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2日金融一線消息,由新浪財經主辦的“2023銀行業發展論壇數字金融大會”于12月21日在北京召開,本屆論壇主題為“數字新趨勢,金融新使命”。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原局長、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教授張健華在論壇上發表演講。
以下是演講全文:
謝謝主持人介紹,各位嘉賓、各位朋友大家下午好,我今天借著這個主題想跟大家分享一些關于數字金融的最新思考。
我原來在商業銀行工作過幾年,當過七年的銀行行長,從去年開始到清華從事專職教研工作,主要是集中在數字經濟、數字金融,特別是數字金融和數字化轉型方面的研究。
今天我想結合會議的主題討論一點關于數字金融的基礎設施建設問題。在最新的金融工作會議當中提到了五篇大文章,數字金融就是其中一篇,這個名詞有個演變過程,從早期的互聯網金融、金融科技發展到現在大家談論比較多的是數字金融。
數字金融實際上需要很多環境,需要一些基礎設施,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個是數字基礎設施的內涵,一個是數字金融背景下我們銀行業有哪些跟數字金融或者需要數字金融基礎設施支持的,最后舉一個案例,是我最近在做的一項研究,就是我們銀行業大量的數字信貸產品風險處置問題,如何進行批量化的處置,能不能進行批量化的司法處置。這個問題目前還有很大的障礙,這實際上是行業的痛點。數字金融技術發展到今天,大量的零售業務通過數字技術已經可以實現了,但是相應的基礎設施并沒有跟上,尤其是司法的環境。所以最后一點是關于司法,金融不良資產如何處置,能夠進行司法批量化處置。
首先是我們通常稱的金融基礎設施,除了支付結算、清算體系等,還包括很多,例如制度環境、司法環境、治理監管環境,這些都是金融業基礎設施。我今天重點講一下法律基礎設施。
金融業,特別是數字金融業想發展需要怎樣的良好法治建設?我要講的不是整個法治建設問題,而是法律執行的問題,即并沒有那么大的制度障礙,只是在執行過程當中,由于現實中存在的一些制約而執行起來比較困難,這是金融基礎設施的幾大要素。
數據基礎設施首先是數據要素。數字化的核心競爭力是數據、算力、算法。數據當然有很多了,數據的整理加工、儲存、數據庫,這都是數據層面的,還有算法和算力,這是兩個核心的競爭力。數據怎么交易雖然不是今天要討論的主要話題,但在這里跟大家稍微講一下,國務院頒布數據要素二十條以后大家都在探討,這也是一個新的話題。
司法是整個經濟社會活動當中,法治建設中的最后一個環節,有了良好的法律還要有良好的法律執行。世界銀行在評估一個國家營商環境的時候有兩個非常重要的維度,其中一個是征信環境,即是否有良好的社會信用體系;另一個則是司法環境,即是否有良好的法律支撐體系。所以我們今天講的是司法的問題。
為什么講到這個問題呢?從數字金融發展到今天的特征來看這個問題是否有必要性。數字金融發展到今天,我們國家通過數字金融使得很多大銀行、新型銀行金融機構、新出現的一類金融機構包括消費金融公司等各類機構,都可以通過數字技術覆蓋到原來覆蓋不到的一些長尾客戶,這是個人層面。
小企業有很多普惠業務,現在規模也越來越大,數字技術使得我們可以更多地服務好這些小的企業、個人客戶。在提高我們的覆蓋面與服務廣度的同時,實際上也會產生一定的客戶下沉。原來長尾客戶里面有很多我們沒挖掘出來的有效、有信譽的客戶,但不可避免的是,客戶覆蓋面越廣將來違約率會越高。我們現在的消費信貸已經占據了整體租戶短期的17%、18%左右。
這僅僅是消費端的,如果再加上普惠的業務,這個規模可能會更大。總體來說,通過數字技術發放出去的貸款,目前全國算下來估計不下十萬億。還有傳統的信用卡業務,信用卡業務也有很多都是面向個人的,普惠貸款的余額也在逐年在上升。由于我們數字技術的發展,數字金融服務能力的提升,我們的覆蓋面越來越廣了,但是也帶來了一些問題,就是我們不良資產的問題。
盡管我們近年來不良貸款率本身是保持著一定的平穩性,沒有過多上升,甚至還有一兩個BP的下降。但實際上,判斷金融業經營與資產質量好壞,除了賬表上余額的不良率之外,還要看發生率,因為發生率很多被核銷掉、處置掉了。因為金融機構還有貸后的處置,一旦進入不良,同時監管也有要求,自身為了保持資產負債表的好看會進行處置、核銷或者轉讓,目前來看是高于賬表上百分之一點多的不良的。
以銀行信用卡為例。銀行信用卡有公開數據,通常發生率在4.5%—5%,但是看到賬表上反映的在2%左右,意味著其他那部分每年都核銷、處置了,這個量很大。金融業資產處置并不是核銷之后就不存在了,賬銷案存,這部分貸款金融機構仍需清收,但是清收現在面臨很多問題。網貸也是如此,這是數字信貸量最大的。不同的平臺不良的生成率是不一樣的,即使是一些比較好的頭部平臺的不良率通常也遠高于賬表上反映出來的不良率。
換句話說,不良積累量很多,這些積累的不良大多金額不大,有些線上貸款平均余額可能才幾千到一兩萬元不等。信用卡的貸款余額也是如此。因此,傳統的采取內部催收、外部委外的清收都帶來了一些問題,例如暴力催收等不規范的催收。同時,目前也存在反催收聯盟,這是當前金融機構面臨比較大的問題。有些人無論有否真的沒錢,在欠債后會找種種理由可以不還,帶來了很多問題。
金融機構無論是自催還是委外都存在一些問題。若是通過司法判決就會比較規范,同時,金融機構還可以把這部分不良的貸款、核銷的部分進行稅前抵扣,對金融機構有很多好處,但法律催收可能會給司法資源帶來很大壓力。
在數字經濟時代,數字金融的技術要用數字化的司法手段來解決。實際上,很多小額貸款都是標準化的,合同文本標準化、金額小,所以在司法實踐中可以適用于簡易快捷程序。特別是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提升,AI可以替人類做很多工作。因此司法的環境要適應數字經濟,因為未來一定是數字經濟時代,金融業只是走在了前面,只有好的法律環境保護才能推動行業健康發展。
目前地方上有部分法院已經進行了相關實踐,但也面臨著一些問題。第一,案件數量可能會上升,這種問題可以通過改革考核方式來解決。一對多的案子是否一定要拆分為多個案件?若是全部拆分,好像我們國家成了訴訟大國,也不符合構建和諧社會的導向。例如非法集資的案件在處置時也不可能全部拆分。
第二,人力問題可以用技術手段來解決。為了防止數據的篡改還可以使用區塊鏈技術,區塊鏈技術可以保證所有案件信息上鏈以后不可篡改。
第三,為防止金融業把所謂的“球”踢到司法系統,讓法院作為我們的催收機關,實際上金融機構自身也可以做很多工作,例如可以把催收、調節作為法院接受訴訟的前置條件。不必出現逾期情況就全都推到法院,還可以利用很多技術手段去處理。
最后提出兩點建議:第一,由最高法在全國層面給出明確的政策指引和導向。目前地方法院已經有很多試點工作,但存在不標準、不規范的情況,還有很多不可推廣。因此我們建議可以由最高法做一些標準化試點和政策引導。第二,選取北京、上海、杭州等數字金融基礎較好的城市開展沙盒監管。通過試點工作總結經驗,提煉出可推廣的案例。
謝謝大家。
責任編輯:曹睿潼
VIP課程推薦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