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農業農村部網站
“穩了!”9月11日,涪陵榨菜集團技術創新研究院爆發出一片歡呼——科研人員經過連續多輪測試,初步確定榨菜制品不含有汞、鎘等重金屬,這足以駁回第一輪意見征集時ISO成員國對榨菜國際標準中金屬離子含量指標的質疑。
3個多月前,由涪陵區政府發起的《榨菜(腌漬和壓榨的蔬菜)——規格和測試方法》(ISO/NP 21566)在國際標準新提案投票中,獲12個成員國全票通過并正式立項,進入各國征求意見階段。
這是重慶首個獲批立項的食品及農產品領域國際標準,也意味著榨菜將擁有全球統一、明確的產品標準。
面對重重困難,他們決定放手一搏
“12票!”時隔3個多月,涪陵區市場監管局副書記、榨菜國際標準專項工作組成員文何偉在說起這個數字時依然有些激動,“包括韓國、土耳其在內12個成員國的代表,全部投出了贊成票!”
對企業而言,主導和參與標準制定,不僅有利于提升行業地位,也能幫助企業更好地了解行業趨勢和市場需求,及時調整發展策略。作為醬腌菜行業的頭部企業,涪陵榨菜集團享有較高的話語權,成為此次國際標準制定的主導企業之一。
去年底,涪陵區首次將榨菜國際標準制定納入政府規劃,在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和市市場監管局指導下,成立了榨菜國際標準專項小組(以下簡稱專項組),聯合企業、第三方研究機構開展提案起草、申報等前期籌備。
“一開始我就預感到整個過程不會太順利。”從提出制定榨菜國際標準到正式立項,雖然只有短短6個月,但文何偉的心情猶如坐過山車。
早在4年前,國際標準化組織(ISO)便通過了由四川眉山牽頭制定的泡菜行業國際標準,而涪陵榨菜同屬于醬腌菜類別,這讓其國際標準的制定處于極為尷尬的境地。
果然,專項組剛剛成立,就有眾多異議涌來。
“如果不能證明可行性,榨菜國際標準連立項都難。”不少專家直言。在他們看來,制作泡菜與榨菜都需要腌制,而四川泡菜的靈魂就是“萬物皆可泡”,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很可能認為泡菜國際標準已經涵蓋了榨菜。
“到底有沒有必要再制定一個榨菜國際標準?”甚至在專項組內部,也有這樣的聲音。
回憶起這艱難的“第一步”,文何偉十分感慨,“其實大家心里都明白,‘標準化’是出海的通行證。因為沒有統一的榨菜標準,現在各國的準入條款五花八門,有的國家將門檻設得很高,故意把我們卡在門外。”
盡管困難重重、質疑聲不斷,大家還是決定放手一搏。
把“壓榨”講通透,獲全票通過立項
榨菜加工屬于食品及農產品領域,在此之前,涪陵乃至整個重慶都沒有牽頭制定過這類國際標準,無經驗可循。
為扭轉不利局面,今年一開年,專項組就馬不停蹄奔赴四川眉山,考察學習泡菜國際標準制定的經驗做法。
“我們前后去了三次,每次都有不同的收獲。”文何偉翻開工作筆記,上面密密麻麻地記錄著標準立項流程、泡菜制作方法、營養成分信息等。
借鑒從四川淘來的經驗,大家反復研討、學習,會同涪陵榨菜集團、中國食品發酵工業研究院的專家學者,搜集、研究重點國家技術法規,并對這一領域上千份的行業標準進行分析比對,試圖找到突破口。
最終,大家決定把“壓榨”這一核心工序單獨“挖出來”,做成國際標準提案。
“涪陵榨菜文化傳承近百年,新鮮青菜頭除了用鹽腌制外,還要經過反復壓榨,排除其中的苦水,才能加工成榨菜。”文何偉說,壓榨是榨菜制作獨有的工序,如果能將這點說通,榨菜國際標準的立項就有希望了。
今年1月,榨菜產業國際博覽會在涪陵舉行,項目組邀請負責提案審議的國際標準化組織(ISO)食品技術委員會果蔬及其制品分委員會部分專家實地考察,深入走訪了青菜頭原料基地以及多家榨菜加工企業。鮮脆可口的榨菜產品讓外國專家連連稱贊。
此后,專項組又通過第三方機構,與委員會保持溝通交流,進一步加深委員會成員對榨菜文化的了解。根據前期整理的資料,涪陵榨菜集團技術創新研究院的科研團隊熬了好幾個通宵,把草案寫完,又連夜翻譯整理,提交到了國際標準化組織。
今年6月,由涪陵區政府主導,涪陵榨菜集團參與的榨菜國際標準全票通過了新提案立項,將涪陵榨菜標準推向了世界舞臺。
與各成員國博弈,迎接一次次挑戰
立項只是第一步。此后,分委會各成員國還要對標準草案進行層層討論、答辯。
“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國際標準其實是各國間的一次博弈。”專門負責榨菜國際標準起草的專家組成員、涪陵榨菜集團產品技術創新研究院副院長劉德君介紹,為了便于本國產品進入,或是對他國形成掣肘,一些國家和機構會在意見征求時故意提出刁鉆的要求,左右標準的制定。
“所幸大部分國家的建議還比較中肯,這些建議也幫助我們進一步完善了草案內容。”劉德君說。
據了解,此前國際上連對榨菜的翻譯都沒有統一。有的國家會用中文拼音作為榨菜的翻譯詞,而有的國家則會把“榨菜”翻譯成mustard tuber,其字面意思就是芥末的塊莖,這是完全錯誤的。
早在遞交提案時,劉德君和其他起草人便一致同意將拼音“Zha cai”作為翻譯名稱,在標準適用范圍中注明“以青菜頭為原料”,且將產品分類確定為“蔬菜制品”。
然而,在立項通過后的各國意見征集階段,就有成員國代表提出質疑,認為標準在原料范圍上不應該局限于青菜頭,他們國家的蘿卜干也應該納入。這樣的話,再用拼音“Zha Cai”作翻譯名稱,就顯得不太合適。
更為棘手的是,美國的代表提出,要將榨菜分類劃入“罐頭制品”。但罐頭制品要求的pH值很低,如果按罐頭制品的標準生產,榨菜就會變得很酸。
像這樣的意見反饋,國內專家組收到了100多條,覆蓋標準范圍、產品指標、技術條款等,讓人應接不暇。
專家們必須逐一回復、解釋,因此,有時一整天都得泡在資料堆里,從過往的案例、文檔中搜集證據。“對于中肯的建議,我們會及時采納,并相應調整標準內容;對于一些故意設置的障礙,則會找出其中漏洞,從技術角度去說服對方。”劉德君說。
為了避免文字上的歧義,專家組起草提案時就特別謹慎,甚至會“死摳”一個單詞、語態的用法。譬如,他們曾將榨菜制作中的壓榨流程翻譯成“Press”,但最終還是改成了能更加精準表現壓榨工藝特點的“Squeeze”。
再如,之前有成員國質疑標準中的金屬離子含量指標,專家組成員經反復測試后,初步確定榨菜制品不含有汞、鎘等重金屬,于是駁回了這一意見。
收集意見建議、反饋、解釋,再反饋、再解釋……自從立項以來,這成了專項組成員工作日常。
“這些都是在為最終的大會投票做準備。”劉德君告訴記者,一般來說,一部標準從立項到發布要經過2—3年的時間,屆時只要2/3以上的成員國投出贊成票,涪陵榨菜國際標準就能正式生效。
VIP課程推薦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