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生于70年代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25日 15:06 《全球商業經典》
生于70年代 作者:韓斌 60年代的人,向他們學習知識轉換企業競爭力的能力; 80年代的人,向他們學習執著、忍耐和不放棄; 這是一代,特殊時期培養出來的特別精英。 生于1970年代,社會發生了巨大的變遷,工資從300元到了3萬元,社會從農業到工業,又到知識經濟的時代; 他們跨越兩個時代,歷練出屬于兩個時代的本領。 你是否生于1970年代,還記得理想和沖勁嗎? 王微,一位出生于1973年的福建年輕人。他畢業于約翰·霍普金斯大學、Insead的MBA,他曾經已經做到世界500強貝塔斯曼在線的中國區執行總裁。但少年得志的他,卻選擇了一條孤獨的創業道路,創辦了沒有人能聽懂的——視頻內容分享播客網站的土豆網(相對于文字形式的博客而言),被人認為是不可能成功。懂得將知識轉換成競爭力的他,直到去年美國視頻分享網站YouTube被Google收購后,他的商業模式才被發現價值有多大。 鄭萊莉,1975年出生于浙江溫州,碩士學歷。她是含著銀湯匙出生的第二代,康奈集團(年營業額超過20億元)創辦人鄭秀康的女兒。鄭萊莉是可以選擇安安逸逸過一生的人,到某個時候她可以接任康奈董事長,讓職業經理人打理一切。但是安逸不是她想要的生活,她從一名技術員開始做起,直到成為公司的副總裁。對她來說,有一個更重要的任務等待著她,這就是讓中國制造可以變成中國創造。2004年,她當選為中國十大經濟女性年度人物。 吳限,全球制造網的CEO,1972年出生的成都人。當阿里巴巴已經成為營業額超過100億元的網絡巨無霸時,他卻要創辦一家專門服務中西部制造業的B2B網站,問他你有沒有可能成功,他說就算是阿里巴巴都不可能覆蓋全中國,遠在成都的客戶一定是要有當地的企業才能服務,這就是市場縫隙。他說,互聯網公司都是熬出來的,他在向不可能挑戰。 浦濱,1978年生,上海人,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畢業。這是一位非典型、行為方式很接近于80后人的1970年代創業者。去年他憑借自己的魅力,奪得了首屆創業真人秀比賽“贏在中國”的人氣王稱號,成為去年中國最亮麗的創業明星之一,他的勇氣讓他取得了初步的成功,如今他想要證明,他有的不光是人氣,還是有實力的創業一族。 這一群人,他們都有著高學歷,也都有著穩定的生活。他們需要學會放棄,才能擁有選擇人生的權利,創造屬于自己的人生劇本。比起1950、1960年代一無所有的創業者,他們要更懂得舍得、舍得,先舍后得的道理。 他們是一群生于1970年代的創業族群,一群不安分的人。然而,出生在1970年代的人,誰又是一個完全安分的人?他們可以選擇安逸,在跨國公司當一名白領;他們也可以選擇放棄,回到現實中重新尋找起點。但是,你我中的這一群人,卻堅持走上一條艱辛的道路,挑戰不可能。很多人說,他們是一群創業駭客,不為了生存而創業,卻因為創新和創意而拼搏。很多人的理想只有一個:締造一座自己的商業帝國。他們這群創業者,來自你我之中,都是30歲的一代中國人。 1970年代的創業者 敢突破、勇于挑戰、有夢想 文學作者李皖,對于“代”這個詞匯有一個準確而精彩的描述。他說,代就是某一個共同的命運,就是每一個人都逃脫不開的共同經歷。1970年代的人,很多人都說他們是紅旗下的蛋、碎片中的一代、志大而才疏的一代……每一個名稱的背后,都顯示了一些那個時代的某些特質。但是,我們很難去定義。 雖然現實中,我們無法對1970年代的人,給出一個準確的性格定義,但是,網絡上的討論卻是熱火朝天,“當霍元甲、費翔、米老鼠和唐老鴨、我的中國心、丁丁歷險記、綠軍裝……都已經成為往事的時候,生于1970年代的人們也在四分五裂中走向成熟。他們沒有毛主席周總理,沒有文化大革命,沒有十一屆三中全會,沒有80年代的思想喧嘩,沒有運動,但他們的生活并不因為沒有轟動激昂的底色而無法勾勒出生活的輪廓,他們沒有父輩的負擔和遠大理想,但他們腳踏實地地生活著,雖平淡卻更加理性。”同樣生于1970年代的網絡博客作者許曉輝這么說。 如今,他們已經長大,開始冷靜地生活,務實地工作,自由但節制地娛樂,追求物質主義也沒有放棄永恒的精神。可以說,在 1970年代人身上,融合著60年代和80年代人的某些特質。就企業界的范圍來說,1970年代的創業者,比起1960年代的企業家,更懂得將知識轉換企業競爭力的能力;比起1980年代的人,他們則更多會忍耐,懂得執著和不放棄。 生于1970年代的人,想要成功有兩點都很重要:學會在理想和現實之間找到平衡和妥協的基礎,同時又要學會舍得和放棄現有的,打破平衡。 許曉輝如是說,“現在,想要下一個定義為時過早,就像我們無法完全看清楚如今的80后人一樣,1970年代的人,未來也充滿著太多的變數。處在傳統與現代的轉折點,1970年代的創業者常常會困惑而不知所措;處在青春與成熟的邊緣,他們叛逆但有度;看著社會的變革,他們享受科技社會的種種便利,又時常想起上個年代的陽光燦爛的日子。” 經過深入的采訪,我們發現他們是這樣一群創業者,都有一些共同特征。這也是他們中的很多人可以成功的關鍵。 他們都是擁有良好的知識背景,善于把這些知識轉換成企業的競爭實力; 他們都不是白手起家的一群人,很多人位居跨國公司中高層,他們必須敢于放棄、敢于冒險、先舍后得; 他們承受著最大的壓力,面對著社會快速的變化,只要有一次落后,一生就可能輸掉起跑線; 他們所面對的市場已經越來越細分,這需要他們在細分市場里面擁有“創新與創意”才能突破競爭的藩籬,這對任何一家想要在中國市場中成功的企業都有借鑒的意義。 成功關鍵一: 創造性——把知識轉換成競爭力 去年,有一本叫做《生于70年代》的書,作者記錄了很多關于1970年代出生的人的共同記憶。從打彈珠、跳房子、丟沙包到變形金剛、機器貓、黑貓警長,從同桌的你、光輝歲月、十六歲的花季,到黃家駒、蔡琴、羅大佑,1970年代人這個族群,如今也越來越受到商界和企業界的重視。 今年8月份,變形金剛真人電影的上映和數百元的變形金剛玩具,就是針對我們說的1970年代的市場,讓很多想要懷舊的人乖乖地掏出了錢包。這一個特殊的族群,如今越來越成為中國社會的主流,意識精英的主流,消費能力的主流,更要成為企業界的主流。 復旦大學創業學教授寧鐘,是一位專門為EMBA學生教授創新與創業課程的教授。在他的觀點中,創業這件事情是“我要做事情沒有資源,但是要創造資源的一種思維方式”。 他進一步指出,高學歷不等同于高學習力。只有具備了能夠將知識轉換成企業競爭力的人,才是能夠取得成功的人,這一點1970年代人的能力,是要超過1960年代的人。因為他更會懂得適應,懂得理解社會的變遷,聰明人很容易失敗,能變通的聰明人就不會失敗。 在全球擁有超過80年歷史的卡內基,是全球第一大成功學咨詢培訓機構,卡內基成功學里面就認為,把知識轉換成競爭力的能力,是一種能夠把簡單事情設置復雜化障礙的能力,也是一種可以把復雜問題簡單的能力。 聚光科技CEO姚納新,就是一位懂得將知識轉變成為企業競爭力的人物。從北京大學到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再到斯坦福商學院,姚納新所思、所見、所學都與他現在創辦的聚光科技毫不相干。但他卻能敏銳地捕捉到隨著中國經濟的蓬勃發展而涌現出的商業機會。“隨著國內經濟的高速發展,應該涌現也需要像西門子這樣的公司,能在國內乃至世界的分析儀器行業有著自己的位置。”姚納新說。 他的創業伙伴王健擁有敲開市場的專利技術,而姚納新則具備了將這個技術產業化的商業智慧。兩種知識結合在一起,轉化成了企業的競爭力。雖然和1960年代人一樣是白手起家,但姚納新卻憑借著知識讓聚光科技站在了一個更高的起點上。 浦濱運用他在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計算機認真學習的唯一一門課程,人機交互。他利用人機交互原理,推出閃動評價按鈕,隨著一閃一閃的按鈕消費者可以更加快速地進行點評,點評產生的內容,又可以成為下一名顧客選擇餐廳的資料。他創造了一套“第七空間辦公交互系統”,讓員工可以自我管理。 寧鐘教授認為,1970年代的創業者很多都是依賴于技術創業,都有一些共同的生命周期特征,從孕育期到成長期再到成熟期,你必須學會用市場來檢驗你的技術和知識,它是否還有商用的前景,一旦到了成熟期之后,一個新的破壞技術可能會替代現有的技術。你自己或者是你的公司,必須要有一名對技術特別敏感的人,每天都在研究技術,他是讓人永遠領先的守門員。 同時知識型、技術型創業,還有一個特征就是想要成功,都要善于將技術變成標準化,標準是制高點,申請專利、甚至knowhow,一旦標準化之后,消費者本身也有了換一個商家的選擇成本,這樣就可以實現商業上所說的鎖定效應。 成功關鍵二: 顛覆性——懂得取舍 先舍后得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不是所有人天生都會成功,也不是所有人天生就有富爸爸,對于1970年代人的創業者來說,舍得是最重要的一門學問。1960年代的人是光腳不怕穿鞋的,舍得,舍棄,還不僅僅體現在勇于放棄現有的生活上,更是需要在商戰磨礪中,把復雜的問題簡單化。懂得忍受誘惑,分清楚什么事情該做,什么事情不該做,也是一種特殊的能力。 最近中國市場上,出現了分眾傳媒等企業,他們都運用整合的能力改變了市場的現狀。現在,分眾傳媒已經成為營業額僅次于中央電視臺的中國第二大媒體收入公司,創辦人江南春也是一位1970年代出生的人,他還曾是一位文學青年,喜歡詩歌,不過當他所有資金都投入到視頻傳媒的時候,他幾乎賭上了自己所有的錢。這一賭,對他的人生來說,是有轉折性意義的關鍵,對整個媒體行業來講,也是一個具有顛覆性的行為。江南春,懂得舍取最終成為一名成功創業家。 而在另一個傳統行業領域,有一家公司最近行銷廣告不斷,它是一家專門通過網絡銷售襯衣的公司,企業的名字叫做PPG。現在,你要說中國銷量排名第一、二位的男性襯衫品牌是誰?也許你會回答出一堆的答案,雅戈爾、杉杉、七匹狼、美特斯邦威等。但是,你不知道的是,PPG這家公司,如今已成為全國第二名的襯衣銷售商。 而且相對于第一名的雅戈爾來講,雅戈爾目前擁有500畝地的紡織工業城,擁有零售網點1500多個,在銷售網絡上總共投資了10多個億。而PPG,只有一個網站和一個定銷中心。創業者是美國留學回來的DAVID LEE。 在商業的取舍,往往意味著顛覆行為的產業,PPG一開始的策略就是專注品牌和消費者服務,用DELL電腦的模式銷售襯衣。他將可以外包的項目全部外包,生產外包給江浙的襯衣生產商,質檢外包給國外機構,使得一家不到500人的公司,打敗了很多傳統企業用5萬多人組成的軍團。 如今,雖然取得了銷售的成績,但是DAVID LEE回憶當時剛創業的時候,他還是對自己的舍得感到懷疑,PPG網站上線前一天晚上,他把自己關在一個小房間里面,不斷地質問自己,我是正確的嗎?這個問號,直到一年多后的今天,他才得到答案。 成功關鍵三: 持久性——毅力+耐力的道路 有一次,“贏在中國”的比賽中一位選手向征途網絡、腦白金創辦人、董事長史玉柱請教,什么才是可以成功創業的關鍵。向來清高的史玉柱,斜著眼睛看著選手,嘴里連珠炮式地說出一段話:“創業前,很多困難你都不會把它認為是困難,當它突然成為你的困難時,很多人會承受不了壓力,就放棄了,這樣的人一定是不能成功。” 創業成功,很多時候都是一場毅力和耐力的較量。為什么史玉柱會得出這樣一個心得,因為曾經失敗到被打入監獄,被媒體評為“最成功的失敗者”,他做這個產業從保健品到網絡游戲,都得出一個結論,沒有能力應對失敗的人,是沒有辦法取得成功的。 這一點,很多人認為對于1970年代的人,可能是一個弱項。但是,他們之中的一個人,卻是不斷地面對失敗,最終成長起來了。這個人就是3G手機應用的門戶空中網創辦人楊寧。這位畢業于斯坦福大學的年輕人,在他25歲時,就創辦人當時中國網站流量排名第四的中國人網(chinaren),隨后由于自己不懂得財務控制,又被迫親手轉賣掉。 那個時候,他是第一批從美國回大陸創業的海歸,楊寧跟20多個同學,每人各出資1萬美元,加上自己投入的3萬美元,就跟著同學周云帆一起回大陸。回國的那一天,他和中介簽約,在北京看辦公室,中介收了2700元后,馬上就找到符合他條件的辦公室,比市價便宜1/3。 他原本以為找房子出乎意料的順利,沒想到到了現場,中介說,他只負責到幫他找到屋主,細節由他自己去談,就帶著錢揚長而去。他才恍然大悟房子只不過是個“餌”,房東和中介連手騙他手上的中介費。楊寧大笑說:“在美國,我聽到太棒的合作條件,第一個反應是Great(太好了)!在中國,我現在聽到超級好的條件,第一個想到的是Why me (為何是我?),這么好的事,怎么會找到我的頭上來?” 當年24歲的他創立了社群網站中國人網,比現在最大的門戶網站新浪網還要早進大陸。但回到中國的第一天,房屋中介就幫他上了一課斯坦福學不到的經營學——“謹慎”。 1999年6月,他在北京清華大學校園旁成立“中國人網”,這是大陸第一個針對校園年輕人設立的網站,當時這個市場一片真空,連高盛等投資公司都看好他,一舉投資1500萬美元。高盛要求他們盡快上市,因此,他們拼命大做宣傳沖刺人氣,公司雖然成為第四大網站,卻也在一年內燒掉1500萬美元!他們花最多錢的一次,曾經一個晚上,簽下一整本厚厚的廣告契約,一口氣花掉人民幣4000萬元。但2000年網絡股價泡沫化,原本計劃注入的新資金無限期延遲,員工的失望演變成集體辭職。楊寧突然發現,公司的現金即將燒盡,隨時都可能關門。 面對挫敗,楊寧靜下心來檢討過去只顧沖刺目標,不重獲利,經營風險不夠分散的問題。沖動、理想化讓一夜花掉4000萬元,但是毅力和堅持卻讓他再次崛起。他一面在搜狐做技術副總,一面培養人脈和資源,等待自立門戶,有過創業的歷練,讓他不會也不愿意長期居于人下。 2002年,他看到街頭巷尾手機開始盛行,知道另一波潮流又將興起。楊寧決心再次創業,不過這次他卻沒有了先機。新浪網已經有上百人的團隊在做手機媒體,要以小博大,就得先踏入新的手機游戲、手機增值服務的冷門領域,這個市場技術要求比較高,根本沒有人要碰,但是中國移 動等電信巨人,卻急著想賣更高價的手機增值服務,市場正在轉型。楊寧跟創投募了300萬美元的資金,但是這次他花得謹慎。 二度創業的第一年,他自己拜訪手機廠商,把空中網設成手機內的預設網站,消費者每次上站消費,手機廠就可以抽成,消費者也省下麻煩的設定操作。他也不花大錢,而是跟中國移 動建立合作關系。花了人民幣15萬元,買下電影“英雄”的手機版權,讓中國移 動撲了個空。幾天之后,他們接到中國移 動打來的電話尋求合作,因為他們也想用電影版權刺激服務需求,楊寧這才取得創業初期階段的成功;2004年順利在納斯達克上市。 這一年他29歲,成為中國第二大手機增值服務商,最年輕的納斯達克(Nasdaq)上市公司總裁,身價7000萬美元。創立的空中網,擁有1000名員工,是中國這個全球最大的手機市場里,第二大的手機服務公司。三年過去后,空中網都維持三成凈利率,同時讓營收翻漲了9倍! 網上有個名為“柒零派”的網站,聚集一群70年代的人群以文會友,交換這個時代的情感認同。之所以取名“柒零派”,因為“準確表達了年代感和歸屬感,寓意深刻又不乏現代氣息。” 其實,對于每一個1970年代的人而言,類似的經驗有著共同的價值觀和思維,當70年代創業者正成為我們商業社會的主流精英時刻,不論你是否已經是30+創業族的一員,一定能夠敞開視野,關心社會和生活中的變化,用更沉淀的心態、激情的精神,實實在在接納時代的挑戰,斗出屬于這個時代人群的創意天地。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