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應該浴火重生”
一位前主管口述兩家臺企的社區管理比較
文 | 本刊記者 丁偉
編者按:
早在21年前,他就從臺灣來到了大陸,在目前全球最大的運動鞋制造商裕元做高級主管,見證了臺商的變遷,有管理10萬多人工業社區的經驗。裕元(母公司寶成集團)是制鞋業的“代工之王”,主要生產Nike、Adidas、Reebok等世界品牌,大陸地區有30多萬人,在珠海、東莞、中山、昆山等均有工廠。
2007年初,他到富士康擔任后勤高級主管,具體負責后勤采購、員工食堂、運輸車輛及員工班車等。他最奇特的經歷是某女明星到訪富士康,他因為安排的飯菜口味令客人不滿意而受高層批評。2009年初,他離開富士康,目前在東莞做企業高級顧問。
“范式轉換”是美國科學哲學家托馬斯·庫恩提出的著名理論。我認為,富士康原來的管理方式已經到了要調整的階段,需要轉換新的范式(paradigm,臺灣譯作典范)。環境跟人都在改變,如果你調整得太慢,自己企業的模式沒有轉變過來就有可能陷入危機。
我讀的是東海大學社會學,碩士論文寫的就是制造業工人的社會網絡。我先在彪馬的代工廠工作了3年,裕元要在大陸投資建設,我就跟著來了。我們比富士康來得早,它1992年才到深圳龍華設廠,1999年員工也就2萬人,而裕元已經20萬人了。
有一次,郭臺銘帶著原配夫人和幾個干部來拜訪裕元總裁蔡老板(蔡其能)。因為我是行政主管,我就帶他們參觀。郭臺銘問,你們傳統產業怎么會有辦法管到十萬個人?如果IT產業也做到十萬人,我們的產值可能就是你們的十倍哦。我說,采用社區化管理。后來富士康也做社區化,福利很多,甚至幫員工洗衣服,但是它并沒有注重融入“社會人”的因素。
你沒辦法想象,40萬人工業園區的宿舍由一個部門來管理是否合適?富士康每天招聘三四千人,能把工人對號入座已經不錯了,你生病的時候,7個室友沒有一個認識的,你躲在門后哭誰管得到你?很多工人的狀態是上班時很冷漠,下班后回到“都市的叢林”……
我們專門對比了一下富士康和裕元的社區基礎設施:兩家都有郵局、圖書館、籃球場;網吧、電視臺,富士康有,裕元沒有;幼兒園,裕元有,富士康沒有;富士康有診所,裕元有醫院;裕元還有員工義工、社團。富士康社區化的管理其實差不多了,但它沒做完善的搭配,福利沒能有效轉化成員工的凝聚力、安全感、歸屬感。
在裕元,一個廠有8條生產線,像耐克、阿迪達斯的車間都是獨立的,有各自配套的餐廳、宿舍。這不光是工廠自己的要求,而且是來自上游品牌商的要求:如果你不遵守,你可能會丟掉訂單。
品牌的影響力是絕對不能漠視的,它對于代工廠的行為規范是“天條”,要求你加班不能超過幾個鐘頭,幾個人住多少平方米空間,要跟工會怎么樣互動……被它查到你就慘了。只要有員工傷亡,我們都要報告耐克廣州總部。它的行為準則里面安全第一,第二是健康,第三是環境,有的標準甚至比中國法律要求的還要高。
我到富士康以后,就很納悶為什么傳統產業(制鞋其實也是高科技)能做到高標準的生產行為準則,反而高科技產業(其實也是組裝業)做不到?最近喬布斯的談話相當挺富士康,令人有些失望。今天只有品牌站出來,才能引領代工廠一起做所謂典范的轉換。但索尼、諾基亞、戴爾、蘋果對下游工廠似乎并沒有壓力及補貼政策……
當年耐克、阿迪達斯其實也是被迫的。1995、1996年,在反全球化的浪潮中,媒體揭露這些一線品牌背后的“血汗工廠”,雇傭童工,超時加班,居住環境惡劣……為了維護好自己的品牌形象,耐克們開始強調SER(社會環境責任),并嚴格要求下游工廠。我參加了耐克亞太區的培訓,對于耐克的決心和力度,震撼很大。
1996、1997年,我們在工廠里推行一系列行為規范,每個分廠都要有一個SER經理,真的非常辛苦:每一季度都要評比,得分差的就會丟失訂單;不能超時加班,但訂單還要在一定的時間完成,這對技術和生產部門沖擊很大。耐克說,給你們補貼,這些管理成本可以反映到報價里,每天的產量從以前大概2500雙降到1800雙,但要提升你們的技術和工人的素質……像很多福利設施、大型污水處理廠等投入的成本,耐克也都照單全收。
根據我多年的經驗,我覺得員工上升到一兩萬人的時候管理是最難的,企業已經成了一個小社會。所以你的管理方式要改變,裕元15000人的時候,天天有人生病送往當地醫院,我們就建立了自己的醫院。當更多的干部有了小孩,我們又建了幼兒園。我們還提供了舞臺,每周六文化廣場上有很多員工表演。我曾經每年印5萬冊員工在車間的掛歷,他們買了寄回家,“我在耐克鞋廠做事”,很有榮耀和歸屬感……很多員工在這里一待待十幾年。這種家庭的feeling,我在富士康看不到。
我到富士康是一種機緣。在1999年那次接待郭臺銘來訪之后,有一次,富士康員工對食堂不滿意(他們包吃包住,伙食標準比別的企業高),有位高級主管來找我聊天,我就分享了一些經驗。后來我離開裕元,自己開了一家物業管理公司,富士康中央總務處有一個經理位置,就請我去了。
我在富士康具體管的是辦公用品中央采購,管40萬人吃飯的食堂,管所有運輸的車輛,管350輛員工上下班的班車。但剛開始幾個月我很難適應那兒的文化。主管提醒我,“你到這里來就不要講裕元怎么樣了”……
當然,富士康也做社區化管理,也有SER,也做很好的培訓,但它大的程度已經超過了自己的負荷能力。人家怎么稱呼郭臺銘是成吉思汗呢?他最厲害的是并購,但缺乏統一的文化來融合很多的生產事業群。每年鴻海的尾牙宴很轟動,但員工記憶最深刻的,是費玉清、張惠妹帶走了高價出場費。有人為郭董叫屈,“他真的投入很多,他花很多錢,他也很有心,但是這樣的方式是否能反映出員工的真正需求呢?”
很多人見識過郭臺銘的個人領導風格。有一次,臺灣藝人白冰冰到裕元大陸廠,蔡老板讓我帶她到廠里餐廳就餐,說體驗一下,這是她人生難得的經歷。而在富士康,郭臺銘請某女明星到訪,主管讓我派廚師到她家里,跟阿姨學做上海菜……結果卻因為口味不太對,我被主管叫到辦公室痛罵了一頓。
還有一次,郭臺銘到山東出差,吃了一碗打鹵面,說很好吃。一位副總又派人坐飛機去拍照片,回來調給他吃……你說我們這些做高級主管的,天天為了吃費心思,哪一天出問題就得挨罵,這種管理方式是否需要轉變?
拋開個人風格不談,十多年前,裕元在耐克的驅動下已經轉變了管理典范,你跟今天的富士康做一下對比……富士康要浴火重生,客戶品牌必須要跟制造商一起來做典范再造才有可能。
對于大陸企業來說,富士康的例子絕對不會說類似的問題就不會在你的工廠發生。這個時候,中國的企業家應該從富士康事件跳脫出來,如果你跟它很像,或者還向它的方向走去,提前轉換自己的思路跟典范,意義就在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