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體股民:《投資研報》巨額特惠,滿3000減1000,滿1500減500,滿500減200!【歷史低價手慢無,速搶>>】
■ 觀察家
治理“雙11”套路,平臺需要真正痛下決心和開動腦筋。
10月28日,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向主要電商平臺發布《“雙11”網絡集中促銷合規提示》,要求全鏈條優化促銷規則,保障活動規范、透明。嚴禁不按規定明碼標價、價格欺詐等侵害消費者權益行為。
臨近“雙11”,市場監管總局的這個提示是有的放矢,也是未雨綢繆。這兩天,就有不少消費者質疑稱,在某電商平臺,一些“雙11”預售產品居然比直接購買更貴,預售結束后立刻降價,“尾款人”變“韭菜人”。
“預售價更貴”的套路現象,并非新鮮事物。問題在于,這種套路還是年復一年地出現,得不到根治。長此以往的結果就是,人們對“雙11”的熱情會逐漸被這些“套路”所消耗掉,形成消費者、商家和平臺的多輸局面。從這個角度講,加強監管、治理“套路”,關系到“雙11”參與各方的根本利益。
一個常識也值得一再強調:不論平臺推出什么花樣的大促和營銷玩法,都應以真誠為底線,不能套路消費者。
“預售”本身并非套路,它實際是商家與消費者之間達成的一種交易,商家進行價格讓利,同時消費者提前鎖定需求。這本來是商家和消費者之間的一種雙贏模式,但“預售”一旦變成“套路”之后,卻奔向了另一種“雙贏”:不良商家贏兩次。價格讓利變成暗中漲價,商家既實現了預售又增加了利潤。
當然,眾所周知,這種小聰明低估了消費者的智慧,真正的結果實際是“雙輸”。
“預售價更貴”忽視了長期的信譽和積累,忽視了消費者的權益,最終會導致商家信任度下降,長遠來看無疑也是得不償失的。
電商平臺應該拿出更有利的措施進行監督和監管。比如,加強價格監管、優化促銷信息披露、設置消費者舉報機制、制定誠信促銷準則等,至少可以對套路商家進行曝光或流量限制,對好商家則給予一定的流量獎勵,這都是它們的“命門”。當然,相關行業協會和監管機構也應積極介入,發揮作用。
需要指出的是,對平臺而言,治理“雙11”的各種套路并非出臺一些措施那么簡單,其需要真正痛下決心和開動腦筋。
因為預售套路的存在和預售活動本身關系密切,商家為了在預售階段吸引更多消費者,就要竭力制造“折扣效應”。讓消費者完全省心地參與“雙11”,對平臺而言每年都是一道高難度考題。這應該也是各大平臺近年來對“雙11”不約而同地進行降溫處理的重要原因。
過去,“雙11”購物節一直與“消費狂歡”的關鍵詞相伴。然而,隨著“雙11”和消費者群體的雙雙成熟,電商平臺是不是有必要開啟一場以返璞歸真、直面初心為主題的變革呢?
□信海光(媒體人)
責任編輯:李桐
VIP課程推薦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