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黃漢權: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制度創新做保障

專訪黃漢權: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制度創新做保障
2024年08月13日 07:31 澎湃新聞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專業,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

  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下稱《決定》)提出,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健全相關規則和政策,加快形成同新質生產力更相適應的生產關系。

  如何從體制機制上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保障?中國當前產業結構升級大體處于何種階段?應該從哪些維度培育發展耐心資本?各地布局新質生產力時如何避免重復競爭?在面臨一些外部挑戰情況下,中國新能源產業未來發展態勢如何?

  近日,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院長黃漢權在接受澎湃新聞專訪時表示,新質生產力既是發展的命題,也是改革的命題。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制度創新來支撐,即通過進一步的全面深化改革,來構建更能適應或更好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體制機制。

  黃漢權認為,“因地制宜”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方法論,“我理解,這個‘地’是廣義的概念,不僅局限于地域,還要‘因技制宜’、‘因業制宜’”,即不同地區、不同技術路線、不同產業類型都要結合各自的特點和優勢,采取不同發展路徑。

  黃漢權表示,當前中國產業結構處在服務業占主導的“三二一”型發展階段,但是服務業在GDP中的占比相較發達國家還比較低。因此,在繼續提高制造業發展水平,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邁進的同時,也要加快提升現代服務業特別是生產性服務業水平。

  在談到中國新能源產業如何應對外部挑戰并更好發展時,黃漢權認為,要通過談判、協商,形成共識,創造共生共贏的合作發展格局。應支持企業根據發展需要,選擇在適合的國家和地區布局,包括走出去投資建廠,但要引導、鼓勵和支持企業把重要和關鍵核心環節留在國內,這樣就有利于形成產業鏈供應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院長黃漢權(受訪者供圖)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院長黃漢權(受訪者供圖)

  “因地制宜”是推進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方法論

  澎湃新聞:從上半年的投資數據看,從全國到各省份,高技術制造業保持較快增長,這說明了什么?

  黃漢權:高技術制造業的快速增長是符合產業發展規律的。之所以稱為高技術制造業,首先是科技創新驅動、其次成長性好,大多數的高技術制造業屬于新興產業范疇,從產業發展階段來看,還處于快速成長期,因此相關的投資快速增長是正常的。

  目前來看,這種增長是可持續的,因為對高技術制造業的需求也是快速增長的,新產品、新業態、新服務等領域的市場規模還在不斷地壯大,而且隨著消費者對高技術產品和服務的接受度越來越高,其相關應用場景也越來越豐富,市場規模也會越來越大,從這個方面來看,高技術制造業發展的可持續性還是比較好的。

  現在各個地方都在進行這方面的投資、鼓勵這方面的發展,就是因為看到它們的成長性和可持續性。

  澎湃新聞:《決定》對發展新質生產力進行了部署,您認為有哪些值得關注的提法?

  黃漢權:新質生產力,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核心動力。當前經濟工作的重要著力點就是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發展新質生產力既是發展的命題,也是改革的命題。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依靠科技創新起引領作用,但從科技創新到產業創新,到最后形成新質生產力,背后需要有一系列的制度安排,需要制度創新來保障,就是通過進一步的全面深化改革,來構建更能適應或更好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體制機制。

  二十屆三中全會在這些方面做出了系統的戰略部署,其中一個值得關注的提法是“因地制宜”。 我認為,“因地制宜”是推進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方法論,對“因地制宜”的“地”不能理解窄了,不光純粹是地理概念上的“地”,要從更廣義的范疇去理解,主要有三個方面,第一,從地域角度,各個地方要根據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科研條件選擇新質生產力發展的主攻方向、實現路徑以及主要發力點。

  第二,從技術路線角度,因為新質生產力強調科技創新,特別是原創性、顛覆性的技術創新,現在每個領域的技術突破應該說是風起云涌,這些技術創新里就有不同的技術路線,在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過程中,要根據不同技術路線的特點、發展階段,采取不同的政策措施,使不同的技術路線都能夠在市場競爭中并行發展,并通過市場的優勝劣汰,最后篩選出符合市場需求的技術路線和由其催生的新質生產力。

  第三,因業制宜,“業”是產業,發展新質生產力要統籌好傳統產業改造升級、新興產業發展壯大、未來產業有序布局。不同類型產業的發展階段不一樣,所對應的技術特點、發展要求也不一樣。比如,對于傳統產業里,需要更加注重采用先進的、前沿的技術,特別是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技術,對其進行改造升級,推動傳統產業煥發新活力,實現“老樹發新枝”。在新興產業中,主要考慮怎么通過新的技術來開辟新領域、新賽道,加快新興產業發展壯大,盡快形成更大的體量和規模,實現“新苗扎深根”。未來產業則是考慮如何選準方向、前瞻布局,通過超前投入,特別是鼓勵耐心資本進行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持續培育,讓未來產業能夠盡快發芽成長為新興產業,實現“新芽長新苗”。而且,在以上三類產業統籌發展過程中,不能把它們割裂開來,它們是相互支撐、相互促進的,比如新興產業的發展離不開傳統產業的配套和支撐,同時,新興產業形成的一些新技術、新設備、新工藝、新服務,反過來也可以應用到傳統產業上,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

  澎湃新聞:您曾提到,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其中包括經濟體制改革,《決定》也從體制機制上明確“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這對于發展新質生產力有何積極作用?

  黃漢權:我覺得肯定有很大的牽引、推動作用,因為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這個創新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科技創新,二是管理和制度創新,后者實際上就是改革的內容,既通過改革推動體制機制創新。

  如果沒有制度的創新做保障,很多時候科技創新也很難實現。雖然我們的科技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但是在科技創新特別是自主創新、原創性顛覆性創新方面還有明顯的不足和短板,這就需要通過科技體制改革,特別是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的“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實現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互動,從而加強我們的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使得科技資源能夠得到更有效的整合和高效利用,促進更多的高質量科技成果涌現。

  政策、資本如何為發展新質生產力保駕護航

  澎湃新聞:我們在制定一些改革措施、政策時,如何能夠更好與市場銜接?

  黃漢權:企業是科技創新的主體,在新質生產力的形成過程中,企業是非常關鍵的,如果說科學家是實現“從0到1”的發現突破,企業就是實現“從1到100”的拓展應用。

  如何真正從制度上讓企業成為創新主體?我覺得可以有幾個方面,第一,要支持企業主動牽頭或參加國家科技攻關項目,完善由企業主導構建的產學研聯合體運行機制,促進產業鏈鏈主企業加強上中下游聯動創新,因為企業是問題導向、市場導向、需求導向的,由他們來主導建設產學研聯合體和產業鏈聯動創新,能夠有效解決長期存在的科技和產業兩張皮的問題。

  第二,確確實實保障企業在創新決策中的自主地位,政府不要給企業下任務,要讓企業對科研項目有自主決策權,比如項目立項、資金投入、科研組織、成果轉化等方面的決策權。

  第三,在人才自由流動方面,要為企業吸引優秀人才提供便利的環境,特別是如何通過體制機制的改革破除科研人員從高校、科研院所流向企業的各種制度障礙和隱形壁壘。

  澎湃新聞:近期,耐心資本引發關注,您認為耐心資本對于產業發展的必要性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

  黃漢權:首先,耐心資本要能夠滿足產業發展的周期性需要,因為產業發展全生命周期不同階段,對資本的需求是不一樣的,比如萌芽期可能需要一些能夠承擔較高風險的種子資金和風險投資,到了發展起步期,可能需要一些創業資本或股權資本,到了快速發展期可能需要資本以借貸的方式進入。從有利于產業長遠發展的角度來說,耐心資本肯定是受歡迎和鼓勵的,特別是在更早就進入而且長期持有的產業資本,它隨著產業的發展壯大,從中獲得穩定、長期、可持續的回報。

  其次,耐心資本對企業發展來說,可能就不光是解決融資問題,因為需要長期持有并獲得穩定的回報,它會對企業的發展給予技術、服務等相關支持,因為這類資本已經與企業發展形成利益共同體。

  澎湃新聞:中國應該從哪些維度培育發展耐心資本?

  黃漢權:第一,應該支持各類產業基金,特別是政府發起的產業發展基金或引導基金,發展成為耐心資本;第二,要積極鼓勵發展創業投資和風險投資;第三,推動銀行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推出更符合產業發展的一些中長期貸款;第四,鼓勵國企央企向前瞻性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做更長遠的中長期投資,特別是投向原始創新領域,當然,對于這些投資,要有一套與之相配套的考核評價體系。

  澎湃新聞:今年以來,各地積極布局發展新質生產力,但聚焦的領域主要在某些行業,您認為地方政府在決定布局一些新興產業時,該如何做好評估?在后續的投資建設中,如何做好有效監督,避免重復競爭?

  黃漢權:目前地方在布局發展新興產業過程中,確實存在同質化現象,如何避免?首先,國家層面要有統籌,比如可以定期發布一些新興產業的信息,把一些行業領域已經有多少項目在投在建或者規劃建設、大概到什么時間節點可能會形成多少產能等信息向社會公布,以便各地方、各企業在決策時作為參考。第二,在投資一些新興產業時,政府特別是中央政府要加強監管,主要是不能讓地方政府開展內卷式惡性競爭,防止各種違規招商引資,通過過度的優惠讓利比如稅收、土地、電力等各種補貼支持產業過度擴張,要確保按照市場經濟的規則,公平競爭。第三,要引導各地在布局新興產業時,不要追求“大而全”,不要追求全產業鏈,要根據自身的條件和優勢聚焦于某一個產業的細分領域、產業鏈的某個環節,這樣大家可以做到互補,實際上很多產業的發展空間是足夠大的,能夠讓很多地方、很多企業進入、形成互補錯位發展。

  新能源產業如何應對外部挑戰

  澎湃新聞:您曾提到,服務引領、制造支撐是我國產業結構升級的主基調,近年來這一趨勢有發生變化嗎?有哪些表現可以佐證?

  黃漢權:這個趨勢一直還在延續,還在往前走,我們看產業發展規律,產業結構演變的一般規律是“一二三”、“二一三”、“二三一”、“三二一”。

  越是比較高級的產業結構,服務業占比就越高,我們現在產業升級的方向,也是服務業特別是生產性服務業要高度發達。生產性服務業主要是為制造業做支撐保障服務的,實際上如果從整個產業鏈來看,制造業升級的主要方向就是往高附加值的兩端走——一端是研發、設計,另一端是金融服務、供應鏈管理、市場營銷、品牌建設等。

  中國現在產業結構處于“三二一”的發展階段,但是服務業的占比相較發達國家而言還是比較低的。當前中國服務業比重雖然已經超過50%,但發達國家服務業占比一般達到70%以上,有的甚至更高;其次,中國的生產性服務業占比雖然也在50%以上,但很多發達國家的這一占比也是70%左右。

  所以現在我們發展產業,一方面肯定還是要繼續提高制造業發展水平,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邁進,但另一方面,也要提升服務業特別是生產性服務業水平,因為附加值比較高的環節往往在生產性服務業領域,所以要實現更高效益、更高質量的發展,離不開生產性服務業水平的提升。

  澎湃新聞:近年來,以新能源產業等為代表的新質生產力對經濟增長拉動作用明顯,但當前也面臨一些外部挑戰,您認為中國新能源產業未來的發展態勢大概是怎樣的?

  黃漢權:新能源產業是符合全球發展的大方向的,它能解決能源革命、能源轉型、能源安全等問題,同時也是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所必須的,符合大方向的產業肯定是有發展前景的。

  中國在新能源產業發展上有競爭優勢,經過這些年的發展,通過更早的、持續的投入,同時得益于中國制造業的完整性和產業體系配套齊全,以及超大市場規模能夠攤薄成本,加之政策支持大力推廣應用、創造各種各樣的應用場景,這些因素加起來使得中國新能源產業具有綜合競爭優勢,包括產業鏈完整、高性價比等。

  但是,當前確實面臨一些外部挑戰,比如部分國家對中國產新能源車加征關稅等,我認為這對中國新能源產業發展是有影響的,但是影響是可以對沖的。首先,中國的產品還是有競爭力的,只是盈利空間會被壓縮,其次,目前加征關稅只是少部分國家和地區,還有很多國家和地區很歡迎中國的新能源產品,畢竟我們的產品性價比高,而且對當地綠色發展確實起到重要推動作用。

  當然我們也要對這個問題高度重視,要通過談判、協商,使大家能夠達成共識,形成共生共贏的分工合作發展格局。

  對企業來說,選擇在適合的國家和地區布局,走出去投資建廠,在把關鍵核心環節留在國內的基礎上讓產業鏈部分環節走出去,這些都是可能的選項。另外,當前面臨的壓力也會倒逼企業進一步優化工藝流程、改進生產技術、加強管理,進一步降低成本等,以實現更高質量、更可持續的發展。

新浪聲明:此消息系轉載自新浪合作媒體,新浪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海量資訊、精準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

責任編輯:何松琳

制造業 高技術

VIP課程推薦

加載中...

APP專享直播

1/10

熱門推薦

收起
新浪財經公眾號
新浪財經公眾號

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

股市直播

  • 圖文直播間
  • 視頻直播間

7X24小時

  • 08-19 佳力奇 301586 --
  • 08-15 小方制藥 603207 --
  • 08-13 太湖遠大 920118 17
  • 08-12 國科天成 301571 11.14
  • 08-05 珂瑪科技 301611 8
  • 新浪首頁 語音播報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