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期行情漸入佳境 公募緣何缺席
近期,周期股行情可圈可點。數據顯示,截至4月8日收盤,自2022年1月1日以來,A股全市場漲幅最高的板塊為石油石化,其次為煤炭板塊,有色金屬等板塊也收獲較大漲幅。
那么,公募基金在周期股投資上,有沒有占得先機?中國證券報記者統計發現,近年來,公募基金的持股集中在景氣成長賽道,而在周期品種方面長期低配。從公募基金的重倉股名單中,更是可以看到基金機構主動在周期股方向大舉“退讓”。
究其原因,中國證券報記者采訪了解到,一方面是周期股本身的特性,例如周期波動大,難以進行長期布局;另一方面,更為主要的是,公募機構在長期的市場風格化中,習慣了成長投資、景氣投資,集中的抱團布局意味著放棄了行業和風格的配置和輪動。
不過,多家基金公司表示,近期已在資產配置、風格輪動、行業組合方面投入更多精力,避免持續出現類似周期股行情這樣“熱鬧都是別人的”情況,真正夯實全市場投資能力。
● 本報記者 張凌之 徐金忠
被遺忘的周期股
公募基金2023年年報已經披露完畢。從對A股的整體配置來看,截至2023年底,公募對電子、醫藥、食品飲料和電力設備四大板塊的持倉占比位于前四,合計占比46.54%,這四大板塊成為公募基金的“壓艙石”。另外,從A股市值的行業分布對比看,公募主要超配的行業有電子、醫藥、電力設備等;主要低配的行業有石油石化、銀行等。
不難看出,無論從重倉持股還是超配行業來看,公募基金當前偏愛高成長的賽道投資,而對于石油石化等周期性行業則處于低配狀態。事實上,從2013年開始,公募基金就開始不斷增持科技和新能源方向,這一趨勢從2019年開始更加明顯。
通過富國星投顧統計的公募基金重倉行業的變遷,可以發現,2003年公募基金重倉的行業分別為公用事業、交通運輸、汽車、鋼鐵、銀行、石油石化、機械設備、食品飲料、醫藥生物;2005年,公募基金重倉的行業中出現了銀行、地產、石油石化、基礎化工等周期性行業;2007年,銀行、地產、非銀金融、鋼鐵、煤炭、基礎化工、有色金屬等周期性行業占據公募基金持倉的“大半壁江山”;2009年和2011年,公募基金的重倉行業中均有銀行、非銀金融、地產、煤炭等周期板塊。
變化從2013年開始,當年,公募基金重倉的前十大行業中,出現了計算機和電子板塊;自此之后的2015年、2017年、2019年、2021年和2023年,公募基金的前十大重倉行業中均有電子、計算機等高成長板塊;2015年和2019年,傳媒板塊也現身公募基金重倉的行業中。
公募基金重倉行業的變遷具有明顯的時代烙印。就重倉行業變遷的脈絡而言,從本世紀初的“五朵金花”,到“四萬億”刺激下的金融地產和“煤飛色舞”,到移動互聯浪潮下的TMT,到消費升級與能源革命背景下的大消費和新能源,再到人工智能(AI)引領的科技股,時代的浪潮一浪接一浪。
然而,有著時代烙印的公募重倉行業變遷,卻不代表著公募能永遠踩準節奏。2022年開始的一輪市場調整,新能源、醫藥等高成長賽道偃旗息鼓,而煤炭、有色金屬等板塊卻脫穎而出。Wind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4月8日收盤,自2022年1月1日以來,階段漲幅最高的板塊為石油石化,漲幅高達101.97%,緊隨其后的是煤炭板塊,漲幅達90.14%,銀行、有色金屬兩板塊漲幅分別為31.81和23.48%。
從公募基金重倉股情況來看,近十年公募前十大重倉股名單發生了巨大變化,昔日備受追捧的金融和地產股(如中國平安、萬科A)等,已經悄然被新能源、科技、醫藥等新興賽道股所替代。
截至2023年末,全市場規模超百億元的基金共有29只,其中,5只產品名稱中包含“成長”二字,3只名稱中包含“新能源”,2只名稱中包含“趨勢”二字,還有名稱中包含“消費”“醫療”等的成長賽道型產品。這意味著,市場頭部的基金產品大部分布局在高成長賽道,并未跟上周期股的節奏。
中國證券報記者觀察發現,在這一輪周期股的行情中,不少投資者在社交平臺留言,希望尋找到合適的基金產品,把握周期股行情。一些投資者直言,目前只有一些指數類工具可以利用,主動管理型的周期股投資基金產品相對較少。
為何與“熱鬧”無緣
“周期股的熱鬧主要是別人的!”上海的一位基金經理黃宇(化名)感嘆。據黃宇介紹,自己在管產品的最新持倉絕大部分還是聚焦成長機會,“周期股的配置,一直較低,春節假期以來做了些加倉,但是不敢多加”。
據黃宇介紹,自己所在的基金公司,已經沒有專門的周期股研究團隊。因為所在平臺規模有限,以資源股為代表的周期股研究放在了電新研究員覆蓋范圍內。“公司的考慮是電新行業,涉及到大量的資源品,特別是在光伏、新能源等產業鏈的上游,就主要是各種資源品。豬周期等相關研究則在消費組之下。”黃宇表示,電新研究員的挖掘自然較少集中在上游資源品領域,因此在周期股上的研究基本屬于放任的狀態。
基礎研究不足,如果有較強的總量研究和組合配置能力,也可以及時調動外部研究資源。可惜,黃宇所在機構也沒有采取相應措施。反而因為消費、醫藥、科技等景氣賽道的市場熱度高,所以機構投資組合配置也主要是這“三角”之間進行輪動搭配。就黃宇自身而言,2020年升任基金經理的他,也沒有動力和信心向周期股進行能力范圍的拓展。
中國證券報記者在采訪中發現,管理產品時間較短的基金經理,多已習慣讓自己在景氣賽道中“邏輯自洽”。“景氣賽道是市場的選擇,在這些方向上進攻,事半功倍。”有基金經理曾這樣說。此前以全市場選股能力為標簽的從業時間較長的基金經理,在近年來極致的市場風格中,已很難再堅持自己的風格。在他們看來,周期股的投資邏輯本身與成長股邏輯大相徑庭,如果同時在周期和成長上做布局,投資組合會有“左手搏右手”的撕裂感。
這是公募基金機構多數無緣周期股行情的大圖景。當然,也有基金經理指出,以周期股配置作為觀察基金機構的全市場輪動能力,有失偏頗。因為周期股本身的周期屬性強、波動大,過于集中的投資很難長期堅持。
不能有明顯短板
業內人士表示,大量公募基金產品錯失以資源股為代表的周期股行情,向公募行業提出了值得思考的問題。“熱鬧都是別人的”,這樣的情況不能持續在公募基金的投資中出現。
有公募機構投資總監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對周期股的長期低配,值得行業反思。“據我所知,不僅僅是低配,部分機構是直接貼地配置,也就是幾乎零配置。同樣,在前幾年‘漂亮50’行情時,機構對于成長方向也是超低配置。如果現在打開這些機構的持倉,可能會看到它們又在短時間追入周期股。本質上,這是一種相對短視的追逐市場熱點行為。”該投資總監表示。
對于明顯的短板,公募機構已經做出了改變和調整。
有公募機構反映,對資源股、周期品種缺乏把握能力的問題,此前已經有類似情況發生。該機構已經優化研究團隊,保證對于主要周期品種有專人覆蓋。與此同時,為了提高周期品種研究的投入產出比,周期組的研究員還負責為整個投研團隊提供資產配置、風格輪動等方面的建議。這樣的投研安排,產生了較好的效果,這等于是將看似投入產出比不高的周期品研究,變成賦能全公司投研團隊的基礎性宏觀研究,其效用得到大幅提升。
此外,還有機構投研部門負責人表示,不僅僅是周期股投資,推而廣之,在經濟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此前很多投資邏輯面臨重新梳理的過程。“轉型高質量發展,必然使得市場風格更加多變,那么,機構應該有足夠的投研能力駕馭多種多樣的投資機會。”該部門負責人表示。
對照《關于加強證券公司和公募基金監管加快推進建設一流投資銀行和投資機構的意見(試行)》,公募機構人士普遍認為,以資源股為代表的周期股投資不應該成為一流投資機構的明顯短板。《意見》提出的“注重把握長期大勢,強化逆周期布局,強化投資行為穩定性”“強化公募基金投研核心能力建設,完善投研能力評價指標體系”等明確指出了行業發展需要錘煉核心投研能力,不要讓普惠金融產品在市場上有明顯的不足之處。這樣才能更好服務于居民財富管理需求,助力居民財富保值、增值。
責任編輯:江鈺涵
VIP課程推薦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