理解他的客戶,并且提供各種各樣的金融服務,甚至往后的衍生服務。
隨著數字時代的來臨,現在傳統銀行的各種業務環節被不斷的細分,并且通過一定程度的標準化外包到由銀行體系外的第三方機構來提供,提高了效率,實現了社會化分工合作的一個過程。隨著企業數字化程度的不斷提高,外部的第三方開始越來越容易的獲得,原來只是通過親密的銀企關系才能獲得的軟信息,這些軟信息不再只有跟企業保持緊密關系的銀行獨家占有,開始逐步外部化、公共化,銀企關系由于這種信息的變化在發生變化。目前主要是一些金融科技公司正在開始介入到傳統的銀行業務環節,銀行自身也通過數字化轉型來把業務環節逐步細化,逐步實現數字化的改造。當前這種結合正從我們原先的“外部合作”轉向“內部嵌入”和“平臺化重構”。
從這個階段來看,銀行服務企業的模式也在發生變化。原先是“縱向一體化”,所謂的“縱向一體化”其實是類似于銀行是一個黑箱,從提供金融服務的被服務對象來看,銀行在提供服務的時候,其實不知道銀行如何來操作這個業務的,是一個完全的黑箱,我們把它可以認為是一個獨立的原子。隨著銀行把自己的業務對外的公開,然后逐步細化,這種原子化、黑箱化的業務流程被透明化了,環節被拆分出來,拆分完以后的環節跟社會機構進行合作,跟被服務對象的一些業務流程開始了一些耦合的過程,出現了“網格化”的連接。即銀行和被服務對象不再是獨立原子之間通過有限的金融服務來實現連接,而是通過這種業務環節跟被服務對象深入的嵌套,出現了一個縱橫交錯的連接,我把它叫做“網格化”的一個連接。
那么這種“網格化”的連接,使得銀行和被服務對象的邊界開始逐步模糊,其實這個時候很難嚴格的劃分出來哪個邊界屬于銀行內部,哪里是屬于銀行外部,越來越多的業務環節是在社會合作的過程中來完成的。所以這個過程就處在了一個,我們把它叫做具有節點化的一個金融狀態,銀行和被服務對象通過這種節點發生連接,呈現出網格化的態勢。當然這個網格化是一個中間狀態,隨著數字化程度越來越演進,被服務對象與企業(我們以企業為代表)之間的這種連接,交易成本越來越低,它不再需要通過組織的方式來降低交易成本,它可以越來越多的通過社會化的交易和再分工的細化來提供更加特性化的服務。
在交易成本下降和數字化程度提高的背景下,可能原有的銀行組織與被服務的企業會出現一個交叉融合,進而出現重構,開始出現分層的現象,銀行跟被服務企業,銀企關系就變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可能會形成一個平臺化的模式,三層的。一種是生態層,生態層就是可以直接向客戶提供服務的這種層面;一個是中間層,就可以應用模塊和數據進行處理,進行加工的一個過程;還有一個是基礎層,底層數據,就是實際存儲和托管的一個層面,出現了一個平臺化的方式。我們其實可以用一個圖表來反映這個過程,銀行跟企業的關系隨著數字化程度的加深,開始從原來相對獨立的原子之間的聯系,開始逐步的進行業務流程層面上的交錯重疊,到未來可能會進行平臺分層的幾個平臺的重構。
從現實的發展過程中,實際上這個態勢已經越來越明顯了。在業務前臺我們可以看到,銀行在網絡貸款、移動支付、賬戶開立、資金存管等等領域,已經跟第三方的機構開始廣泛的合作。在客戶引流、社交網絡、電商平臺、搜索引擎等方面,科技公司都提供了各種各樣的API接口,吸引客戶來購買金融服務和產品。各個國家在推動的開放銀行,也在賬戶層面上,在基礎數據上面也向第三方的科技公司在合作。中臺也看到了越來越多合作的過程,包括身份驗證、用戶畫像、風控、服務定價等等這方面。在后臺其實這種合作就更多了,包括計算能力、數據安全存儲、大數據分析、移動互聯、應用開發、網絡安全防護等等,都在做這方面的一個變化。
第二,我們可以來分析一下這種關系的變化,其實這背后是有三個不同層面的力量在推動著。
可以看到,技術變革是引起銀企關系變化的一種外部力量。銀行業務黑箱在現在技術變革的情況下被逐步、逐步打開,現在開啟了以技術主導的組織業務的自我演化。大型的互聯網平臺現在依附它豐富的應用場景和移動互聯網,通過服務傳統金融機構,有可能是不愿意,也有可能是不太有優勢的這種服務的長尾客戶開始進入到市場,并且開啟了迭代的這種時代。那么剛開始可能更多在個人金融服務這一塊,隨著產業互聯網和企業數字化程度的提高,那么這種連接,這種技術的變革,開始向企業甚至向政府這個端口,銀行原來有優勢的這個端口在演化。所以這個時候技術使得銀行開始在這個壓力下進行技術主導或者數據驅動的組織和業務流程的變化。
第二個層面的力量,銀行自身業務轉型也是一個內在的推動力。對銀行來說,他服務最有優勢的其實是大企業,但隨著資本市場,特別股票或者債券市場的發展,為大企業提供金融服務逐步、逐步的被資本市場所吸引,那么銀行不得不更加關注于中小企業,中小企業的一些非標準化的金融服務。那么中小企業的非標準化服務,特別是通過技術手段來服務中小企業其實面臨著很多的困難,銀行在中小企業的服務方面需要發揮各種信息,特別是私人信息或者在銀企的密切關系中獲得私人的信息才能夠推動的。但是現在越來越多的可以解決中小企業痛點的金融科技開始呈現出來,那么銀行可以借助這些能解決中小企業痛點的金融科技,來緩解金融供給方面的難點,銀行可以從大企業開始向中小企業,向一些原來不具備優勢的一些服務客群和區域來延伸。所以銀行從自身的業務轉型來看,它有動力可以跟科技公司合作,來滿足中小企業,更好服務于中小企業。
第三個方面的力量應該是開放銀行。就是越來越多的國家在推動銀行的對外開放,其實并不太希望銀行形成一個封閉的服務鏈條,希望銀行能夠把自己的這一套,從數據,從它的交易系統,到產品向外開放,能夠更開放的為社會提供合作。那么在政府政策的推動下,銀行的信息持有模式也開始出現了轉型。現在正在實踐開放銀行這些國家政府,他把金融數據的所有權賦給了消費者,所以就打開了各個銀行構建的相對封閉的數據孤島,使得信息集中于銀行的形成發生了變化。正是在這種技術本身的業務轉型和外部政策的推動下,銀企關系發生了更快的轉變。
如果去進一步來挖掘銀企關系,我們發現銀企關系真正的核心是信息特征和交易成本。銀企關系說白了,其實就是一個銀行和企業兩個組織之間的聯系和組織邊界的選擇問題,不同的銀企關系模式它其實背后決定的因素是由信息特征和交易成本決定的。銀行在信貸活動中能夠居于核心作用,這個過程希望是通過銀企之間的親密關系來實現特殊的信息關系。銀行在信貸活動中實際本質上就是信息生產,依靠它的信息優勢來提供有競爭力的金融服務和產品。
我們可以看到傳統的銀企關系目前來看其實有四種。一個是以美國為代表的市場型的銀企關系,銀行跟企業保持相對的市場獨立,一家企業可以有多家銀行來提供服務。比較緊密的是德國的企業型銀企關系,它以全能銀行制度為依托,企業通常擁有自己的“管家銀行”,由“管家銀行”來負責或者長期負責本企業的金融服務,“管家銀行”在信息上是有優勢的,而且還通過持股對企業有比較強的控制力。稍微關系不那么密切的是日本的半企業型的銀企關系,企業有為自己長期提供服務的主銀行,對銀行的持股受到了政策的一定程度的限制,控制力在法律上沒有得到保證,他們之間是通過松散的、隱性的契約來實現的。當然,除了這兩個銀企之間比較密切關系以外,其實在發展中國家里面比較典型的是韓國,在經濟追趕時期形成了一個政府主導型的銀企關系,把它叫做主體交易銀行。交易主體銀行它負責監控韓國排名前50的大企業集團的經營狀況,并且擁有客戶企業的全面信息。所以在傳統的銀企關系過程中,可以發現這個過程,銀行在這里面的核心其實是想要獲得,通過這種企業關系來擁有的私人信息,來占有比較有優勢的信息。
那么金融科技的發展改變了銀行和企業間信息不對稱的程度,信息的私有程度開始下降,從私有為主開始轉向混合模式,甚至快速的向公有模式轉化。也就是說,信息私有的成分越來越下降,信息可以被越來越多的成分以一定的方式共同享有,甚至一定程度上成為一個公有的信息。那么隨著數據共享技術和利益共享機制的發展,信息孤島被逐步的瓦解掉了,圍繞著企業的金融需求就可以形成社會化分工的完整的產業鏈。原來共享技術如果沒有發展起來,它的這種信息只有形成一個封閉的信息產業鏈,才能夠把整個產業鏈上的價值在最終的變現環節為自己所有。所以只有實現了數據共享和利益共享兩個機制以后,這種數據相關的產業鏈就可以社會化,那么社會化以后,信息收集、加工處理和開發利用這些環節就可以逐步分離。
所以銀行作為一個數據或者信息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加工主體,就開始越來越專注于信息的開發利用,就回歸到它的金融本質。那么信息本身的收集,信息的加工和處理,可能就可以被外包、被社會化。那么銀行專注于社會信任的載體,僅主要發揮資源跨時空配置的功能。那么在這個過程中,銀行的角色可能會發生一些變化。
從現在來看,銀行的角色可能會沿著四個方向在變化。一種方向是銀企關系可以強化,銀行可以通過自建金融科技平臺來強化既有的銀企關系,也就是說,我不僅不把原有的私人信息打開,我還可以把其他的公有信息或者混合信息再集中到銀行身上來,強化它的信息優勢,進而強化銀行跟企業的關系。那么為了更好的來獲取這個緊密關系的價值,它可能會部分參與到企業的管理,甚至在危機的時候救救企業,這是一個發展方向。
另外一個發展方向是銀企關系開始逐步、逐步的松散化,服務開始模塊化。也就是說各專注于自己的優勢,銀行堅守支付、融資、貸款等等金融環節,并且加強與第三方科技平臺的合作,第三方科技平臺專注于信息的收集,信息的初步加工處理這個環節。第二種方式其實仍然是銀行主導或者金融主導,銀行在這個過程中是一個外包的主體,是把非金融環節外包給科技公司。
但是到了第三個環節就是平臺在主導剛才這種關系,這時候所有的關系變成是以數據的收集、加工利用到最后的開發變現,以數據或者數據作為主導來理解這個過程,以這個方法來理解的時候,銀行或者金融體系是作為數據的變現載體參與到這個環節過程中,那么就成了以數據為中心來組織銀行和企業的關系。那么大型互聯網平臺就成為了企業金融服務的綜合集成商。
進一步發展的話,有可能出現金融脫媒的現象,平臺公司就成為了撮合金融服務供需的基礎設施,完全通過直接融資和中介組織實現金融功能。也就在這個過程,發展到這個時候,不需要通過組織的方法來提供金融服務,所有的金融服務都是可以通過市場之間供需對接的方法,那么這時候市場需要的可能只是一個交易所,是一個撮合的機制。這個撮合的機制,甚至都不需要用一個組織的方法,只通過一個程序,通過一個合作,通過一個標準的方法來實現。
所以隨著數字化的發展,金融和被服務對象,廣義上的企業,之間的關系在發生變化。從目前來看,現在最有可能就處在中間狀態,我們把它叫做節點金融狀態。在節點金融狀態,是從傳統的銀企關系到未來完全的數字金融過程中的一個過渡形態,即使在過渡形態大銀行和中小銀行可能也會走向不同的模式。大銀行可能強化銀企關系,以銀行為主導來塑造整個數字時代的銀企關系,那么中小銀行可能弱化銀行主導的一個特色,強調平臺在整合不同資源之間的關系,更加關注與服務于特定行業,發揮自己在特定行業的特殊知識、特殊技能。
總之,隨著數字時代的來臨,整個的金融組織形態在開始發生變化,我們可以看到現在這個過程都在發生,從銷售的重構,從整個金融內部的風控、導流和內部的流程優化、組織優化的角度,還是從后期貸款回收等等方面其實正在發生著一個根本性的變化。無論是傳統的金融機構,還是專注于為傳統金融機構提供科技服務的一些機構或者平臺,其實都需要面對數字經濟的挑戰,利用好在數字時代各自的優勢,從組織形態、業務流程,從業務內在的本質來推動關系的演化。總之,數字時代開啟了業務的一個重新的解構和重構的過程,也開啟了單個機構組織的一個解構和重構的過程,甚至開始引發整個行業的組織業態的變化,它需要我們重新來思考單個機構的組織邊界和不同機構之間、組織之間關系的演變。所以我覺得未來金融機構性質功能沒有發生變化,但是整個外在的形態可能會發生變化,各個主體需要在這里面尋找好自己的角色。
我就想跟大家分享這么多,謝謝大家。
責任編輯:李琳琳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