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商界壞搭檔之二:威爾&迪蒙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1月10日 11:58 《環球企業家》雜志 | |
當一個人大權在握的時候,過分在意個體利益很容易傷及對搭檔應有的信任 2004年1月,摩根大通銀行(J.P. Morgan Chase)宣布,將與芝加哥的美一銀行(Bank One)完成銀行業歷史上的第二大交易,規模直逼美國銀行業巨頭花旗集團(Citigroup)。 這個行為被業界看作美一銀行董事長兼CEO詹姆斯.迪蒙(James"Jamie"Dimon)伸向其精神教父桑迪.威爾(Sanford Weill)的復仇之劍,也使得威爾和迪蒙的恩怨成為領導層因個人利益失和的典型案例。 事情始于1998年。當時,花旗公司和旅行者集團涉及730億美元資產的合并引起了華爾街極大爭議。分別由桑迪.威爾和約翰.里德主掌的兩家公司風格迥異,但合并后高層之間相安無事,并沒有產生權力糾紛。 問題出在旅行者集團內部。新的花旗集團成立7個月后,威爾和里德以聯合執行官的名義宣布,負責花旗全球投資和公司銀行業務的迪蒙即將離任。作為當事人,迪蒙事先顯然毫不知情--他對公司的決定表示“驚訝”。 迪蒙卸任后,花旗的市值兩周之內蒸發了110億美元。華爾街看好迪蒙的人質疑花旗如何彌補迪蒙離去后的損失。 事實上,旅行者與花旗合并之后遭遇了不少變數:當年7月,美國套利交易普遍低迷,市場徘徊在崩潰邊緣;8月,俄羅斯宣布盧布貶值,拒絕支付花旗3億8千400萬美元的巨額債務。 盡管如此,這并不是花旗炒了迪蒙魷魚的全部原因。據花旗銀行的一位前高層透露,里德對迪蒙的一意孤行一直耿耿于懷。但更為微妙的是威爾和迪蒙的關系。從1985年進入美國快遞時起到旅行者集團再到花旗集團,迪蒙師從威爾已經十幾年,兩人情同父子的感情早已在華爾街傳為佳話。 但是,這段感情卻在1990年代中期開始變質。迪蒙擔任Smith Barney董事長后,威爾不再像原來一樣凡事都要問問迪蒙。兩人關系于1997年走向惡化。當時,威爾的女兒杰斯卡提出擔任資產管理部負責人,并想進入Smith Barney執行委員會,而迪蒙則認為她經驗不足而一口回絕,杰斯卡一氣之下離開了花旗。 這讓老威爾心有怒火。隨后不久,他便聘用了TIAA-CREF的湯姆斯.W.瓊斯負責資產管理部,并將該部門從Smith Barney中剝離開來,繞開迪蒙直接向自己匯報。 1997年9月威爾以90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所羅門公司(Salomon)。迪蒙并不看好這宗買賣,但威爾沒有吸取他的意見,認為所羅門成熟的國際業務能有利于旅行者的全球業務——直到后來威爾才發現自己對陌生的海外市場束手無策。 而最讓迪蒙難以接受的,是威爾把所羅門原有領導者德里克.馬格翰納入新公司的管理層,這不僅直接削弱了迪蒙的權利,也成為后來公司低效運行的隱患。從兩個公司合并開始,迪蒙和馬格翰的關系就一直處于低潮。 也是從這時開始,威爾對于分權管理模式表示偏愛,成為日后花旗集團聯合執行官局面的前兆。 1998年4月,經營全球消費者業務的旅行者集團并入花旗公司,成立花旗集團。但在管理層的人事變動上,迪蒙受到冷落:他被排斥在了花旗集團的委員會之外:“這不公平,旅行者是我和威爾一起創建的。” 也許為了做點補償,花旗集團董事長的職位留給了迪蒙。而實際上,向迪蒙匯報的只有CFO一個人,他成了一個有名無實的董事長。 盡管僅僅享有三分之一的決策權力,迪蒙還是精心打理著合并后的公司業務,但不久后,迪蒙再一次在用人問題上和威爾發生矛盾:威爾提出讓自己42歲的兒子馬克監管債券套匯交易,但迪蒙卻不同意。顯然,他很不欣賞威爾任人唯親的做法。 此時,花旗由三個人管理決策,再向兩個人匯報的管理機構無疑過于龐大,導致了合并后運作效率一直十分低下。馬格翰曾對此諷刺道:“我覺得這局面很糟糕,五個人同時呆在一個房間里太擁擠了。”花旗集團近140名管理人員也紛紛要求改變臃腫的高層管理機構。 于是,10月的一個星期天,威爾和里德客氣地把迪蒙請出了花旗。“所有公司合并案里,高層與人相處的能力要遠比個人能力重要。”迪蒙離開花旗后,里德透露了他和威爾做出此番決定的原因。(莊思思/文)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9] [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