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上海2月9日電 (記者 許婧)隨著甲辰龍年的到來,龍年的“龍”英譯成“dragon”還是“loong”成為熱議話題。上海杉達學院英語系教授兼外語學院院長、臺灣東吳大學英文系原系主任曾泰元表示,語言在變化,語義在流動,文化在糅合。中國龍具有鮮明的文化特色,放眼世界,把各文化的特色詞翻成英文,均以音譯最為常見。漢語拼音是中文羅馬字現行的國際標準,把中國的龍音譯為long(或loong)合情合理。
龍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神異動物,是中華民族精神和文化的重要圖騰,身軀長,體有鱗,頭有角,嘴有須,足有爪,能走能飛,能入水游泳,能興云降雨,封建時代以龍作為帝王的象征,也用來指稱帝王使用的器物。
曾泰元說,作為中華文化的核心象征之一,“龍”的英譯需要注入新的認識,與時俱進。新千年以來,“龍”的英譯逐漸引發了較為廣泛的討論。有論者認為,在傳統的西方文化里,dragon的負面形象明顯、突出,代表的是恐怖、邪惡的怪獸,各路英雄好漢皆欲誅之而后快。令人遺憾的是,長久以來國人習焉不察,默認了用邪惡的西方龍來對應祥瑞的中國龍。論者因而聲言,這是個嚴重的歷史錯誤,必須徹底糾正,同時積極主張,應該以音譯的long(或loong)來翻譯中國龍,用全新的語言符號來代表專屬的語義內涵。
“(上述觀點)言之有理。”曾泰元解釋說,中國龍和西方龍雖然有些相近,但外貌特性和文化意涵均存在著重要的區別。dragon的語義也在變化,朝“好龍”的方向發展,不管是西方龍或是中國龍。
曾泰元介紹,2024年1月,Chinese dragon(中國龍)收進了英語詞匯寶庫《牛津英語詞典》(OED)。Chinese dragon經歷了詞匯化(lexicalization),由松散的自由組合轉為緊密的固定搭配,而載入詞典,成為名正言順的詞匯單位。“把中國的龍音譯為long(或loong)的同時,輔以Chinese dragon(中國龍)補充說明,以簡短、熟悉的語言注釋,幫助理解,可以讓語言使用者有個適應和過渡。”
在曾泰元看來,音譯的long(或loong)彰顯主體性,是文化自信的展現,這條路是正道,值得努力嘗試。意譯的Chinese dragon照顧語言使用者,讓中國龍和西方龍有個連接,也可作為近義詞交替使用,豐富敘事的用語。
“我們不妨也反向操作,平等對待,把英文的dragon翻成‘西方龍’,甚至新造一個音譯詞‘拽根’,用全新的語言符號來代表專屬的語義內涵。”曾泰元說,dragon、Chinese dragon、long(或loong)看場合使用,最后何者最受青睞,廣大的語言使用群體說了算。(完)
VIP課程推薦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