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理財靠著“穩”字招牌重新圈粉,讓很多追求穩穩幸福的投資者“感覺又行了”,在存款降息、手工補息退場背景下,部分存款搬家至理財,助推理財市場達到30萬億元關口。
不過,隨著去通道去嵌套監管舉措的加強,理財資金借道特殊目的載體(SPV)助力實現低波穩健的空間受到壓縮。
近日,有地方監管部門“窗口指導”信托公司,要求其整改與銀行理財合作中的收盤價估值,特別是針對底層資產為私募債的投資。
業內人士預計,未來理財產品估值方法趨嚴,理財迎來“真凈值化”時代,“穩”字招牌或將失色,你還會買理財嗎?
穩凈值的委外
“有些公司收到了窗口指導,給理財提供收盤價估值服務這塊業務以后不能再做了,存續的業務也需要整改。”北方一家信托公司人士日前告訴記者。
多位信托行業人士透露,這類服務在行業里挺普遍的,投資的品種主要是上交所的私募債,這也是很多信托公司近兩年規模快速增長的重要原因之一。
據了解,銀行理財委托給信托公司等機構去做債券交易,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債券交易要開很多賬戶,如果產品規模很小,交易難做,不同賬戶工作量大,比較繁瑣。此外,通過信托、保險資管等特殊目的載體(SPV),還可實現低波穩健的訴求。
低波穩健實現的主要路徑有三個。一是增加無市值波動資產的配置占比,比如增加存款類、非標資產;二是優化有市值波動資產的估值方法,比如攤余成本估值法、收盤價估值法等;三是采用平滑信托機制,實現收益在不同時段騰挪。
北京某資管機構固收投資負責人告訴記者,很多私募債入不了保險資管的可投池,這催生了銀行理財和信托公司的合作。
據了解,去年在交易所私募債券市場,信托持倉增加規模在萬億級別,而信托公司在標品投資經驗尚淺情況下,承接了理財資金涌入,很大程度上是平滑機制和收盤價估值起了作用。
估值法之爭
“交易所債券多是磋商型交易,交易雙方私下談好數量價格等要素,通過上交所固收平臺交易。”一家中型信托公司人士說,“上交所的私募債一直沒有發布收盤價行情,所以在很多估值系統設置的時候,就設置如果取不到行情就是收盤價。”
開源證券近日一份研報顯示,截至7月26日,上交所固收平臺共有30477只債券,其中連續5個交易日收盤價均為100元的債券共22430只,占比約74%。以某上交所債券為例,其中證估值凈價在2022年11月債市贖回潮中下降較快,但其收盤價始終顯示為100元。
“監管鼓勵大家盡量采用中證和中債等第三方估值。我們之前觀察過第三方估值,它們看上去是比較準的,但是像在去年債券暴漲的階段,很多城投債,市場成交都已經到3點多了,第三方估值還在4.5,變動會有滯后性。”一位信托業人士說。
“第三方估值是一個相對公允的價值,但是在一些比較極端或者市場變化很快的行情里面,它有滯后性,這也是為什么很多資管機構希望能用各種方式讓凈值更平滑一些。”該人士補充道,“市場行情先于估值在走,投資經理做出正確決策的時候,他會因為估值給產品帶來一些負面影響。”
“用估值方法做平滑,通過這種方法市場隱藏了多少風險?這個其實是比較重要的。”上海一位信托業人士表示,估值偏離度是個重要問題,“比如說,市場價99元到101元波動,用收盤價100元估值沒有帶來太大問題。但如果是一個本身價值或成交價已經到20元,而且是違約債,還用100元估值,確實是有很大問題的。”
“現在比較好的狀態是大家可以用收盤價,交易所盡快完善它的行情數據。”上述上海信托業人士表示。
凈值向實
上述窗口指導和估值爭論背后,也指向30萬億銀行凈值型產品中實際上包含“假凈值”情況。在規范之下,多位業內人士預計,理財產品凈值波動將更為真實,固收類理財整體凈值波動會提升。
“對于理財公司而言,在低利率環境下,持續增長的理財規模面臨較大的資產配置壓力。在監管約束下,未來理財產品要規范運作,可能面臨下調業績比較基準的現實,需更加規范地對理財產品進行凈值化管理。”資深資管業人士告訴記者。
資管新規實施以來,銀行理財產品經歷了一場浩大的凈值化改革。但記者了解到,市場和客戶對銀行理財穩健收益的預期,并未隨著產品凈值化轉型而轉變。投資者教育仍需發力。
多位業內人士認為,理財產品回歸“真凈值”,對投資者教育也是一個很好的機會。“促進大家接受市場有波動這么一個健康、科學的投資理念。在當前其他可投資產相對有限的背景下,投資者需要適度放寬對理財凈值日常波動的容忍度。”
責任編輯:曹睿潼
VIP課程推薦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