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河北日報
責任擔當,家風的溫度和力量
編者按
家風不單是一個詞語,更是一種精神、一種信仰,是一個家的靈魂。家風的傳承與發展,對于塑造個人品格、促進社會和諧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今天,我們選取了“‘雙爭’有我 家風傳承”2024年河北省善美家風故事征集活動中,有關“責任擔當”的家風故事,展現家風在個人成長和社會進步中的重要作用。
讓我們一起細細品讀這些文字,感受家風的溫度和力量。
我們仨,根都在鋼城
平 悅
楊絳先生筆下的《我們仨》有這樣一句話,“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三個人,很單純。我們與世無爭,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
時光鐫刻年輪,歲月記錄足印。今天,讓我來講講“鋼城我們仨”。
爺爺、父親和我都是唐鋼人。我和我的父輩親歷了鋼鐵工業日新月異的變化,見證了唐鋼轉型發展的成就,也傳承著歷久彌新的鋼鐵情懷。
爺爺與鋼鐵打了一輩子交道。他1950年進入唐鋼工作,從風華正茂到兩鬢斑白,把人生最好的時光都留在了鋼城。那時候,爺爺負責公司安全工作,在他心里,每件事都至關重要,大到確保生產線安全運轉,小到組織職工安全培訓,他都認認真真、一絲不茍。
讓爺爺印象最深的是1976年唐山大地震那一年。那天夜里,爺爺恰好值班,強烈的震動使得辦公室連同整個大樓的一個角往下坍塌。他飛速沖出辦公室,想到高爐、氧氣站、煤氣柜等廠內重點設備,心急如焚。震后,他第一時間組織有限的人員搶救人員、查看設備。我問他:“在那種情況下,就真不擔心家里人嗎?”爺爺說:“因為這事,你奶奶還埋怨過我呢。不過當時情況真的非常緊急,顧不上家里了,誰讓咱是共產黨員哩。”
一句質樸的話,讓我深深體會到爺爺對黨、對企業的熱愛。他常對父親說:“你們趕上了好時候,不用吃那么多苦。但是你們有自己的責任,鋼鐵報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父親帶著爺爺的囑托,退伍后來到鋼城。當時,身材高大、工作踏實的父親被大家稱為“澆鋼鐵塔”。他信奉的格言是“坐著喊十句,不如站著干一回”。澆鋼平臺到切割冷室有十幾米遠,父親每天順著鐵梯不知要跑多少回,厚厚的帆布工作服濕了又干、干了又濕,滲出了層層白堿。“溫度怎么樣?”“保護渣加多少?”……每澆一爐鋼,他就像在戰場上指揮戰斗一樣。有人問他累不累,他說:“澆起鋼來,啥都忘了。”
1995年,二鋼軋廠三期連鑄投產,爸爸擔任甲班6號機機長,帶領機組狠抓生產不松勁,第二年的5月單機月產量達9340噸,創造了當時二鋼軋廠三期連鑄自投產以來單機月產量的最高紀錄。
2005年2月,一鋼軋廠1700板坯連鑄工程破土動工。因為多年在連鑄平臺工作,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父親受命加入該工程建設。時間緊迫,父親堅守現場,與其他科室協同作戰,僅用146天就安全優質地完成了建設任務,用令人震驚的“唐鋼速度”,創造了當時國內冶金史上同類連鑄機建設時間最短的紀錄。
參天之樹,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不管是爺爺還是父親,在我的人生道路上都樹立了黨員的榜樣,為我的人生指引了正確的方向。帶著爺爺和父親對我的期許,2006年,我也成為鋼城的一員。
接過父親手里的接力棒,我特別驕傲,更感到肩上有著沉甸甸的責任。父輩們頑強拼搏、迎難而上,為鋼城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我先后參與了唐鋼設備物資采購平臺、設備倉儲管理系統等信息化系統建設,解決了備件存儲數據分散、物資編碼不規范等難題,在崗位上貢獻了自己的力量。
如今,我們擁有了更先進的智能化、數字化物資管控系統,辦公環境干凈整潔,很多崗位都是電腦一鍵智能化操作,實現了對設備運維、備件存儲的精細化管理,工作高效又安全。
我們家祖孫三代親歷了鋼鐵工業日新月異的變化,見證了企業轉型發展的成就,也傳承著歷久彌新的鋼鐵情懷。如今,父親已年邁,但他身上依然保持著那股子鋼鐵人的精氣神和對鋼城的熱愛。我暗下決心,要延續他身上的夢想,繼續一步一個腳印地往前奔,為企業高質量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作者單位:河鋼集團唐鋼公司)
三代會計情
焦明月
我讀小學三年級之前,爸爸媽媽還沒有自己的房子,我們跟爺爺奶奶住在一起。老房子的柜子里有一把普通而又古老的算盤,從我記事起,這個算盤就一直放在這里。也正是這個算盤,傳承著一種情懷。
我的奶奶原先在村里工作,開過搖把拖拉機,后來進了縣計生委當會計。我去單位找奶奶時,看到她常坐在昏暗的燈旁,扒拉算盤,低頭寫、認真算,有時候也要開票、收款、送存銀行、取款、采買。
從當會計那天起,奶奶在崗位上兢兢業業地工作著,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有苦也有累,但她從來沒有抱怨過。奶奶做會計時使用算盤。用算盤最大的缺點就是工作的時候不能有人打擾,只要一被打擾,就有可能算錯,甚至還要從頭重算。所以,每當月結或是年底的時候,家里人從來不敢去打擾她。雖然當時的我不了解這個工作,但對奶奶的一句話印象特別深刻:“公家的東西,哪怕是一針一線都不能亂動。”
我媽媽也是一名會計,先是在縣藥房工作,后來到了計生委從出納干起,然后又當會計。從做出納的那天起,奶奶就教媽媽要認真仔細。
在工作中,媽媽發現自己的知識很難滿足當時工作的需要,因此在工作之余選擇去學習。白天工作,晚上充電,她用努力換來了優異的成績,先后取得了廣播電視大學畢業證書、省委黨校黨政干部函授學歷。
媽媽做會計時,是算盤向計算機過渡的時期,財務科也用上了高科技。為了能適應新的工具,媽媽虛心向年輕人學習,從最簡單的開機、上網,到用會計軟件工作,付出了比別人更多的努力。媽媽總對我們說,她的工作是每天和公家的錢打交道,更要扛住金錢的誘惑,任何時候也不能將手伸向國家的財物。
我大學本科學的是應用物理學,碩士研究生考的動力工程專業,畢業后,一直從事電力方面的工作。可以說,除了報賬,我人生前三十年的經歷跟會計沒有直接關系。去年年初,根據工作需要,我被調到財務部門從事會計工作。
我第一時間給媽媽打了電話。從基礎的審核票據、記賬,到進階的績效評價、年報編制,再到較為復雜的預決算編制,我充分認識到認真把關是真正為事業負責、為同事負責,也是為自己負責,深刻體會到財務就是要把每件小事當成大事干。
現在,我們已進入網絡化時代,全部的會計業務都是電算化、網絡化,每次跟媽媽聊起現在的業務,媽媽都無限感慨,要是奶奶看到現在記賬點一點鼠標就行,審核差旅報銷單只需要動動手指,估計她都不相信自己的眼睛。
奶奶和媽媽用親身經歷和優良作風影響著我,我要傳承好她們的好作風,堅持廉潔自律,確保干成事、不出事。其實,無論在生活中,還是工作中,只要踏實肯干、一步一個腳印,總能實現自己的價值。
(作者單位:團省委)
父親的獎章
郭建英
在我的心中,父親是一座巍峨的高山。
父親雖已離世20年,但每次走進他曾經住過的房間,父親的教誨便會在耳邊響起:“在單位一定要好好干,莊稼耽誤是一季,孩子們可是一輩子呀。”這是我1997年8月剛參加工作時,父親對我說的話。
父親去世后,我整理遺物的時候發現了一包用手絹精心包裹著的證件,里面是河北省人民政府授予父親的河北省勞動模范證書和河北省教育廳頒發的獎章。鮮紅的證書就像一把鑰匙,瞬間打開了我記憶的閘門。
父親是一位共產黨員,1967年在磁縣西小屋參加了文藝宣傳隊,1968年成為磁縣公路站一名正式職工,在這個崗位上,他一干就是35年。多年來,他一直工作在第一線,勤勤懇懇,不知疲倦,用實際行動詮釋著什么是敬業和擔當。
內行人都知道,養路工最臟最累的活兒是用瀝青鋪路面,但作為班長的父親,總是自己搶先干。“我是共產黨員,要起模范帶頭作用。”父親總是這樣說。
父親的奉獻精神,猶如夜空中最亮的星,閃耀著無私的光芒。記得有一次,小妹發高燒40攝氏度,全身抽搐,口吐白沫,需要馬上到醫院治療。突然,父親接到電話說,單位瀝青鍋因為漏油起火了。緊急時刻,父親毫不猶豫地決定,讓母親和伯父送小妹去醫院,他趕去單位和同事一同滅火。那次他連續工作了幾十個小時,直到問題解決才回家。
父親的奉獻精神一直激勵著我。如今,我在教育系統已經工作了28年,努力成為一名愛崗敬業的老師。
2000年,我擔任畢業班班主任,孩子突然生病住院,我白天給學生上課,晚上去照顧孩子。第二天,從醫院離開去學校時,孩子用稚嫩的小手拉著我說:“媽媽不要走,我要媽媽陪我。”我含著淚對孩子說:“寶貝,不能因為你一個人,耽誤55個哥哥姐姐的學習啊。”
因為對工作的熱愛和努力,我也獲得了學校和家長的認可,獲得了許多榮譽證書。每獲得一張榮譽證書,我都會在父親的遺像前告訴他,讓他安心,并把證書整齊放到抽屜里。
父親的一生雖然沒有驚天動地的業績,也沒有世人皆知的名譽,卻在自己平凡的崗位上塑造了一種不平凡的敬業精神,并成了孩子們的榜樣。他沒有留下任何值錢的物品,只留下這些獎章和證書,成為我們的寶貴財富。
我為有這樣一位平凡而偉大的父親感到驕傲,我將以他為榜樣,傳承他的精神,為教育事業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作者單位:邯鄲市邯山區臺城鄉東城基學校)
堅守家風基石 踐行援藏使命
常 旭
9月的阿里,天空湛藍,白云朵朵。我來這里四個月了,依舊為它的美傾倒。
臨近晚上9時,外面依然明亮,又到了家庭視頻時間。愛人在張家口壩上,我在西藏阿里,兒子在石家莊,一家三口分處三地,愛人戲稱是“三方會談”。和往常一樣,兒子興高采烈地和我們說了說學校的新鮮事,我和愛人聊了聊一天的工作。快結束時,他說:“到現在,想到你去援藏還是不敢置信!”
是啊,為什么會來援藏?也許有他的一部分原因吧。
2016年初,結婚沒多久,愛人就去張家口駐村開展脫貧攻堅工作。萬事開頭難,條件艱苦,任務艱巨。當時我懷孕,他很少跟我提起工作的事,不過我仍記得他打電話說村里光伏電站并網時的那股興奮勁兒。孩子出生后,他不得已提前結束駐村幫扶。2023年5月,他又主動申請駐村,說要彌補當年的遺憾,回去看看現在村民過得咋樣。
2023年國慶節期間,我和兒子去看他。他帶著我們在村里參觀,興奮地介紹他們為村里建的光伏電站、藜麥加工廠、養牛場,村里大爺大媽用聽不懂的方言跟我們打招呼,他笑呵呵地在旁邊給我倆翻譯,感覺跟他在機關工作是完全兩個模樣。或許自那時起,投身基層的種子便悄然在我心中生根發芽。
當得知單位要派遣一名干部前往阿里地區的時候,我毫不猶豫地向組織遞交了申請書。同事們和領導都有點兒驚訝,因為在他們看來,這不僅僅需要勇氣去面對那些未知的挑戰,還得考慮到身體健康、家庭責任等種種因素。面對他們的關心,我明白,雖然援藏路途遙遠且充滿艱辛,但我的信念和決心依然堅定。
確定來援藏后,唯一放心不下的就是孩子。父親安慰我說:“你們一個駐村一個援藏,言傳身教,孩子看在眼里,肯定不會有問題。”
想來父親說得對,他當年也是這樣做的。父親大學畢業被分配到市畜牧局工作。在那個年代,機關工作是一份安穩的選擇,父親卻主動要求去最艱苦的地方。他的這一決定,不僅讓我從小就對“腳踏實地、服務人民”有了深刻的理解,也為我樹立了榜樣。
父親總說:“既然選擇了去艱苦的地方,就要耐得住寂寞,堅守住一顆為人民服務的初心。”身教勝于言傳。小時候,父親雖然經常不在家中,但他的教誨卻如同一盞明燈,照亮了我成長的道路。
初抵阿里,我面對的是稀薄的空氣和突如其來的高原反應,每一次呼吸都顯得格外沉重。然而,正是這份身體上的極限挑戰,讓我更加堅定了內心的信念。我要向父親和愛人學習,不僅學習他們勇于擔當的精神,更要學習他們面對困難不屈不撓、勇往直前的勇氣。
正式開展工作后,阿里地區融媒體中心把我安排在了新聞一線,負責新聞采編工作。面對完全陌生的工作,我從頭學起,向當地記者和河北廣播電視臺的同事虛心請教。四個月的時間,我以新聞工作者的身份走遍了阿里地區,不僅工作能力有了提升,更看到了廣大農牧民的幸福生活,體會到了講好阿里故事的重大責任、光榮使命。
兒子也沒讓我失望,讀小學一年級的他第一批加入了少先隊,晚上視頻時,給我們背誦入隊誓詞。愛人問兒子為啥加入少先隊,兒子仰著稚嫩的小臉說:“我要為人民服務!”
看著兒子,我無比欣慰,我們三代人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傳承著愛國愛黨愛家的好家風。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個課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的前途命運同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緊密相連。我將扎實完成援藏任務,向阿里人民、向組織、向自己交出一份滿意的援藏答卷。
(作者單位:河北廣播電視臺)
奮進筑夢正當時
王彥霏
“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共產黨員就是要有黨員的樣子。”“黨員就要不怕苦,不怕累。”……姥爺是個高高瘦瘦、永遠精神頭兒十足的老頭兒,雖然已經去世二十多年,但他的教誨卻深深印在我的腦子里,時常回響在耳畔。
姥爺是一名老黨員,當了一輩子村干部。出生在舊中國的他,沒有上過一天學,卻靠著自學當了村里的會計。為了讓賬目清清楚楚,他經常拿著算盤,一撥拉就是一個晚上。
后來,姥爺當上了村黨支部書記,就更忙了。每天天微微亮就召集大家干活,建堤壩、修水渠、開墾荒坡、修農田、栽果樹……他永遠站在最前面,挑最苦最累的活兒來干。
在農村,家庭不和、街坊口角、鄰里矛盾的小事五花八門、層出不窮,姥爺是十里八鄉有名的“和事佬”。為此姥姥還經常埋怨他瞎操心,他卻笑呵呵地說:“我是黨員,要為鄉親們服務,毛主席的教導肯定錯不了。”后來,在姥爺的影響下,姥姥也當起了“和事佬”。
姥爺也深深影響了我的母親。母親也是一名共產黨員,當了十幾年的村干部,成了村里的“知心大姐”。解決村里雞毛蒜皮的小事,關愛空巢老人和留守兒童,幫扶困難家庭,總有她的身影。
我總開玩笑地說:“媽媽像個不停轉動的陀螺,永遠都有忙不完的事兒。”母親會笑著哼唱道:“永聽黨話跟黨走,不變的誓言為人民服務。啊……聽黨話跟黨走,深情眺望那東方日出……”
父親在外地工作,經常不在家。母親自己經營著家里的田地,除了玉米、小麥、高粱,她還種上了瓜果蔬菜。我常常問母親:“種這么多東西,咱家這幾口人也吃不完啊?”她笑著說:“那不是還有鄉親們呢!”最后,地里的瓜果蔬菜果然被端上了村里孤寡老人的餐桌。
記憶中的母親,總是騎著那輛吱吱作響的舊自行車帶著我,將我送上去求學的客車,看著我消失在她的視野里。
27歲那年,我走上了工作崗位。忙碌煩躁之時,我總能想起姥爺和母親的叮囑,他們的話如同一股暖流,在我心緒不寧時給予慰藉,讓我重新找回內心的平靜與力量。
2024年,我沿著長輩的足跡,光榮地成為一名預備黨員。我第一時間跟母親分享了這份喜悅。母親鄭重其事地說:“要記住,入黨不是貪圖享樂,不是以權謀私,是責任,是奉獻,是擔當,是奮進……”
如今的我,對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認識。“對黨忠誠,積極工作,為共產主義奮斗終身”不是說說而已,而要立足工作崗位,將履職盡責落到實處;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將理論知識轉化為服務能力;要積極有為向上向善,勇擔大任,不負時代重托。
(作者單位:河北省氣象技術裝備中心)
只問耕耘,莫問收獲
鐘 原
我的姥姥出生于20世紀30年代,是一名銀行職員,勤勞樸實、樂觀堅韌。那個年代物資匱乏、生活艱苦,姥姥白天辛勤工作,晚上操持家務,照顧5個年幼的子女。
小時候我經常住在姥姥家。有一次期末考試后,做夢夢到自己考試不及格,早上睡醒大哭了一場。姥姥看懂了我的心事,走過來輕輕拍著我的背,安慰我說:“寶貝,你要記住,做事情時只問耕耘,莫問收獲。只要你付出努力,就不需要過于擔憂最終的結果,要學會享受學習的過程。”
姥姥的教導,讓我在之后的學習和工作中變得更加從容和堅定,也讓我更加珍惜每一個努力付出的瞬間。
姥姥“只問耕耘,莫問收獲”的人生態度也傳遞給了我的媽媽。
媽媽是50后,記得有段時間,正值國企改革,她經常加班加點地工作,即便高燒,也依舊堅守在工作崗位。那一刻,她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什么是責任與擔當。
有一次,我忍不住問她:“您這樣辛苦收獲了什么?”媽媽對我說:“只要付出了努力,即使沒有得到預期的回報,也不會留有遺憾。”
如今,姥姥已經離開了我們,爸爸和媽媽住在外地,我和愛人一起撐起我們的小家。雖然日常生活中沒了長輩的庇護,但他們的堅韌和奉獻精神以及“只問耕耘,莫問收獲”的人生態度,深深影響了我。
現在我從事審計協調工作。審計協調無小事,我對待工作中的每一個問題都會格外認真,經常為了反饋一個問題,與來文單位、各相關處室反復溝通,有的需要查閱數十個文件法規,確保反饋的情況真實、準確、有理有據,為后續審計協調工作打下堅實基礎。工作中,我也同樣用實際行動詮釋了“只問耕耘,莫問收獲”的家教家風。
同時,我也會將這種堅韌不拔、甘于奉獻的精神傳承下去,傳給我的兒女,“只問耕耘,莫問收獲”的好家風也將如同一盞明燈照亮我的前行路。
(作者單位:河北省財政廳)
本版稿件文字整理 高 珊 陳 華
VIP課程推薦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